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4篇
  免费   202篇
  国内免费   363篇
安全科学   204篇
废物处理   28篇
环保管理   109篇
综合类   900篇
基础理论   184篇
污染及防治   27篇
评价与监测   98篇
社会与环境   108篇
灾害及防治   61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11 毫秒
871.
对鄱阳湖沉积物中16种多环芳烃(PAHs)含量、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对湖体不同区域的PAHs进行定量源解析.PAHs在沉积物中广泛存在,所有点位表层沉积物中ω (∑16PAHs)范围为203~2 318 μg·kg-1,其中湖体表层沉积物中PAHs含量高于入湖河流表层沉积物中PAHs含量.鄱阳湖PAHs环数比例大小依次排列为:4环>5环>6环>3环>2环,4环PAHs组成占主导地位,其含量占∑16PAHs的比例高达86.11%.2~3环以及部分4环PAHs包括Flua和Pyr更容易受到SOM的影响,4~6环PAHs更容易受到ORP及重金属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在空间分布上,∑16PAHs的较高含量位于湖体邻近都昌县与鄱阳县区域,此区域地形相对封闭,与周围区域水流交换量小,不利于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及降解.在时间分布上,PAHs含量水平的变化与江西省GDP的发展呈现出高度一致性,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影响可能是导致PAHs含量水平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鄱阳湖表层沉积物PAHs的主要来源包括石油污染及石油、煤炭和生物质燃烧源,不同区域PAHs来源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本研究可为鄱阳湖表层沉积物中PAHs污染情况提供参考,对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72.
以广东省某市为研究区域,通过研究其表层土壤重金属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明确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和优先控制因子,为该市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对该市221个土壤样品中的重金属含量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潜在健康风险评估(HRA)模型、PMF受体模型和蒙特卡洛模型进行潜在健康风险评估、来源解析和主控因子分析.结果发现,该市土壤重金属ω(As)、ω(Hg)、ω(Cd)、ω(Pb)、ω(Cr)、ω(Cu)、ω(Ni)和ω(Zn)的平均值分别为18.16、0.43、1.46、68.57、98.34、64.19、26.53和257.32 mg·kg-1,变异程度为中高度变异.除Ni元素以外,土壤其余重金属元素含量均已一定程度超过广东省土壤背景值,且Cd和Zn的含量已超过国家二级标准,重金属污染已较为严重;重金属来源主要为工业源,自然母质、铅蓄电池制造、交通、人为耕作和农药化肥投入也对土壤重金属累积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土壤重金属对儿童和成人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可耐受致癌健康风险,非致癌风险可以忽略不计;儿童的潜在健康风险大于成人,主要暴露途径均为经口摄入;农药化肥投入源和As应该作为该市土壤重金属影响健康风险的主控因子,其次为混合源和Cr;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相对污染程度存在差异,应深化分区监测管控,加强土壤的污染防治,减少土壤重金属的人为输入.  相似文献   
873.
通过有机改性溶胶凝胶PVA包埋方法固定微生物菌株,以氧光化学传感器作为二次传感,制备了响应良好的光化学BOD微生物传感器.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微生物传感膜的活化浓度、温度、pH、无机盐及部分金属离子对传感器响应的影响.并对传感器的重现性、储存稳定性和线性范围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表明BOD含量在0—100mg/L浓度范围内与传感器的荧光值成线性关系,传感膜的响应活性保持较好,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和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74.
壁面加热作用对街道峡谷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伟  钟秦 《中国环境科学》2009,29(9):908-913
采用CFD软件Fluent研究了不同壁面加热条件下街道峡谷内流场及污染物浓度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当街道高宽比(H/W)为1.33时,在低风速(u=1m/s)条件下,当壁面与周围大气无温差时,街道峡谷内存在一个稳定的顺时针大漩涡,污染物在背风侧堆积.当背风面、地面和背风面分别被加热时,峡谷内流场分布与无温差时相似,此时峡谷内的湍流强度增强,导致污染物浓度降低.当迎风面被加热时,峡谷内流场由原来的单漩涡结构变为双漩涡结构,此时街道峡谷下部浓度较高,上部浓度相对较低.当地面和迎风面同时被加热,温差较小(?θ=2℃)时,街道峡谷内流场由单漩涡结构变为双漩涡结构; 温差增大为5℃,峡谷内由双漩涡分裂成了3个漩涡,此时污染物分布与迎风面被加热情况相似.通过实测值和模拟值的比较可知,Fluent软件对街道峡谷大气环境的模拟结果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875.
褐牙鲆白化相关基因zfp123的组织表达谱与蛋白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2H2锌指是真核细胞中最常见的DNA结合模体.对通过mRNA差异显示技术和克隆测序.在褐牙鲆中获得的一条白化相关锌指蛋白基因zfp123,进行了电子表达谱与实验验证表达谱的比较分析及该蛋白序列的一、二级和三级结构分析.电子表达谱分析分别对与ZFP123有较高同源性的斑马鱼、家鼠和猪的zfnd5a(zfp123)摹因各个组织表达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一、二级结构分析发现其具有多个保守的基序和结构域;同源建模显示其具有一个"C-X(2-4)-CX11-C-X2-C"结构的锌指样三级结构.ZFP可以介导靶基因的转录调控,抑制或激活特定基因的表达;对DNA进行修饰,如人造限制性内切酶、重组酶、抗病毒感染等.锌指蛋白应用前景广阔.研究价值显著,是未来基因治疗的革命性的工具.  相似文献   
876.
华南地区典型酸雨过程气象条件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MM5 中尺度气象模式对广东地区2004 年4 月6~7 日一次典型酸雨过程的气象条件进行数值模拟.从酸雨实测、实际天气图和卫星云图资料出发,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对造成典型酸雨过程的流场、水汽场、高度场以及位温场进行分析,并讨论此次酸雨过程局地源和外来源的可能贡献.结果表明,此次酸雨过程是由典型的冷锋过境降水所造成的,冷暖空气交汇造成明显的风切变和水汽梯度,锋面逆温层高度低,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释扩散.从广州地区不同酸雨测点的资料可见,除了外来输送源外,广州地区局地源对于酸雨pH 值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77.
鼎湖山无机氮湿沉降来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2007年3—8月鼎湖山站的降水资料,分析了鼎湖山春夏两季氮沉降特征及其来源. 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鼎湖山NO3--N和NH4+-N的降水量加权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59和1.03mg/L,其中春季湿沉降中ρ(NO3--N)和ρ(NH4+-N)的平均值分别为0.78和1.54 mg/L,分别是夏季的2.17和1.67倍;降水ρ(NO3-)与ρ(NH4+)呈显著正相关,与降水pH呈负相关. 利用气团轨迹后推以及天气形势分析得出,影响鼎湖山氮湿沉降的主要因素是陆地性降水,其ρ(NO3--N)和ρ(NH4+-N)分别为0.75和1.43 mg/L,分别是海洋性降水的1.57和2.26倍;氮沉降通量分别为3.28和6.26 kg/hm2,分别占总无机氮沉降负荷的56.0%和64.6%.进一步利用气团后向轨迹对海洋性和陆地性降水进行云下气团分类,结果表明,陆地性NE方向的气团对鼎湖山氮的输送及沉降负荷最大.   相似文献   
878.
用物化法处理卷烟厂综合废水的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卷烟厂废水的特性,采用气浮加过滤,并在调节池辅以射流曝气的处理工艺,对郴州卷烟厂综合废水进行处理。实践证明,污染物的去除率达85%~95%,满足了达标排放的要求。   相似文献   
879.
以二氧化硅和硅烷偶联剂(KH-570)包裹的磁性Fe3O4作为磁芯,壳聚糖(CS)、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作为接枝单体,通过低压紫外光引发合成新型磁性壳聚糖絮凝剂(FSCAD),研究该材料对Cr(Ⅵ)的去除性能.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热重分析、X射线衍射图谱和振动样品磁强计对絮凝剂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880.
闽新轴带城市铁路网络及可达性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闽新轴带高质量发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列车时刻表数据,以地级市为研究单元,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可达性方法对闽新轴带铁路网络密度与层级、可达性及一日交流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闽新轴带的网络密度由12.89%增长至29.94%,武汉、西安、南昌的规模分列前三;铁路网络区外联系密度与强度均显著提升,多层级铁路网络结构分别显示出城市群核心区扩张演化及其结构拓展细节,高层级网络结构与区域发展战略格局吻合;闽新轴带城市可达性均获得较大提升,区域、省域及城市尺度间可达性提升差异明显;高铁网络的发展对中心城市的一日交流圈范围具有显著影响;最后分析了闽新轴带铁路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