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2篇
  免费   200篇
  国内免费   358篇
安全科学   204篇
废物处理   29篇
环保管理   108篇
综合类   892篇
基础理论   185篇
污染及防治   29篇
评价与监测   97篇
社会与环境   108篇
灾害及防治   58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粒子电极堆放方式对三维电极体系性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自制的粒子电极串进行实验,探讨了一种消除三维电极反应床中短路电流的新方法,并研究了不同粒子堆放方式对电催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子本身长度的适当增长,使其与溶液电位差增大,废水脱色率也随之增大.采用B-β型粒子电极串在20V电压下反应60min,14mm长的粒子电极对直接湖蓝5B废水的脱色率可达到71.4%,比...  相似文献   
902.
Fe掺杂对MnO_x催化剂结构性质及低温SCR反应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Fe对MnOx催化剂的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活性进行改性,并通过N2吸附、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原位漫反射傅里叶红外(insituDRIFTS)重点探讨了Fe引入后催化剂结构性质的变化及对低温SCR反应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Fe的掺杂能显著提高催化剂的低温SCR性能,Fe/(Fe+...  相似文献   
903.
大水面放养凤眼莲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研究在太湖竺山湖进行200 hm2的水面放养凤眼莲后对底栖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连续3个月的底栖生物调查.结果表明,软体动物(主要是铜锈环棱螺)的平均密度从远离到种养区内分别为276.67、371.11和440.00 ind/m2,生物量从远离到种养区内分别为373.15、486.57和672.54 g/m2;表现为种养区内要高于种养区外围;种养区内寡毛类(主要是霍甫水丝蚓)和摇蚊幼虫类的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化表现为种养区内远种养区近种养区.在8~9月间3种底栖动物优势种的密度和生物量都表现为快速增加、但在10月为快速下降的趋势.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在9~10月大量蓝藻开始死亡,蓝藻在死亡分解过程中消耗大量溶解氧,并释放出大量的N、P营养盐,提高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导致底栖动物死亡.利用Shannon-Weaver和Simpson指数来评价底栖环境,表明水体处于中-重度污染状态.因此,短期内(6个月左右的放养时间)的大水面、高密度的凤眼莲的种植模式尚未表现出对底栖生境及底栖生物的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04.
王维奇  曾从盛  钟春棋  仝川 《环境科学》2010,31(10):2411-2416
为了阐明湿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人类干扰的响应,对闽江河口湿地受到人类不同程度干扰的芦苇沼泽、草地、滩涂养殖地、耕地、池塘养殖地和干扰恢复的弃耕地土壤的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土壤C/N、C/P和N/P比均表现出随着干扰程度的增大而降低,即轻度干扰的芦苇沼泽和草地(25.53、156.06、6.11和27.58、158.99、5.78)中度干扰的滩涂养殖地(25.02、96.90、3.87)高度干扰的耕地和池塘养殖地(17.55、46.19、2.65和22.30、57.51、2.62);与高度干扰的耕地相比,干扰恢复的弃耕地土壤C/N、C/P和N/P比有所提高(19.95、63.81和3.18);影响土壤C/N、C/P和N/P比的因子随干扰程度的变化而改变;土壤C/N比表现出随着干扰程度和土壤深度的变化相对较小,C/P和N/P比的变异性相对较大;碳与养分比对土壤碳储量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905.
泰安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区的土壤质量时空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用地整理过程中,由于移动了耕层土壤,所以土壤剖面变异和表层土壤养分不均匀的现象普遍存在,重构土壤的质量状况及其变化成为决定土地整理成败的关键.以泰安市丘陵区的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分析了土地整理后1 a、2 a和4 a土壤质量的时空变异特性.采样点利用GPS定位,在每个土地整理项目区以及相应对照样点地块采样,并对所采120份土样进行土壤养分分析;根据所测数据,对各土壤养分进行时空变异分析,其中空间变异主要通过变异系数说明,时间变异分析则引入了养分指数的概念.结果表明:表层土壤养分时空变异具有比较明显的规律性,其中有机质、速效K和有效P的变异系数随着整理年限的延长而增大,有机质、速效K和碱解N在土壤中的质量比则随整理时间的增长与相应对照值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906.
农户层面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论文从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手段、数据获取4 个方面对农户层面土地利用变化 研究进行了概括。并归纳出目前研究的几个特点: ①研究较为关注热点地区; ②多将农户层面土地 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归因于人口增长所导致的生计压力以及与之相关的农业扩张; ③研究逐步从单 纯关注用途变更转向对用途变更和土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并重; ④在手段和方法上趋于多样化并趋 向于综合使用多种方法; ⑤土地利用主体决策行为对于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得到重视; ⑥在分析数据 的获取上, 问卷调查成为主导方式, 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尝试将问卷调查和“3S”技术相结合。最 后总结了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并探讨了今后农户层面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07.
钦州湾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2009年1—11月对广西钦州典型养殖海湾——钦州湾海域水体中叶绿素a(Chl-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进行了4个季节航次的调查,分析了该海湾Chl-a和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钦州湾表层海水Chl-a浓度周年变化在0.83~32.5 mg·m-3之间,平均为5.39 mg·m-3;Chl-a浓度季节性变化表现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初级生产力变化范围是92.3~1494.5 mg·m-2·d-1(以C计,下同),平均为425.1 mg·m-2·d-1;初级生产力季节变化特征呈现夏季冬季秋季春季.钦州湾Chl-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在春、夏、冬季呈现内湾和三娘湾海区高、钦州港海区低的分布特征,秋季出现相反的特征.相关分析显示,钦州湾Chl-a与水温、盐度和氨氮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总体来看,陆源输入的营养盐及贝类养殖活动是影响Chl-a和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08.
针对猪养殖场废水的环境污染问题,以高效、节能与多层次综合为设计目标,本工程运用UMIC上升式多级内循环厌氧反应器为核心处理部件及厌氧氨化脱氮处理方法,对猪场粪污水采用"预处理-UMIC厌氧反应器-厌氧处理"的工艺路线。结果表明,经处理后粪污水中的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固体悬浮物浓度、氨氮总量、总磷的含量分别为110、18、60、15、0.8mg/L,p H为7~7.5,水质优于《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同时产生副产品得到利用,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对生猪养殖的废水处理产业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09.
广东省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特征研究   总被引:33,自引:9,他引:24  
本研究根据收集的广东省人为源活动水平数据,采用合理的估算方法、排放因子和GIS技术,建立了该地区2010年3 km×3 km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结果显示,2010年广东省SO2、NOx、CO、PM10、PM2.5、BC、OC、VOCs和NH3排放总量分别为867.8×103、1607.0×103、7476.0×103、1397.6×103、633.2×103、50.5×103、98.3×103、1436.5×103和578.3×103t.固定燃烧源是SO2和NOx的最大排放贡献源,CO排放主要来自道路移动源、固定燃烧源和生物质燃烧源,扬尘源和工业过程源是主要的PM10和PM2.5排放源,生物质燃烧源是最大的BC和OC贡献源,VOCs排放主要来自有机溶剂使用源、道路移动源和工业过程源,NH3排放主要来源于畜禽养殖和氮肥施用.东莞、佛山和广州是主要的SO2、NOx、CO和VOCs排放城市,广州、清远和梅州是最主要的PM10和PM2.5排放城市,BC排放集中在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珠三角城市,OC的重要排放城市为湛江和茂名,NH3排放主要分布在茂名、湛江和肇庆.空间分布结果显示,广东省NH3排放高值区分布在粤西和粤东地区,其他污染物排放高值区则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城市群.本研究建立的排放源清单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建议后续研究加强大气污染源排放的基础研究,进一步完善该地区的排放源清单,以期为区域大气污染预报预警和污染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重要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10.
为了研究土地利用规划对建设用地扩张的管控效果,论文从规划目标一致性与实施有效性两个视角出发构建概念模型,选择GIS空间分析方法与Logistic计量模型作为技术支撑,对江苏通州进行案例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一致性视角,从空间规模与空间结构控制效果来看,通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2002—2010年间对建设用地扩张的管控效果较差,对具体地类而言,新增城镇工矿用地的管控效果要优于农村居民点用地;2基于有效性视角,规划对建设用地扩张具有显著影响,规划确定的建设预留区对建设用地扩张起到了明显的空间引导作用,但与预期相反,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却未发挥出应有的约束作用;3综合来看,规划实施的一致性较差,且规划管控仅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处于不完全理想的状态;4对比可知,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空间区位变量对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作用会相对更强,意味着集聚发展可能成为必然,有必要强化规划实施的空间管控效果。该模型能够较好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对建设用地扩张的管控效果,可为完善规划实施评价的理论与技术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