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14篇 |
免费 | 2697篇 |
国内免费 | 160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345篇 |
废物处理 | 118篇 |
环保管理 | 638篇 |
综合类 | 5831篇 |
基础理论 | 1252篇 |
污染及防治 | 542篇 |
评价与监测 | 425篇 |
社会与环境 | 565篇 |
灾害及防治 | 40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243篇 |
2023年 | 308篇 |
2022年 | 552篇 |
2021年 | 595篇 |
2020年 | 606篇 |
2019年 | 426篇 |
2018年 | 482篇 |
2017年 | 559篇 |
2016年 | 425篇 |
2015年 | 454篇 |
2014年 | 422篇 |
2013年 | 549篇 |
2012年 | 672篇 |
2011年 | 645篇 |
2010年 | 616篇 |
2009年 | 579篇 |
2008年 | 515篇 |
2007年 | 533篇 |
2006年 | 546篇 |
2005年 | 400篇 |
2004年 | 257篇 |
2003年 | 177篇 |
2002年 | 164篇 |
2001年 | 137篇 |
2000年 | 120篇 |
1999年 | 79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9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三峡工程建设期库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基于三峡工程建设前后库区生态环境变化,对17年工程建设过程中,库区及上游开展的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效果进行总结评价。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有力得当,移民及工矿搬迁环境压力降低,干流水质基本稳定,地质灾害防控得当,库区及上游生态恢复加速,库底清理清漂彻底,媒介生物密度下降,人居环境逐步改善,库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趋好。鉴于库区“限制开发区域”的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及相关影响因素的滞后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需要进一步加强,特从管理、技术与经济三方面对三峡水库运行管理期内的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建议,旨在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12.
213.
高效聚磷菌Alcaligenes sp. ED-12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除磷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经典的微生物筛选方法,从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高岐村某排污口淤泥中分离出1株高效聚磷菌,并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了菌株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为产碱杆菌,将其命名为Alcaligenes sp.ZGED-12.理化因素实验显示,在以乙酸钠为碳源、NH4Cl为氮源,当C/N为3∶1,pH为8.0,温度和摇床转速分别为35℃和100 r·min-1时,该菌株的生长状态最好,对磷的去除能力也最强,最高除磷率可达80%.此外,该菌株能够耐受较高浓度的磷,当磷浓度超过45 mg·L-1时会产生抑制效应.同时,以聚乙烯醇(PVA)和海藻酸盐(SA)制备了聚磷微生物固定化小球,并考察了菌球对氮磷废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氮磷的去除包括固定化材料的吸附作用及微生物的生长利用和/或贮存,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14.
215.
热喷处理污泥及其复混肥的养分效率与生物效应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采用室内分析和田间生物试验,研究了热喷处理污泥及其复混肥的养分供应能力及它们在农地上施用对土壤肥力、青菜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喷处理能有效杀灭污泥中病原物,除自,并可使污泥中水溶性有机碳和速效氮含量分别提高87%,19%和35%,施用热喷污泥制成的复混肥不但比等养分的无机复合肥多增产38%,而且青菜体内Vc和水溶性总糖等营养品质也有明显的提高,NO3^-却只有无机复合肥处理的一半左右,污泥经势喷处理有利于提高污泥中养分的生物有效性,特别是热喷污泥制成的复混肥氮磷养分利用率显著高于无机复合肥,施用污泥和污泥复混肥还能提高土壤肥力,比单纯大量施用污泥要安全得多,土地使用年限可延长40倍。 相似文献
216.
217.
芦苇根际微环境对潜流人工湿地氮与COD去除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构建了3个小型潜流人工湿地,一个不种植物作为对照;另2个栽种芦苇,其中一个湿地在芦苇根部埋设300目尼纶网制成的根袋,以区分根际与非根际环境.采用人工配水,研究了稳定运行期的人工湿地对COD、N的去除性能.结果表明,3个湿地对COD、N的去除场所主要位于湿地前端,且COD与N的去除具有沿程同步性.在进水C/N=5时,对照湿地、芦苇湿地和根袋湿地对NH+4-N和TN的去除效率分别为66.2%、94.2%、82.2%和67.2%、90.7%、76.1%,具有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对COD的去除效率分别为56.2%、80.9%、72.7%.试验中,3个湿地沿程水样的C/N值均大于5,表明碳源供应较充足.通过在湿地中预埋铂电极和土壤溶液采样器的方法,测定了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体土壤ORP以及土壤溶液中的有机物含量(以TOC表征).结果表明,湿地前端根际土壤ORP明显高于空白湿地和湿地土体土壤,差值分别为11~311 mV、62~261 mV.根系分泌物显著增加了植物湿地中有机碳的供应,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体土壤中TOC含量分别为21.3~54.6 mg·L-1和6.65~12.0 mg·L-1.正是湿地植物根际环境中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以及充足的碳源供应,使得植物湿地的脱氮效果好于对照湿地. 相似文献
218.
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同时测定环境水样中8种有机磷农药的分析方法。以地表水、地下水、污水和废水样品作为代表性水样基底,前处理方法仅采用简单的滤膜过滤,在C18柱分离后,在多反应监测模式下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敌百虫、毒死蜱等有机磷农药在样品保存过程中迅速发生降解,分析须在样本采集后1 d内完成;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10~0.20 μg/L,线性拟合相关系数(r)均>0.995;不同基底、不同浓度的加标回收实验表明,8种有机磷农药在环境基底中的回收率为74.5%~118%,相对标准偏差为0.4%~8.6%。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准确性好,在未来环境监测工作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19.
周捷 《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2020,(3):42-45,50
通过专业网站检索站车冷藏膳食和即食膳食微生物污染的调查情况,结果显示各地报道站车膳食的菌落总数、指示菌及相关致病菌指标的合格率各不相同,致病菌指标合格率较高.针对目前存在的站车膳食微生物污染调查对象和内容不均衡、判定标准不统一、专题调查不规范等问题,提出了加强专业研究、完善相关规范、引进检测新技术等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20.
珠三角秋冬季节长时间灰霾污染特性与成因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利用珠三角大气超级站2012年10月与2013年1月能见度、不同粒径颗粒物与BC质量浓度、气溶胶光散射系数、O3、相对湿度等在线监测数据,分析秋冬季节2次持续时间超过10 d的长时间灰霾过程污染特性与成因。结果表明,冬季灰霾过程中气溶胶吸光系数和光散射系数对大气总消光系数的贡献分别为13%和67%;PM2.5、PM1占PM10质量浓度分别为66%和39%;较高的PM2.5与BC日均浓度相关系数(R2=0.88)体现了一次排放对颗粒物质量浓度及能见度的显著影响。秋季灰霾过程中气溶胶吸光系数和光散射系数对大气总消光系数的贡献分别为11%和69%,由BC导致的吸光效应较冬季下降了约20%;PM2.5和PM1占PM10质量浓度比例分别为68%和45%,均高于冬季;O3浓度日最大小时值的平均值接近冬季的2倍;二次来源对PM2.5浓度升高和能见度下降起主导作用。来自不同方向的2种气团在珠三角僵持,大气扩散条件差是导致这2次灰霾过程的重要外在条件,应成为灰霾预报预警的重点关注对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