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53篇 |
免费 | 1210篇 |
国内免费 | 242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161篇 |
废物处理 | 118篇 |
环保管理 | 633篇 |
综合类 | 5673篇 |
基础理论 | 962篇 |
污染及防治 | 465篇 |
评价与监测 | 415篇 |
社会与环境 | 569篇 |
灾害及防治 | 39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4篇 |
2023年 | 194篇 |
2022年 | 464篇 |
2021年 | 525篇 |
2020年 | 585篇 |
2019年 | 366篇 |
2018年 | 406篇 |
2017年 | 490篇 |
2016年 | 390篇 |
2015年 | 440篇 |
2014年 | 407篇 |
2013年 | 544篇 |
2012年 | 668篇 |
2011年 | 631篇 |
2010年 | 615篇 |
2009年 | 577篇 |
2008年 | 519篇 |
2007年 | 535篇 |
2006年 | 545篇 |
2005年 | 402篇 |
2004年 | 260篇 |
2003年 | 181篇 |
2002年 | 168篇 |
2001年 | 138篇 |
2000年 | 122篇 |
1999年 | 80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9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德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现状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是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从德国垃圾处理的发展过程、法律法规框架、管理体系、管理措施及实施成果等方面介绍了德国城市生活垃圾的管理现状,从而为解决我国现有的城市垃圾管理问题提供管理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2.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旅游地理学的经典理论.它可以较好地判断旅游地的发展阶段,并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发展趋势,为制定针对性的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但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出现许多"网红"旅游地,其发展变化趋势与传统旅游地生命周期具有许多不同.综合运用SEIR模型和广告预算模型,通过模拟游客量,描述了新媒体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非线性影响,并选择青海茶卡盐湖、重庆洪崖洞、西安永兴坊为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综合所有模拟结果,得出以下结论:旅游地生命周期在新媒体影响下可能演变为"二次增长型"、"传统S型"、"先增后降型"、"短期波动型"4种形态,其具体形态变化取决于游客的信息传播意愿和旅游意愿以及旅游地发展阶段.研究结果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同时可以为信息时代旅游景区的发展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63.
地下渗滤系统(SWIS)对硝化、反硝化过程调控不灵活,导致其对氮的去除效果不够理想。组建了两套SWIS装置(1#装置:65~80cm段没有生物基质;2~#装置:65~80cm段添加生物基质),对沿程氮素、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强度及氮还原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套装置均表现为硝化反应主要发生在20~60cm段,反硝化反应主要发生在60~80cm段。2~#装置的反硝化作用明显强于1#装置,因此其TN去除率高于1~#装置。硝化作用强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反硝化作用强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增。硝酸盐还原酶(NAR)活性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亚硝酸盐还原酶(NIR)活性随深度的增加先减弱后又增强。主要原因是2~#装置中添加了干化污泥作为生物基质,为反硝化作用补充了碳源,增强了脱氮能力。 相似文献
64.
新污染物环境监测涉及新污染物识别、环境风险评估与管控成效评估等多个目标,科学的环境调查监测有助于最大程度支撑新污染物治理。分析了环境暴露评估对新污染物监测介质、监测尺度、监测数据质量及代表性等方面的要求,借鉴发达国家对新污染物的环境监测实践经验,提出了我国新污染物环境监测总体要求,主要包括:从筛查监测、评估监测和监督性监测3个层次开展监测,以发现问题、评估风险、监督成效。评估监测应包含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排放源周边地表水、沉积物、大气、土壤、环境生物等介质,应符合局部尺度环境暴露评估对监测数据的要求,监测报告应包含足够的信息。 相似文献
65.
为了研究饱和砂土的液化机理,通过等体积加载的方式建立了循环荷载下饱和砂土动力响应的颗粒流计算模型,研究了饱和砂土在不同围压和加载幅值下的动力响应,探讨了颗粒间力链的发展特性,并从Shannon 熵、Boltzmann 熵以及Clausius 熵的基本关系入手,建立基于粒间接触力链的饱和砂土颗粒熵计算方法,分析了颗粒熵发展特性。结果表明:饱和砂土初始总力链主要受围压的影响,围压越大,初始总力链越多;循环荷载下饱和砂土颗粒间力链总数逐渐降低,且强力链持续向中、弱力链转换;循环荷载下饱和砂土颗粒熵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二阶段特性,围压和加载幅值对颗粒熵峰值无明显影响,各工况的颗粒熵峰值均为0.92;定义颗粒熵峰值为相变颗粒熵,相变颗粒熵时的饱和砂土表现出固液临界态的力学特征,指示了饱和砂土由固态向往返液化状态转变的临界点。 相似文献
66.
红壤稻田系统有机物循环再利用潜力及增产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0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红墩妥田系统有机养分循环再利用潜力大,水稻收获,年均从稻田系统中输出NPK的总量最大可达到224.7,53.0和271.4kg/hm^2,有机物循环再利用,年均可归N,P,K量最大分别为115.1,35.8和231.5kg/hm^2,占系统输总量的51.2%,67.5%g和85.3%,保持稻田系统内有机物循环再利用可提高系统生产力,在不施化肥的情况下,增产3056kg/hm^2,增施N肥,增产2753kg/hm^2,增施N,P肥,增产1543kg/hm^2;NPK配合,增产984kg/hm^2;有机物循环再利用还可增强稻田系统的稳产性能,降低稻谷产量的年际变异系数;有机物循环再利用对水稻的增产有着明显的残效叠加作用,在施用N,P,K化肥基础上圾机物养分循环再利用水稻增产率在试验期间的前5年为7.2%,后5年平均为9.4%。 相似文献
67.
仙女湖富营养化特征与水环境容量核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典型的亚热带大型水库——江西省仙女湖为例,于2011~2013年季节性监测了仙女湖水体理化指标。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其富营养化状态进行了评价,并采用沃伦威德尔模型(Vollenweider)和狄龙模型(Dillon)计算了COD、NH3-N、TN和TP的水环境容量。结果表明:仙女湖水质总体处于地表水Ⅱ类~Ⅲ类标准,TN 0.32~0.91 mg/L、平均0.59 mg/L,NH3-N 0.012~0.59 mg/L、平均0.31 mg/L,TP 0.017~0.080 mg/L、平均0.028 mg/L,CODMn 1.61~5.59 mg/L、平均2.85 mg/L,Chl-a 0.37~0.95 μg/L、平均0.56 μg/L。从湖区上游到下游,各指标尤其是总氮、总磷、透明度和氨氮呈现明显的趋优变化特征,除TP出现Ⅲ类水质外,其余指标多年持续处于Ⅱ类水质状态;从单因子状态指数来看,采用透明度评价的营养状态最高,大部分湖区持续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TN和TP评价的营养状态次之,处于中营养水平。仙女湖COD、NH3-N、TN和TP水环境容量分别为21 208.0、3 528.8、4 991.2和248.1 t/a,分别剩余容量比率56.88%、68.25%、62.89%和13.67%,影响仙女湖水环境容量最突出的环境因子为TP。同时,基于对水环境容量影响因素的分析,最后提出了提高仙女湖区水环境容量的建设性方案。 相似文献
68.
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壤保持服务时空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保持是生态系统服务与功能的重要组成,在防止土壤侵蚀、减少径流泥沙与农业面源污染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区域,研究得到了2000~2013年时间序列区域土壤保持服务"流量"结果,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重庆段多年平均土壤保持量为604.39 t/hm~2·a,沿长江干流自西向东逐渐增强,区域差异显著;(2)三峡库区的土壤保持服务存在明显的垂直分异特征,随着高程的增加,以300 m与900 m为节点,出现递减-递增-递减的分段规律,与人类活动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3)增加森林覆被面积是改善区域土壤保持、减少水土流失的重要举措。同时,在三峡库区开展坡改梯工程,减少坡耕地的数量能够有效控制区域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69.
对湖北省郧西县庹家湾(TJW)剖面的地层序列、年代、磁化率及粒度组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TJW剖面具有表土(MS)→全新世黄土(L0)→古土壤(S0)→过渡层(Lt)→马兰黄土(L1)→黄土与砂互层(T1-al2)→砾石层(T1-al1)的地层序列;在马兰黄土层上部的黏粒含量、黏粒/粉砂值以及磁化率值明显高于典型马兰黄土,而接近古土壤(S0),其成壤作用明显,属于较典型的弱古土壤层(L1-S1和L1-S2),其年龄在27.3~21.6 ka B.P.之间。此现象反映了在汉江上游地区,晚更新世时期的冰期气候并不是持续稳定的,在27.3~21.6 ka B.P.期间存在相对短暂的温暖湿润阶段,这次气候事件可与黄土高原地区进行良好对比。 相似文献
70.
山西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是旅游资源大省,但其旅游收入仍处在全国的末流,因此不能被称为旅游业大省.在概述山西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从规划实施、资金引进、形象树立、可达性提高、设施完善及人员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指导山西省尽快发展成旅游业大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