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98篇 |
免费 | 854篇 |
国内免费 | 193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848篇 |
废物处理 | 113篇 |
环保管理 | 469篇 |
综合类 | 4194篇 |
基础理论 | 764篇 |
污染及防治 | 363篇 |
评价与监测 | 376篇 |
社会与环境 | 435篇 |
灾害及防治 | 22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0篇 |
2023年 | 193篇 |
2022年 | 362篇 |
2021年 | 378篇 |
2020年 | 483篇 |
2019年 | 319篇 |
2018年 | 290篇 |
2017年 | 370篇 |
2016年 | 314篇 |
2015年 | 349篇 |
2014年 | 270篇 |
2013年 | 369篇 |
2012年 | 478篇 |
2011年 | 474篇 |
2010年 | 440篇 |
2009年 | 464篇 |
2008年 | 412篇 |
2007年 | 371篇 |
2006年 | 356篇 |
2005年 | 269篇 |
2004年 | 213篇 |
2003年 | 150篇 |
2002年 | 140篇 |
2001年 | 101篇 |
2000年 | 99篇 |
1999年 | 43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7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基于DRASTIC的丽水市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地下水防污性能反映地下水系统遭受污染的可能性,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地下水资源保护规划、地下水水质监测等提供科学依据。此论文结合丽水市的水文地质条件,对DRASTIC评价模型进行了改善,建立了符合丽水市的DRAMTIC评价模型。该模型由大气降雨入渗补给量、地下水埋深、包气带介质、水力传导系数、含水层厚度、地下水开采强度、地形坡度等7个因子组成,以乡镇单元等为界线划分不规则评价单元,评分体系由单因子区域分布规律确定,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分析各因子的权重体系;利用差分法对各因子加权叠加的综合指数进行等级划分,应用GIS技术得到丽水市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图。该模型的评价结果客观科学,能有效的为规划部门及地下水资源管理部门服务。 相似文献
302.
本文通过测定维管束植物桂花树叶片的氮含量和氮同位素组成,分析其对大气氮沉降的截留吸收机制。为期一年(2009.03~2010.03)的监测数据显示,桂花树叶片氮含量为1.33%~3.09%,平均值为2.18%;叶片δ15 N为+0.54‰~+3.78‰,均值为+2.29‰。桂花树叶片N%、δ15 N的季节性变化趋势,总体呈现春、冬高,夏、秋低的规律,这与已有的贵阳市雨水监测数据一致。对比不同树冠厚度的叶片样品,发现叶片N%随树冠厚度增加而降低,顶部叶片N%表现为最高(2.39±0.4%),说明桂花树的树冠层对大气氮沉降有明显的截留吸收作用。桂花树顶部叶片δ15 N最偏负,而上覆树冠层最厚的下方叶片的δ15 N最偏正,反映了树冠层在吸收大气氮沉降过程中存在选择性吸收,引起同位素分馏,即树冠层越厚,穿冠水δ15 N越偏正,且分馏程度与树冠厚度成正比,导致下方叶片δ15 N最高。 相似文献
303.
中国主要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文简要综述了中国主要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Cd、As、Zn、Pb、Cu、Hg、Cr)的分布特征,系统讨论了区域城市化进程对水环境的影响,分析了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来源,并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中国主要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和危害指数。结果显示,中国主要水系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复合污染状况评价结果是:Cd>Hg>Pb>As>Zn>Cr>Cu。其中,Cd元素的Eir值介于41.25~1755.00之间,属于轻微到极强生态危害,其中大部分样点属于强至极强生态危害。Hg元素的Eir值介于115.29~470.83之间,属于强到极强生态危害,其中大部分样点属于很强至极强生态危害。地区对比而言,综合污染状况以海河和珠江较为显著,长江污染最轻。就其来源来讲,海河流域和珠江流域污染来源主要为工业污染,长江和黄河主要是流域岩石风化和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304.
有机固体废弃物厌氧干发酵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厌氧干发酵技术处理固体有机废物与传统的湿发酵相比具有许多优势,但厌氧干发酵机制的研究存在许多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厌氧干发酵技术的发展。文章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文献调查后,总结概括了厌氧干发酵理论模型从"两点模型"和"区反应模型"到"浓度波扩散模型"和"反应前沿假说"的发展进程,讨论了其各自特点和对厌氧干发酵机制研究的意义以及其不完善之处;并分别从微生物生长、底物水解和生物气产生三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厌氧干发酵动力学的研究进展。然而,目前的研究仅是针对某些物料进行的特异性研究,还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关于有机固体废弃物厌氧干发酵的理论模型被发展出来,因此对干发酵传质传热机制的探索和数学模拟成为当前对于干发酵机制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305.
国际铁矿石定价机制改变与我国铁矿石进口量变化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和国内钢铁企业的发展,我国铁矿石进口量大幅上升,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消费国。与此同时,国际铁矿石巨头摒弃长期协议定价机制,单方面推行季度、 指数等定价模式。为了认识国际铁矿石定价机制改变对我国铁矿石进口的影响,论文基于铁矿石进口量、 铁矿石价格、 国内原矿产量等统计指标的月度数据,通过定性分析与Granger因果检验,综合判断国际铁矿石定价机制改变与铁矿石进口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两年我国铁矿石进口量的短期波动频繁;国际铁矿石定价机制改变引起的铁矿石价格震荡是导致我国铁矿石进口量波动的主要动因;结合国内外形势判断,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铁矿石进口量的短期波动还会持续。 相似文献
306.
吸附分离技术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硝酸尾气、黄磷尾气等污染物中NOχ、SO2、P、As、PH3、CO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危害,及采用吸附分离技术在治理气体污染物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07.
308.
全新世青藏高原东部西南季风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报道一组新的西南季风代用指标,即泥炭中单一种属植物———木里苔草残体纤维素和泥炭混合植物残体纤维素的δ13C时间序列,所记录的青藏高原东部全新世气候变化。两记录表明,该区全新世的下限年龄约11200aBP(14C年龄约9900aBP);从约11200aBP起该区迅速进入湿暖的全新世阶段,季风活动迅速增强;在约10800~5500aBP期间,季风总体保持在强盛状态,但其间有4次突然减弱,气候变干冷;约从5500aBP起季风活动在波动中逐渐减弱,其中有4次减弱最明显。所有这8次气候的突然变化都与北大西洋浮冰事件一一对应。这种密切的相关关系表明,西南季风强度的波动可能是对全球变化,特别是对海洋热盐环流引起的地球南北方气候波动的所谓"跷跷板效应"的响应。 相似文献
309.
土壤和沉积物中重金属积累及其Pb、S同位素示踪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榨子厂附近一个废弃多年的古老土法炼锌点土壤和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积累及污染程度进行了研究。研究区土壤、沉积物样品中Pb、Zn、Cd含量已大大高于该地区的背景值,zn的积累明显大于Pb的积累程度。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和沉积物中Fe2O3对重金属有强烈的固定作用。沉积物和土壤中有很高的综合污染指数,显示出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很高。化学形态分析表明重金属以碳酸盐结合态、残渣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有效态所占的比例很低,但其含量并不很低,在酸性条件下,有释放导致污染的可能性。同位素示踪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和沉积物中积累的Pb、S为矿山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310.
为揭示湖北省PM2.5和臭氧(O3)复合污染演变特征,基于湖北省17个地市的空气质量国控点和武汉市大气超级站组分监测数据,全面分析湖北省17个地市2015—2020年PM2.5和O3的时空变化特征及相关关系,探讨PM2.5和O3协同效应的成因机理. 结果表明:①2015—2020年,湖北省PM2.5显著改善,平均降幅为4.7 μg/(m3·a),但冬季负荷仍较高,主要集中于中部地区;O3污染凸显,平均增幅为3.8 μg/(m3·a),污染集中在4—10月的暖季,东部地区最严重,近两年超标天数已与PM2.5相当. ②湖北省PM2.5和O3关联日趋密切,协同效应显著,日评价指标显示夏季二者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7),近两年当PM2.5浓度≤50 μg/m3时,相关系数高达0.63;冬季PM2.5浓度与Ox(O3+NO2)浓度呈正相关,尤其2020年东部城市二者相关性高达0.46,显示大气氧化性对PM2.5二次污染的重要性. ③以武汉市为例,归纳PM2.5和O3复合污染的成因,暖季低PM2.5背景下,高温、中等湿度和弱风速的气象条件以及VOCs和NOx等前体物的高浓度排放,使得受VOCs主控的光化学反应加剧,易造成O3污染,从而加强PM2.5二次生成;冬季高的大气氧化性,叠加不利气象条件,促进颗粒物的二次生成,导致重污染时PM2.5组分以硝酸盐等二次无机组分为主. 研究显示,湖北省PM2.5和O3协同控制重点为,在保持现有NOx控制力度基础上强化VOCs控制,遏制暖季和东部区域O3浓度上升,加强冬季和中部PM2.5治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