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9篇
  免费   869篇
  国内免费   1715篇
安全科学   853篇
废物处理   113篇
环保管理   470篇
综合类   4123篇
基础理论   766篇
污染及防治   138篇
评价与监测   375篇
社会与环境   436篇
灾害及防治   229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44篇
  2022年   329篇
  2021年   345篇
  2020年   466篇
  2019年   297篇
  2018年   256篇
  2017年   314篇
  2016年   272篇
  2015年   342篇
  2014年   272篇
  2013年   369篇
  2012年   477篇
  2011年   475篇
  2010年   442篇
  2009年   466篇
  2008年   414篇
  2007年   371篇
  2006年   360篇
  2005年   269篇
  2004年   214篇
  2003年   152篇
  2002年   140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81.
潮滩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色度反演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求快速评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方法,以崇明岛东滩低、中、高潮滩沉积物为研究对象,用色度仪测量其色度参数(明度L*、红度a*、黄度b*),并对照化学分析数据,初步探讨了潮滩沉积物的色度特征与重金属元素(Cu、Cr、 Pb、Zn、Mn、Fe )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时,运用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了重金属元素含量与色度参数(明度L*、红度a*、黄度b*)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崇明岛低、中、高潮滩的沉积物中,Cu、Pb、Zn与L*之间负相关,相关系数最高可达rCu=-0.97、 rPb= -0.88、 rZn=-0.98;Cu、Pb、Zn与a*之间正相关;而Cr与a*之间负相关.在河口水体中重金属含量稳定的条件下,色度信息可以定量地反演潮滩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为大范围的潮滩重金属污染研究提供了一项实用有效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982.
从湖南大学花园土壤中采集样品,用稀释涂布法分离和纯化适于污泥溶解的典型嗜热菌菌株,从中选出一株高效菌进行形态观察,并对其进行生理生化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的革兰氏染色为阳性,呈细杆状,产芽孢,为好氧或兼性需氧细菌,最适生长温度为65℃,最适生长pH值为6.8~7.5.通过16SrDNA碱基测序和对比证实,该菌株是目前尚未报道过的一株嗜热菌,GenBank中注册命名为Bacillus thermophilic bacteria AT071(注册号:FJ231108).同时,将其纯种菌用于嗜热酶溶解(solubilization by thermophilic enzyme,S-TE)污泥稳定化处理,接种该嗜热菌可促进污泥中悬浮固体的溶解,2.5d时接种试验挥发性悬浮固体 (volatile suspended solid,VSS)溶解率达到59.41%,比不接种试验同期提高了25.58%,达到了EPA规定的污泥稳定化要求.进一步对经AT071预处理的污泥厌氧产氢效果进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接种处理后污泥发酵产氢效果良好,高出未接种处理(65℃热处理)污泥26.4%,发酵气体中只含有H2和CO2.  相似文献   
983.
绿洲土地利用对地下水矿化度时空变化影响的定量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洲土地利用对地下水矿化度时空变化影响模拟的关键在于如何在模型中体现土地利用的影响。论文在已建立对流-弥散溶质运移方程模拟地下水矿化度模型的基础上,把土地利用对地下水矿化度的影响视做地下水矿化度模型的源汇项,作为面上因子处理,并且把土地利用对地下水溶质变化的影响方式归纳为两点:入渗水把溶质带入地下水体和排泄地下水带走溶质。入渗水带入地下水的溶质数量就是从土壤剖面中淋洗到地下水的盐分,可以用试验确定一定入渗水量下土体脱盐率的方法计算。地下水排泄带走的溶质数量可以用排泄的地下水量与其矿化度积的方法计算。土地利用单元的土体含盐量和地下水矿化度用GIS和FEFLOW结合计算。入渗水带入地下水的溶质数量和排泄水带出地下水的溶质数量的和即为土地利用单元上的源汇量。把模拟结果与历史情况结合分析,证实预测的地下水矿化度变化趋势与历史上类似的土地利用引起的地下水矿化度结果是比较符合的,证明这种处理土地利用对地下水矿化度影响的原则和方法是可行的。而且说明目前的土地利用模式发展下去会导致地下水矿化度的上升,将导致土地盐渍化程度加重,从而影响到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984.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森林覆盖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1980、1990、2000年LANDSAT MSS/TM/ETM+ 遥感影像为主信息源,辅以DEM、植被分布图、土地利用图、气象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对该区域20年来森林覆盖的动态变化和区域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了林地分布及其变化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水源区1980年、1990年、2000年林地面积分别为67 631、61 635、65 051km2,斑块数依次为41 790、71 276、69 632个,平均斑块面积为1.62、0.86、0.93 km2,呈破碎化趋势;林地分布主要由海拔、降雨和坡度等因素决定,而林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海拔、坡度和人口。  相似文献   
985.
雷达电磁环境的联合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雷达灵敏度、精度的提高,对电磁环境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首先分析了美军的联合建模与仿真系统(JMASS),指出建立一个综合的、可重用的雷达电磁仿真环境是电子战仿真的关键;重点研究了基于球不变随机过程(SIRP)的K分布杂波模型,以及地面/海面的多路径效应模型;最后建立了雷达电磁环境的模型并进行了仿真.  相似文献   
986.
为解决支架面对冲击地压产生的强冲作用容易失效、失稳的难题,针对现有矿用防冲吸能装置存在的不足,提出1种新型矿用圆弧形薄壁防冲吸能装置。采用ABAQUS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新型防冲吸能装置与原有方形预折纹薄壁装置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研究新型防冲吸能装置在不同壁厚和不同轴向模块堆积个数情况下的屈曲特性。结果表明:圆弧形薄壁装置相比于方形折纹薄壁装置在相同厚度情况下其总吸能提升近20%,比吸能提高63%,装置防冲优势明显;在装置高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模块轴向堆积个数可有效降低压溃峰值荷载、荷载波动系数,增加平均压溃荷载;随着装置薄壁厚度降低,压溃峰值荷载、压溃平均荷载、总吸能与比吸能均降低,荷载波动系数增加,曲线波动性变大。  相似文献   
987.
居民住户用电消费的回弹效应对中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影响,但从居民住户微观调查视角对用电回弹效应进行分析并剖析回弹效应影响因素的文献较为少见。本文基于CGSS数据库1969个居民数据,采用双对数模型测算中国居民用电的回弹效应,并通过分组回归法探讨影响回弹效应的因素。得到以下结论:①中国居民用电消费存在回弹效应(43.51%),表明当用电效率提高时,预期节电量的43.51%将被用电成本降低导致额外增加的电量消费所抵消;②人均收入对居民用电的回弹效应具有显著作用,收入水平与回弹效应呈现倒V型趋势;③性别差异对居民用电的回弹效应存在显著影响,男性消费者的回弹效应明显高于女性。鉴于上述结论,政府在制定居民节能政策时需要重视电力消费的回弹效应,并针对不同收入群体和性别差异采取针对性举措。  相似文献   
988.
核桃青皮生物炭对重金属铅、铜的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3  
采用500℃限氧裂解法将农林废弃物核桃青皮制成核桃青皮生物炭,进行了核桃青皮生物炭对铅、铜的批量吸附实验.同时,利用扫描电镜、FTIR红外等方法探讨了核桃青皮炭吸附Pb~(2+)、Cu~(2+)的特性,探究了吸附时间、溶液初始浓度、吸附温度、吸附剂投加量、溶液初始pH等因素对核桃青皮生物炭吸附Pb~(2+)、Cu~(2+)作用的影响,讨论了吸附动力学特性及吸附等温特性.结果表明:温度298.15 K、pH为3~6条件下,核桃青皮生物炭吸附Pb~(2+)和Cu~(2+)在20 min内即可达到吸附平衡,核桃青皮炭最佳投加量分别为0.8、1.5 g·L~(-1),最大吸附量分别为476.190、153.846 mg·g~(-1);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等温吸附曲线符合Langmuir方程,说明其吸附过程主要是近似单分子层的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989.
通过对贵州织金典型煤矿区矸石堆场周边地表水体及耕地进行调查与采样分析,探讨了煤矸石堆场Fe、Mn元素迁移对周边地表水体及耕地累积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受煤矸石堆场酸性排水的影响,煤矸石堆场周边溪沟水Fe、Mn含量分别达0.81~32.14mg/L、1.17~8.42mg/L,超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标准"限值的3~107、12~84倍。堆场周边旱作土中Fe、Mn含量分别达63 530~85 990mg/kg、243.1~910.1mg/kg,水稻土达46 940~75 810mg/kg、144.5~409.1mg/kg,Fe、Mn累积指数旱作土分别达1.61、2.97,水稻土分别达1.24、1.33。随着与堆场距离的增大,水稻土Fe、Mn含量逐步降低,在500m范围内Fe降低了35%,Mn降低了61%,而旱作土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0.
本文分析了林州-安阳地区地下水的三氮分布特征,探讨了氮污染来源。运用Piper三线图、SPSS20软件,综合分析地下水化学特征,揭示氮循环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西北部主要为HCO_3-Ca-Mg型水,东部平原主要为HCO_3-Ca-Mg型水,其次为HCO_3-SO_4-Ca-Mg型、HCO_3-Cl-Ca型和HCO_3-Cl-Mg-Ca型水;氮污染源主要分布于林州市北部、安阳县北部、安阳市的东南部地区,其中农事活动、附近养殖场的畜禽排泄及污水排放是主要来源;地下水中存在着反硝化作用等氮的迁移转化现象,但是氮主要来源于附近的污染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