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37篇
  免费   876篇
  国内免费   1744篇
安全科学   864篇
废物处理   113篇
环保管理   490篇
综合类   4211篇
基础理论   770篇
污染及防治   138篇
评价与监测   378篇
社会与环境   463篇
灾害及防治   230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46篇
  2022年   335篇
  2021年   350篇
  2020年   472篇
  2019年   308篇
  2018年   261篇
  2017年   320篇
  2016年   280篇
  2015年   350篇
  2014年   275篇
  2013年   377篇
  2012年   484篇
  2011年   480篇
  2010年   456篇
  2009年   477篇
  2008年   424篇
  2007年   378篇
  2006年   370篇
  2005年   279篇
  2004年   220篇
  2003年   153篇
  2002年   141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基于Fluent软件,采用雷诺应力(RSM)湍流模型对不同出口结构分离器内气相旋流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分离器出口角度Ф变化对流场的影响显著,出口直径H变化对流场的影响甚微;有出口装置分离器内的切向速度均有所增加,最大切向速度向轴心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992.
北京北部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主要研究了北京市北部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As、Hg、Cd、Cr、Cu、Mn、Ni、Pb、Ti和Zn)含量和来源.在潮白河及密云水库流域采集了17个沉积物样品,温榆河流域采集了5个样品,重金属含量As和Hg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Cd、Cr、Cu、Mn、Ni、Pb、Ti和Zn含量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没有出现明显的富集状况,只有Hg、Cd、Cr和Zn在一些采样点有较高的富集.相关性分析表明Hg、Cd、Zn和Cu互相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06;p0.01),而Hg与Cr、Mn、Ni、Pb和Ti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通过主成分分析研究重金属的来源,发现前3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38%、23%和17%.因此,Hg、Cd、Zn和Cu作为第一主成分被认为与人类活动的工矿业开采有关,第二主成分As和Mn与人类活动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水排放有关,第三主成分Cr、Ni和Ti与岩石风化和土壤侵蚀有关.  相似文献   
993.
甘南高寒退化草地生态位特征及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取样方法,对玛曲县高寒中度退化草地的植物种群群落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以莎草植物(嵩草)为绝对优势种,杂类草(金莲花)为主要伴生种。非优势种垂穗披碱草、甘青青兰生态位宽度较大,分别为0.913和0.911,而绝对优势种嵩草和主要伴生种金莲花的生态位宽度较低,分别为0.906和0.641。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大于0.50%的种对约占种群总对数的42.29%。生态位重叠值大于0.040的种对,约占种群总对数的20.55%。生态位宽度较大的两个种群,种对相似性比例一般较高,具有较大的生态位重叠(如种对乳白香青和毛茛0.082),而生态位窄的物种相互间生态位重叠比例较小(如种对二裂委陵菜和金莲花0.033)。高生态位宽度与低生态位宽度的种群也可能有较高的重叠值(如种对车前和毛茛0.065),反之则低。杂类草鲜草产量、地上生物量比例最高,依次为100.00 g/(m2.a)、43.37%。  相似文献   
994.
基于区域产量法测算的福建省农业生态足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使生态足迹模型能更好地反映区域实际,文章对生态足迹模型中的计算项目做了较大改进。首次计算了肉类的耕地生态足迹和人畜排泄物污染生态足迹。新建了纳污土地、CO2吸收林地、水资源地三种生态足迹类型以强调农业污染的严重性和土地、林地的多重生态功能;将化石能源地并入CO2吸收林地;剔除牧草地类型,将肉类耗粮生态足迹并入耕地类型;将污染源从化石燃料扩展到人畜排泄物、化肥、农药领域,计算了CO2、N、P和农药等污染物的生态足迹。用福建省最近5 a的平均产量测算了2007年福建农业生态足迹,包括农业投入品生态足迹、农业劳动力消费生态足迹和农业污染物排放生态足迹三部分,然后与生态承载力分类比较以测度农业生产的生态占用情况。测算结果表明,2007年福建省农业生态足迹中,林地、水域、建成地、纳污土地占有实际生态承载力的比例较低,分别为1.4%、1.2%、13.4%和24.6%;而耕地占生态承载力的比例达到了94.2%;水资源地是实际生态承载力的2.2倍,出现了严重的生态赤字。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5.
采用具有自由端的梳状中空纤维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水,考察了其膜污染控制性能.结果发现,如果将膜污染定义为恒压操作下的膜通量下降,膜组件b比膜组件a易获得更大的膜通量,具有更优异的抗污染效果.含膜组件b的MBR在温度为22~26℃,污泥浓度为7 500~10 500  mg/L,曝气量为200 L/h,抽停时间比为9 min/1 min,压力为0.02 MPa的条件下连续运行47 d,膜通量维持在4.0~8.0  L·(m2·h)-1,其间不需要任何水力或化学清洗.由于这种膜组件易充分发挥曝气的作用,不易污染,因而所需曝气量较小,并且当抽停时间比从12 min/1 min变化到6 min/1 min,膜通量差别不大.对膜的清洗试验表明,水力清洗+化学清洗+乙醇浸泡是最有效的清洗方法.水力清洗+化学清洗后,较之水力清洗,中空纤维膜表面上的胶团数目和面积大大减少,膜孔变得更加清晰.  相似文献   
996.
厌氧氨氧化工艺处理高氨氮养殖废水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朱杰  黄涛  范兴建  张成甫 《环境科学》2009,30(5):1442-1448
以典型高浓度养殖废水经UASB-短程亚硝化工艺处理后的出水为对象,采用厌氧氨氧化工艺进行脱氮处理研究.以反硝化污泥启动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在此基础上,通过试验确定最佳进水氨氮负荷应处于0.2 kg/(m3·d)左右,系统的HRT定为2 d;通过对系统运行条件研究发现,最佳运行条件为:pH为7.50左右,温度为30℃且系统不需投加有机碳源.在优化条件下,系统最终氨氮去除率能达到85%以上,亚硝态氮去除率达到95%以上,系统运行效果良好,且具有重现性.最后通过动力学理论分析得出氨氮的降解速率为0.012 6 d-1,亚硝态氮的降解速率为0.013 1 d-1.通过研究以期为后续工艺、神经网络模拟及“UASB-短程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土地系统"组合新工艺的工程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7.
龙峰  施汉昌  朱安娜  何苗 《环境科学》2009,30(7):1974-1977
研究了pH和铜离子对倏逝波全光纤免疫传感器检测微囊藻毒素-LR(MC-LR)的影响及其消除措施.研究表明,过酸或过碱条件对MC-LR免疫检测均有较强烈的影响,当pH<6或pH>8时,系统检测的信号随pH的降低或增大明显下降;而当pH在6~8之间时,检测标准曲线的IC50为1.01~1.04 μg/L,检测区间在0.12~10.5 μg/L之间,较适合MC-LR的检测.低浓度铜离子对MC-LR免疫检测的影响不大,当CuSO4浓度>5 mg/L时,系统检测荧光信号明显下降,而当CuSO4浓度达到10 mg/L时,系统检测信号下降70%以上.在预反应混合物中添加1%的螯合剂EDTA,能有效抑制铜离子对免疫检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8.
城市合流污水A/O处理系统中TTC ETS活性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岩  戴兴春  陈曦  黄民生  朱勇  黄燕  王国华 《环境科学》2009,30(6):1711-1715
研究了温度和F/M的变化对A/O系统TTCETS活性的影响,分析了TTCETS活性与COD降解的相关关系;通过低C/N冲击下TTCETS活性和理化指标的比较,讨论了以TTCETS活性表征系统运行状况的优劣.结果表明,一定范围内,温度与F/M均与TTCETS活性成正相关,TTCETS活性(TF/TSS·t)变化范围约13.2~48.3 mg/(g·h),最大值约为60 mg/(g·h);TTCETS活性与COD去除率相关性显著,并且TTCETS活性可预警系统的异常状态,当TTCETS活性为41.0 mg/(g·h)时,COD去除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999.
利用2005~2007年我国稻田N2O排放通量的田间原位测定资料和国际上其它地区稻田N2O报道结果,对作者建立的不同水分管理方式下水稻生长季N2O排放估算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持续淹水稻田N2O排放的拟合结果与其他地区淹水稻田N2O通量值相一致.淹水-烤田-淹水的水分管理方式下,稻田N2O排放的拟合值接近于国际上同类研究结果.淹水-烤田-淹水-湿润灌溉的水分管理方式下,稻田N2O排放的估算模型对田间原位测定资料有很好的适切性.为了检验模型输入参数的可信度,将本研究建立的有关我国水稻生产的相关资料数据库与以往研究报道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数据库资料表明,在20世纪50~70年代间,持续淹水稻田占20%~25%,大约75%~80%的稻田采用淹水-烤田-淹水的水分管理方式.在20世纪80~90年代间,采用持续淹水,淹水-烤田-淹水和淹水-烤田-淹水-湿润灌溉水分管理方式的稻田分别约占12%~16%、77%和7%~12%.20世纪50年代水稻生长季平均每季总施氮量为87.49 kg·hm-2,而90年代平均为224.64 kg·hm-2.其中,化学氮肥的施用量从20世纪50年代的37.4 kg·hm-2增加到了90年代的198.8 kg·hm-2,分别占水稻生长季氮输入总量的43%和88%.在20世纪50~70年代间有机氮的输入量相对比较稳定,平均变幅在45.2~48.2 kg·hm-2之间,随后逐步降低,有机肥料氮占氮输入总量的比例从20世纪50年代的52%降低到了90年代的9%.作物残体N输入量从20世纪50年代的4.9 kg·hm-2增加到了80年代的6.3 kg·hm-2.20世纪50~70年代水稻生长季氮肥施用量具明显的空间变异性,而80~90年代间其空间变异较小.模型验证和输入参数检验的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我国不同水分管理方式下的稻田N2O直接排放量.  相似文献   
1000.
Ca~(2+)与Pb~(2+)相互作用对斑马鱼胚胎毒性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Ca2+浓度增加是否会使鱼类早期发育阶段对铅毒性的敏感性升高,以及Ca2+单独减弱铅毒性的浓度范围,选用斑马鱼胚胎作为实验材料,记录在不同的水化学参数条件下,胚胎发育过程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毒理学终点,采用相对易于观察且敏感的指标--72 h孵化率进行分析.用Visual MINTEQ2.5.2软件进行溶液中离子的化学形态分析.结果表明,当Ca2+浓度从0.25 mmol/L增加到2.00 mmol/L时,导致了以自由铅离子活度({Pb2+})和溶解态铅总浓度([Pb] T)表示的72 h EC 50的增加(表现为发育延迟),两者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通过这一线性关系,可以对Ca2+浓度对铅毒性的影响进行预测.这一结果支持了生物配体模型(BLM)概念的假设,说明在胚胎的表面,铅离子与钙离子可能在传输和毒性作用位点上存在竞争作用.而当Ca2+浓度从2.00 mmol/L增加到4.00 mmol/L时,72 h EC 50 {Pb2+}和72 h EC 50 [Pb] T并没有显著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