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05篇
  免费   860篇
  国内免费   1940篇
安全科学   848篇
废物处理   113篇
环保管理   470篇
综合类   4201篇
基础理论   766篇
污染及防治   366篇
评价与监测   376篇
社会与环境   436篇
灾害及防治   229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95篇
  2022年   363篇
  2021年   378篇
  2020年   484篇
  2019年   319篇
  2018年   291篇
  2017年   370篇
  2016年   315篇
  2015年   350篇
  2014年   271篇
  2013年   369篇
  2012年   478篇
  2011年   475篇
  2010年   440篇
  2009年   466篇
  2008年   412篇
  2007年   373篇
  2006年   356篇
  2005年   269篇
  2004年   213篇
  2003年   150篇
  2002年   140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5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31.
烃类化合物气相色谱保留指数与其分配系数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从烃类化合物气相色谱保留指数预测其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公式,研究了以不同极性相上测得的烃类化合物保留指数预测其分配系数的准确性,得出弱极性柱上测得的化合物保留指数能更准确的预测其分配系数,从而为烃类化合物分配系数的测定和预测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32.
DSA类电极催化降解硝基苯动力学及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新兴的电化学催化系统,以特殊工艺自制的DSA类电极作阳极,对模拟硝基苯废水进行了降解处理,得出了该试验范围内的最佳条件,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反应模型.根据分析,推测硝基苯分子主要先被阴极产生的H还原为亚硝基苯、苯胺等,然后再扩散到阳极附近被HO*氧化为偶氮苯、氧化偶氮苯等,最后进一步氧化开环,生成苯基丁二酸等酸类物质以至二氧化碳,同时硝基苯分子也可以直接在阳极附近得到氧化生成2-硝基苯酚.最后,对硝基苯的降解途径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833.
交通道路旁茶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样分析了某交通道路旁茶园多介质环境中多环芳烃(PAHs)的浓度水平,探讨汽车尾气对茶鲜叶中PAHs 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空气、土壤和茶组织中16 种PAHs 的总浓度(∑PAHs)分别为1780.0~4710.0ng/m3、n.d.(未检出)~35.9.0µg/kg 和100.00~885.00µg/kg,均随交通道路距离增加而降低,说明汽车尾气对茶园环境造成了PAHs 污染.但离交通道路50m 和250m 处的茶组织中的∑PAHs 差异不明显,说明汽车尾气对茶树的PAHs 污染主要局限在路旁50m 范围内.茶组织中∑PAHs 的大小顺序为老叶>须根>嫩叶>生产枝>主根,地上部分大于地下部分.嫩叶中PAHs 以3 环为主,占∑PAHs 的80.6%.老叶中4 环比例高于3 环,且5~6 环的比例显著高于嫩叶.在茶树生长过程中,茶鲜叶会逐渐积累环境中毒性更强的高环PAHs.  相似文献   
834.
针对传统低频低压减载装置在电压、频率控制上的缺点,如无法判断有功、无功的缺额量,以及动作的延时性等问题,利用最优潮流(Optimal Power Flow,OPF)模型,通过系统仿真,提出智能低频低压减载调度模型,并验证了其可行性。结果表明:智能化低频低压减载策略及其模型能够使电网损失降到最小,同时达到系统频率、电压稳定的要求,具有全局性、前瞻性、主动性、快速性的控制优点。  相似文献   
835.
江西丰城生态硒谷土壤硒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丰城市生态硒谷土壤的供硒能力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实地调查采样,对丰城生态硒谷96个0~20 cm耕层土壤样品中硒含量、形态分布、重金属含量及部分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并探讨与土壤硒有效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全硒质量比变幅(541~831μg/kg)达到富硒土壤标准。易被生物利用的水溶态硒和可交换态硒质量比较少且在不同土壤样品中差异较大,变幅分别为10.30~38.23μg/kg和10.68~38.45μg/kg,且与土壤全硒有一定的相关性。土壤全硒、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理化性质均对土壤硒的有效性产生影响,其中稻田土壤的供硒能力大于旱地,全P和速效P均与水溶态硒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土壤硒有效性一定的条件下,全硒含量较高的土壤能够向作物提供较多的有效硒。  相似文献   
836.
基于GM(1,1)的残差修正模型的电梯故障率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某城市某品牌电梯故障率发展趋势,建立了该城市该品牌电梯故障率的GM(1,1)灰色预测模型,并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数据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该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波动较大。为了提高GM(1,1)灰色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利用对模型进行数据检验时得到的残差序列,建立GM(1,1)灰色预测模型的残差修正模型,利用该残差修正模型对原预测模型进行修正。利用经残差修正模型修正后的故障率预测模型对该城市A品牌电梯的故障率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残差修正模型对原模型修正后的相对误差与修正前相比有升也有降,但精度有所提高且趋于稳定,表明残差修正模型有利于提高预测精度;2)利用所建立的故障率预测模型求得的预测故障率与实际故障率相比,相对误差不超过8.010%,表明该故障率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3)修正模型预测值表明,在现有状态下该城市A品牌电梯的故障率呈上升趋势,应加强该品牌电梯的检维修与管理。  相似文献   
837.
为研究不同自燃倾向性煤的自燃指标气体变化规律,提高对煤早期自燃预测预报的准确度,采用程序升温实验系统,得到内蒙古褐煤、神东长焰煤、河南气煤及枣庄焦煤4种不同变质程度煤的氧化时间随温度的变化关系,以及指标气体浓度在煤氧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自燃倾向性最高的褐煤应以CO和乙烯作为煤自燃早期预报的首选指标气体;易自燃的长焰煤应采用乙烯和烯烷比为主、以CO为辅的煤自燃判定指标;自燃倾向性较低的气煤应以乙烯和烯烷比作为煤自燃预报指标;CO是自燃倾向性最低的焦煤的最佳自燃预报指标气体。  相似文献   
838.
研究了燃烧风洞内不同纵向风速、不同火源功率条件下,隧道近火源区顶部温度沿纵向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纵向风对不同尺寸火源条件下的顶部温度的影响呈不同特征。对较小尺寸火源,隧道顶部温升随风速增加而减小至稳定值;而对较大尺寸火源,顶部温升随风速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对于矩形火源,当纵向风较小(0.5~1.5m/s)时,长边平行于纵向风时顶部最高温升大于长边垂直于纵向风的情况;而当纵向风较大(≥2 m/s)时,两种油盘放置方式的顶部最高温升一致。纵向风作用下,顶部最高温升位置向下游呈现"两次移动"特征,即随着纵向风速增加该位置先向下游移动,当风速达到某一值时,隧道拱顶的加热机制由对流和辐射共同主控转变为辐射单独主控,最高温升位置突变回到上游后再次逐渐向下游移动。  相似文献   
839.
以天然褐铁矿为前驱体,通过热处理制备γ-Fe_2O_3作为NH3-SCR催化剂.借助XRD、XRF、XPS、NH3-TPD、FR-IR等表征方法,考察反应温度、褐铁矿中的锰氧化物以及H_2O和SO_2对催化剂选择催化还原NO活性的影响并与α-Fe_2O_3作对比.结果表明,由于γ-Fe_2O_3表面比α-Fe_2O_3具有更强的酸性,使得γ-Fe_2O_3的脱硝温度窗口(200~350℃)宽于α-Fe_2O_3(200~300℃),且在活性温度窗口下,催化剂脱硝效率达到99%以上;γ-Fe_2O_3催化剂中少量MnO_2的存在,提高了催化剂低温段(100~200℃)脱硝活性,降低了高温段(400~450℃)脱硝活性;SO_2的存在会使γ-Fe_2O_3的脱硝温度窗口向高温区偏移100℃、体积分数为5%的H_2O对脱硝反应的抑制作用很小,但当SO_2和5%H_2O同时存在,尤其是SO_2的体积分数达到0.12%时,硫酸铵盐类的迅速生成会大大降低γ-Fe_2O_3的脱硝活性;此外,γ-Fe_2O_3经过NH3-SCR反应后,其磁化率略有降低,催化剂仍然具有磁回收循环利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840.
采用质子转移反应质谱仪(PTR-MS)对深圳大学城园区2017年不同季节(分干湿两季)的6种典型OVOCs和其他非甲烷烃类(NMHCs)进行连续在线监测,分析其干湿季的浓度特征与日变化规律,并应用光化学龄的参数化方法开展OVOCs的来源解析.结果表明,在观测的6种OVOCs中,甲醇的平均浓度最高,达10×10-9~12×10-9,其次是乙酸、丙酮和乙醛,约2~5×10-9,甲酸和丁酮的含量最低,仅1×10-9~2×10-9.通过日变化观察到的OVOCs湿季峰值浓度时间明显早于干季,乙醛表现出与臭氧(O3)相似的日变化特征,揭示了其可能存在二次来源;甲醇和丁酮的峰值浓度时间均早于O3,可能存在重要的一次排放源.采用光化学龄模型解析出日间污染物来源比例:在污染较重的干季,甲醇、乙醛、丙酮和丁酮的人为一次源占主导,甲酸和乙酸的二次源是主要贡献者;在较清洁的湿季,天然源成为乙醛、丙酮、丁酮、甲酸和乙酸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