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43篇
安全科学   48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17篇
综合类   124篇
基础理论   21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石晓兰  宗政  彭辉  张欣捷  孙溶  王晓平  田崇国 《环境科学》2023,44(10):5335-5343
为探究近10年华北背景大气PM2.5中重金属的变化特征,分别于2011年12月至2013年1月(Ⅰ期)和2019年9月至2021年11月(Ⅱ期),在位于渤海中部的砣矶岛国家大气背景监测站各采集71个和160个PM2.5样品,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样品中重金属浓度,对比Ⅰ期与Ⅱ期重金属浓度、来源及健康风险.结果表明,Ⅱ期砣矶岛ρ(PM2.5)均值为(54.06±39.71)μg ·m-3,比Ⅰ期浓度低3.53μg ·m-3.Ⅱ期PM2.5ρ(Zn)、ρ(Mn)、ρ(As)、ρ(Pb)和ρ(V)比Ⅰ期分别降低了54.53、172.63、0.8、79.06和3.81 ng ·m-3,而ρ(Cr)、ρ(Cu)、ρ(Cd)和ρ(Ni)分别升高了2.01、5.42、3.03和3.55 ng ·m-3.PMF结果表明,Ⅱ期污染源贡献率大小为:工业排放源(32.32%)>燃煤源(27.47%)>机动车排放(23.70%)>船舶排放(9.69%)>扬尘源(6.83%),与Ⅰ期相比,扬尘源和船舶排放源对砣矶岛PM2.5中金属的贡献率分别降低20.73%和8.83%,燃煤源和工业排放的贡献率分别增加2.50%和13.52%.Ⅱ期重金属总致癌风险增加,主要以Cr和Cd的贡献为主,总非致癌风险降低,以Mn贡献为主.因此,在大气污染治理进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对Cr、Cd和Mn等重金属的污染源的管控.  相似文献   
112.
地膜和有机肥料的大量投入已导致我国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日趋严重.为研究调查山东德州花生农田微塑料污染状况,分析了该区域不同覆膜年限(0、3、5和8 a)和有机肥施用对农田土壤中微塑料的丰度、粒径、颜色和形状等赋存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0、3、5和8 a后花生耕层土壤微塑料丰度的平均值分别为65.33、316.00、1 098.67和1 346.34 n·kg-1.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微塑料丰度降低,0~10、10~20和20~30 cm耕层中的土壤微塑料丰度分别为1 076.00、603.50和440.25 n·kg-1,并且增加覆膜年限和施加有机肥都显著增加了微塑料的丰度(P<0.05).粒径<1 mm微塑料占总量的77.30%,且随着覆膜年限的增加,小粒径(<1 mm)微塑料占比显著升高(P<0.05),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其占比亦逐渐增加,施加有机肥对微塑料粒径没有显著影响.微塑料颜色组成以透明(49.77%)为主,其次是黑色(16.35%)和白色(16.27%),覆膜年限和有机肥施加对土壤中微塑料的颜色影响不显著(P>0.05),但覆膜年限显著增加了透明微塑料的占比.微塑料类型主要包括纤维类、薄膜类、碎片类、泡沫类和颗粒类,其占比分别为: 49.77%、25.41%、19.15%、3.26%和2.41%.耕层土壤微塑料的主要聚合物类型包含聚乙烯(PE)、聚丙烯(PP)和聚苯乙烯(PS),分别占总量的21.37%、18.57%和19.77%.由此,山东德州花生田耕层土壤中普遍存在微塑料,且地膜和有机肥施用是其主要来源,这可为花生田耕层土壤微塑料污染物防控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3.
针对公路施工过程中施工事故频发、监管重点难以把握的现状,建立公路施工安全事故影响因素重要度评价模型。选取2002—2007年发生的43起公路施工安全事故为样本数据,基于对公路施工安全事故的分析,认为公路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受到施工人员、施工器材、环境风险和管理4个方面的共同影响,通过拆分、合并、剔除3个过程筛选出11种引发公路施工安全事故的影响因素;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进行影响因素的重要度评价,结果将11个影响因素划分为4个重要度水平。根据公路施工安全事故影响因素的重要度评价结果,制定预控措施以使公路施工事故的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  相似文献   
114.
本文依托西安市东北二环立交工程实际,通过现场黄土层浸水试验以及桩基静载试验,研究在湿陷性黄土层中桩基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的发挥情况、桩基负摩阻力取值问题及桩周土的沉降变化情况,并分析了其实验结果.在总结国内工程界多次试验结果的基础上,给出了湿陷性黄土层负摩阻取值的科学合理方法及应考虑的因素,并分析了影响负摩阻大小取值的因...  相似文献   
115.
近年来,许多学者利用现场地震监测或数值试验来研究斜坡的地震响应,然而不同斜坡往往存在不同类型的地貌单元,其动力响应机制往往也存在很大差异。本文依托海原大地震区域,基于室内试验、现场波速测试等方法,运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对海原大地震影响范围内不同地貌单元的斜坡的动力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土塬具有高程放大效应,在同一高程水平面上,且距坡面一定范围内时越趋近坡面斜坡动力放大系数(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amplification coefficient,PGA放大系数)越大;对比不同类型的地貌单元,地层结构相同的斜坡其响应规律一致,但在古土壤层其PGA放大效应会减弱。模型分析较好地揭示了人工合成地震波作用下黄土高原斜坡的动力放大效应,可为不同地貌单元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和防灾减灾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6.
以污水厂二级出水中小分子有机物强化混凝去除为目的,提出了连续投加混凝工艺(CDC),并以水杨酸为模型小分子有机物,研究了初始pH值对CDC工艺去除效果的影响以及铝离子与水杨酸的络合特性.结果表明,初始pH值6时CDC工艺的去除率最高,比常规混凝工艺提升了13.8%.但是初始pH值5和7时CDC工艺的提升效果较小.三维荧光结果表明,不同pH值下水杨酸和铝离子的络合特性不同.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电喷雾质谱结果表明,pH值5时CDC工艺前期主要生成1:1络合物Al(OH)(C7H4O3)(H2O)2.其络合作用强烈,稳定性较高,难以从水中去除.pH值6时前期主要生成中等聚合铝(如原位Al13),其与水杨酸形成的络合物可以参与到铝离子的生长过程,最终生成表面崎岖形态松散的珊瑚礁状絮体,强化了水杨酸的去除.pH值7时,主要生成不定形氢氧化铝,通过絮体表面吸附小分子有机物.  相似文献   
117.
在资料分析和2013年夏秋二季进行的实地调查基础上研究了青岛市城市绿地种子植物区系的科属种构成、种的生活型构成、属的地理分布区类型构成,并比较了青岛市城市绿地种子植物区系与青岛崂山种子植物区系、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属的地理分布区类型构成差异。结果表明,青岛市城市绿地种子植物区系有种子植物69科155属228种,有含5种及以上的12个较大科、124个单种属、183种木本植物和45种草本植物,有热带分布属32属、温带分布属95属、世界分布属14属和中国特有属14属。青岛市城市绿地种子植物区系有植物种类丰富多样,木本植物种类多,区系中属、种的分化程度高,属的地理分布区类型多样且具有很典型的温带特征和鲜明的中国特色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8.
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元,调查了山东省高等动植物濒危物种的种类、濒危等级及其县域分布状况,建立了各县域濒危物种名录,计算了各县域濒危物种丰度指数,分析了濒危物种空间分布格局,提出了濒危物种保护对策。结果表明:山东省濒危野生高等动物物种有80种,其极危、濒危、易危和近危物种种类分别为3、11、34和32种。濒危野生维管束植物物种有24种,其极危、易危和近危物种种类分别为1、6和17种。濒危野生高等动物在全省120个县域均有分布,物种种类在21.50之间变化;濒危野生维管柬植物仅分布在74个县域,物种种类变化范围在1-18之间。山东省濒危物种丰度指数较小,各县域濒危物种丰度指数变化范围在3.75%-6.76%之间。濒危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规律反映了山东省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19.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对大连近岸海域表层海水、沉积物和贝类体内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了其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大连近岸海域表层海水和沉积物中Zn、Cu、Cr、Cd、Pb、H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5.2、1.21、0.59、0.13、0.104、0.038 g/L、51.810-6、11.210-6、20.410-6、0.0710-6、13.510-6、0.02110-6,贝类体内Zn、Cr、Cd、Pb、Hg的平均含量为10810-6、0.3610-6、1.2510-6、0.1110-6、0.01610-6。沉积物重金属富集能力高于生物;沉积物、扇贝和牡蛎分别优先富集Pb、Cd和Zn元素。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大连近岸海水中各种重金属生态风险和贝类食用安全风险较低,但沉积物中Hg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20.
分层型水库藻类季相演替的细菌种群驱动机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浮游藻类和水体中的细菌是水生食物网的组成部分,在淡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对于水库当中藻类和细菌群落如何互作及其对变化的环境条件的响应研究却较少.本文以李家河水库为研究对象,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共生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藻类种群时空演替与细菌群落的生态互作关系.结果表明,在藻类群落结构中,硅藻和绿藻也为全年优势门类,且在8月,蓝藻取代硅藻成为第二大优势门类,平均相对丰度为30.13%.DNA测序分析表明,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为全年优势细菌,其中变形菌门在7月达到全年最大相对丰度71.68%.酸杆菌门和异常球菌-栖热菌门作为稀有类群,其相对丰度最大分别为10.20%和5.56%.共生网络分析表明,藻类与细菌之间的关系以正相关居多,表明二者之间的互作关系可能以互利共生为主.Methylotenera作为关键节点,与小球藻呈显著正相关.柵藻作为藻类群落中的关键节点,与甲基杆菌属、Solitalea和红育菌属等多种细菌显著负相关.RDA分析表明,藻类和细菌群落的演替受到水温、pH和电导率的显著调控,环境因子对藻类和细菌群落变异解释分别为93.1%和90%.本研究结果将为深水型水源水库生态系统中藻菌互作关系的微生态驱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