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2篇
  免费   179篇
  国内免费   456篇
安全科学   191篇
废物处理   20篇
环保管理   111篇
综合类   1018篇
基础理论   228篇
污染及防治   86篇
评价与监测   78篇
社会与环境   105篇
灾害及防治   70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102.
新型污染物风险防范国际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各类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一些新型污染物对中国居民和生态环境的危害正逐步显现并日趋严重。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国新型污染物的风险防范体系,是中国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发达国家新型污染物的风险防范工作启动较早,对中国完善新型污染物风险防范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制度建设、体制机制、评估监测、科学研究等方面比较国内外新型污染物风险防范实践的异同,立足我国国情,发现国内实践还需加强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国际新型污染物风险防范实践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3.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Soil labile and recalcitrant carbon (C) and nitrogen (N) are strongly controlled by plant inputs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However, the interrelation...  相似文献   
104.
通过分析11 a引航事故报告,运用风险耦合模型(N-K模型)表明长江江苏段引航事故是人-船-环境-管理4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以引航事故报告为基础,结合专家意见确定了由27个风险因素构成的引航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集对分析法,结合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了基于熵权集对分析法的引航风险评价模型。在实际应用方面,选取长江江苏段的9段航道为评价对象,得到了各航道的引航风险等级,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5.
通过开展小尺寸实验以及FDS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纵向通风对不同高度竖井的排烟影响并确定最佳通风风速。通过分析纵向通风风速、竖井高度对吸穿现象、边界层分离的影响规律,讨论了吸穿现象的临界条件。小尺寸实验中纵向通风风速考虑了0.096 m/s、0.226 m/s、0.356 m/s、0.485 m/s、0.629 m/s五种工况,竖井高度考虑了0.133 m、0.2 m、0.333 m、0.533 m四种工况。实验结果表明:当纵向通风风速为0.096 m/s、0.226 m/s、0.356 m/s(对应实际风速0.37 m/s、0.87 m/s、1.38 m/s)时,可抑制吸穿现象,但烟气边界层分离现象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加剧。吸穿现象临界判据F_(critical)=1.5在本文所测试的纵向通风条件下不再适用,但Ri′_(critical)=1.5依然适用。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竖井高度为1 m、1.5 m、2 m时,排烟量随纵向通风的增加而降低,而当其为3 m、4 m、5 m时,排烟量先上升后降低,在测试风速为1.5 m/s时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106.
对北京市地面监测站点的CO浓度进行分析,探讨其浓度水平、变化趋势和时空分布特征。2014年春、夏、秋、冬四季北京市CO平均浓度分别为1.06、0.87、1.34、2.17 mg/m3。CO浓度均呈双峰型变化,第一个峰值出现在07:00-09:00,主要由交通早高峰的排放引起;第二个峰值出现在23:00左右,主要受交通晚高峰排放和夜间边界层高度降低的挤压效应的共同影响。从空间分布来看,全年整体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尤其是秋、冬季较为明显,体现了工业布局和区域传输对CO的影响。从全年来看,湿度对CO浓度的影响最大。对2014年冬季北京市的一次高CO浓度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由本地排放和区域传输共同造成的,气象要素中地面气压对CO浓度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07.
针对土壤环境监测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从空白试验、检出限、方法验证、质量控制和标准文本等方面,指出了《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技术导则》《HJ 168—2010》对土壤环境监测标准制修订工作的适用性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为保证土壤标准制修订质量和标准执行质量,应研究适宜土壤监测方法标准的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及时修订《HJ 168—2010》或发布补充要求;对现有土壤监测方法标准进行技术评估,加强对于土壤标准制修订工作的指导和监管。  相似文献   
108.
1949年以来中国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IPAT方程出发,发现了环境影响随着经济发展或时间的演变依次遵循三个"倒U型"曲线规律,即环境影响强度的倒U型曲线、人均环境影响的倒U型曲线和环境影响总量的倒U型曲线。根据此规律,可以将该演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环境影响强度高峰前阶段、环境影响强度高峰到人均环境影响量高峰阶段、人均环境影响量高峰到环境影响总量高峰阶段以及环境影响总量稳定下降阶段。在环境演变的不同阶段,主要驱动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环境影响强度高峰前阶段,资源消耗或污染物排放增长更多地由资源或污染密集型技术进步驱动;在资源消耗或污染物强度高峰到人均资源消耗或污染物排放高峰阶段,主要由经济增长驱动;而在人均资源消耗或污染物排放高峰到资源消耗或污染物排放总量高峰阶段以及总量高峰以后的发展阶段,则主要由节约高效技术或污染减排技术进步来驱动。实证分析表明,中国目前环境与发展关系基本上处于经济增长主要驱动的环境影响强度高峰向人均环境影响高峰过渡阶段,这同时意味着中国要在短期内实现人均环境影响和环境影响总量高峰的跨越是异常困难的。  相似文献   
109.
医疗废物焚烧处理核心技术的开发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已建成的医疗废物焚烧设施目前普遍存在进料系统不稳定、玻璃结渣和高浓度HCl气体的排放的问题。这些技术难点已成为医疗废物焚烧处置行业发展的瓶颈。本文介绍了可解决上述问题的"可调节医疗废物恒流量进料技术"、"医废焚烧防玻璃结渣技术"和"含高浓度氯化氢医废尾气处理技术"三项医疗废物焚烧处理核心技术的主要特点及技术指标与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10.
中国农产品虚拟耕地与资源环境经济要素的时空匹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出1999~2009年中国各地区农产品虚拟耕地与人口、水资源、耕地资源、水土流失治理以及GDP等要素的基尼系数以及全国8大区域2009年农产品虚拟耕地 资源环境经济要素的不平衡指数。结果表明:(1)我国农产品虚拟耕地与各资源环境经济要素的地域分布匹配程度都不高;其中农产品虚拟耕地与人口、耕地的地域匹配程度相对较高,与水土流失治理之间的地域匹配状况次之,与GDP和水资源的地域匹配程度相对较低;(2)我国农产品虚拟耕地与各资源环境经济要素的外部公平性不高,黄淮海地区为农产品虚拟耕地 资源环境经济要素不公平性最突出地区,其次是华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