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1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343篇
安全科学   135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79篇
综合类   751篇
基础理论   179篇
污染及防治   48篇
评价与监测   68篇
社会与环境   86篇
灾害及防治   61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91.
为了研究热力管加热桥面抗冰融冰对于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制作了尺寸为600 mm×600 mm×380 mm的桥梁试件,在人工环境室对热力管融冰进行了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试件上表面温升速率和融冰时间取决于热力管间距、隔热层、风速、环境温度和热力管外表面温度。在相同工况条件下,100 mm间距的热力管融冰能力要大于150 mm间距的热力管,无隔热层时,100 mm间距热力管向上传递的热量占总加热量的13.4%,融冰时间为211 min;150 mm间距热力管向上传递的热量占总加热量的18.3%,融冰时间为271 min。在热力管层下面铺设厚度为2 mm、导热系数为0.062 W/(m· K)的隔热材料后,100 mm间距热力管向上传递的热量占总加热量的46.9%,融冰时间为175 min;150 mm间距热力管向上传递的热量占总加热量的51.9%,融冰时间为161 min。热力管层铺设隔热材料可有效阻止热量向下传递,从而缩短融冰时间。  相似文献   
192.
研究了武汉市19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土壤重金属Cd、Hg、As、Pb、Cr、Cu、Ni和Zn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分析重金属污染程度,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重金属生态风险,通过相关性和聚类分析重金属的来源.结果表明,武汉市中心城区水源地土壤重金属的含量普遍高于远城区,同时长江干流附近的水源地土壤重金属含量普遍高于长江支流.Hg、As、Pb、Cr、Cu、Ni和Zn的单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均小于40,属于轻微风险程度.Cd的单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在80~160范围内,属于强度风险程度.武汉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土壤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为142.12,属于轻微风险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武汉集中式水源地土壤重金属Cu、Pb和Cr来源相似,均与交通有关;Ni、As、Cr和Cu来源相似,均与冶金生产有关;Zn、Hg和Cr来源相似,均与防腐和催化化工有关.武汉白沙洲水厂和堤角水厂周边土壤长期定点监测表明,2017年后武汉集中式水源地土壤各种重金属含量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其生态风险在未来将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193.
通过设施大棚内容积为1.5 m3的人工模拟池试验,研究了框式与传统旱伞草浮床对富营养河水氮素转化及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传统浮床是以聚乙烯泡沫板为载体,栽植陆生植物来削减水体氮磷和有机物质等,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 框式浮床是以塑料镂空支架为载体,除种植陆生植物外还添加填料等组件的新型浮床. 结果表明:①2种浮床对水体中TN,NH4+-N和NO3--N均有显著的去除效果,其中框式浮床和传统浮床的NH4+-N去除率分别高达91%和86%,TN去除率也分别达到74%和64%,NO3--N去除率分别为49%和31%. ②2种浮床系统有效地提高了水体中微生物和氮循环细菌总数和种群数量,尤其是框式浮床不同时期均比空白对照高出2~3个数量级. ③氮循环细菌的数量跟水体氮素去除有显著相关性. 其中水体ρ(NH4+-N)和氨化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ρ(NH4+-N)和硝化菌数量呈极显著负相关,ρ(NO3--N),ρ(TN)和反硝化菌数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 ④框式浮床的独特结构使之比传统浮床的去氮能力更强. 其中,填料系统吸附贡献率为8%,植物吸收的去氮贡献为16.5%,微生物系统脱氮则为75.5%;而传统浮床植物系统吸收贡献率为31.8%,微生物系统脱氮贡献率为68.2%. 说明浮床系统中植物吸收只是系统去氮的一种途径,微生物脱氮在2种浮床脱氮途径中占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4.
曹妃甸老龙口现代沉积环境及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测年、重金属测定、粒度测定等方法,对河北曹妃甸老龙口区域的7个柱状沉积物进行了粒度、沉积物的测年、重金属含量测定和分析,探讨潮滩重金属沉积的控制因素和迁移规律.结果显示,老龙口潮滩属于细沙和粉沙,根据同位素测年结果,L06沉积速率最大,为0.90cm/a;其余柱状样沉积速率均小于0.5cm/a,平均沉积速率为0.32cm/a,曹妃甸潮滩属于缓慢沉积;柱状样垂直方向波动剧烈,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重金属的含量在柱样的30~40cm深度呈现向表层递增的趋势,Hg、Cr的污染比较严重、其他元素基本无污染.虽然多数重金属元素在背景值附近没有出现污染现象,生态危害性极低,但是,受Pb、Hg中度重金属生态危害的影响,该区域多种重金属生态危害指数(ERI)达158.41,表现为中等程度的生态危害性;存在一定的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95.
结合珠三角地区各港口发展现状,分析了区域内港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各港口需要加强合作,构建泛珠三角港口集群整体竞争力,探讨了作为港口集群发展模式的策略.参4.  相似文献   
196.
添加蚓粪对玉米秸秆厌氧发酵产气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总固体(TS)含量为50g.kg-1,采用中温35℃批式发酵,考察了添加蚓粪对玉米秸秆厌氧发酵产气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单独发酵时,单位TS产气量为333.3mL.g-1,甲烷产量为202.0mL.g-1,并在反应初期出现酸化现象;蚓粪与玉米秸秆TS质量比为1:1进行发酵时,单位TS产气量为400.0mL.g-1,甲烷产量为269.6mL.g-1,相对于玉米秸秆单独厌氧发酵分别提高了20.0%和35.5%,且反应过程中未出现酸化现象。说明蚓粪适合作为玉米秸秆厌氧发酵产气的添加剂。  相似文献   
197.
固定化藻菌对水产养殖废水氮、磷的去除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研究了藻菌混合包埋(MI)和藻菌分层包埋SI1(藻外菌内)、SI2(藻内菌外)固定化藻菌对养殖废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以及光照、温度对3种处理脱氮去磷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设计条件下处理72 h MI与SI2对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1.20%和90.77%,显著高于SI1。MI与SI1的去磷效果显著强于SI2,处理72 h后2者对磷的去除率分别为90.31%和84.78%,SI2仅为32.09%。当[光]照度6 000 lx时,SI2氮去除率在88%以上,显著高于MI与SI1;[光]照度6 000 lx时,SI2与MI对氮的去除率均高于89%,显著高于SI1。MI与SI1对磷的去除率在85%以上,显著高于SI2。MI、SI1、SI2去除氮、磷的最佳温度为20~30℃。  相似文献   
198.
为初步了解乐山市臭氧生成的主要特征和科学管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一年来臭氧及其前体物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OBM模式和VOCS/NOX比值法分别讨论臭氧生成的敏感性和控制性特征.结果 表明:乐山市氮氧化物与臭氧在夏秋两季呈现正相关,在春冬两季呈负相关;从臭氧的敏感性分析得出臭氧生成潜势PO3-NO:夏季>...  相似文献   
199.
近年来,水科学领域兴起了一种综合评价水资源短缺的新视角和新方法——水贫困理论.根据牛津大学的水贫困评价指标框架,结合我国南方丘陵区农村地区的水资源特点,从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的5个方面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数据,并运用实地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湖南省衡阳县礼梓村的水贫困程度进行定性评价.结果表明,衡阳县礼梓村因供水设施不完善、用水效率低下、水环境遭受破坏等原因存在轻度水贫困现象,因此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等因素影响下的我国南方农村地区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贫困现象.  相似文献   
200.
山地乡村地质灾害频发,而现有的防灾规划不够科学且过于粗放,实现精准防灾成为当下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以花垣县为例,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和一般回归模型(OLS)的比较,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GWR模型验证系数远优于OLS,因此GWR更适合解释地质灾害的形成,且预测准确率达到97.9%;花垣县南部和西北部等区域属于灾害高易发区;花垣县致灾要素中降雨、高程、断裂带、水系致灾贡献比例高,建筑、道路、采矿要素次之,且不同村庄致灾因子存在明显空间差异性.研究不但提高了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科学性,而且提出了"异村异法"的精准防灾策略,增强了乡村抵御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