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79篇
安全科学   45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25篇
综合类   307篇
基础理论   51篇
污染及防治   105篇
评价与监测   33篇
社会与环境   40篇
灾害及防治   2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高校学生安全素质定量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仙  史晓虹  郭晓宏 《安全》2010,31(2):9-11,15
本文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发放调查问卷,对高校学生的安全素质进行分析,提出高校学生安全素质定量评价方法,并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生为实例进行应用研究,为高校的安全管理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2.
安全氛围是影响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首先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安全氛围的定义及其包含的主要研究内容,提出安全氛围构成的关键元素,开发测评工具,并构建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四分象限图分析法的测评数据分析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具体描述各关键元素对企业安全氛围的影响度值;应用四分象限图分析法进一步分析,根据元素的影响度值将元素划分至"优势区"、"优先改进区"、"深入改进区"和"维持优势区"4个区域,为企业改进安全氛围提供更为具体直观的参考。提出的测评工具及测评数据的定量分析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定性评价的不足,可以在不同类型的企业应用。  相似文献   
203.
UV/H2O2降解水中硝基酚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UV H2 O2 氧化对硝基酚实验表明 ,H2 O2 光解产生·OH自由基是对硝基酚降解的直接原因 ,12min内 2 5mg L的对硝基酚去除率达到98%以上。溶液中TOC变化与对硝基酚的去除并不同步 ,说明对硝基酚的降解中生成了一系列的中间产物 ,然后再达到完全矿化的。体系中H2 O2 浓度变化显示产生的中间产物对H2 O2 光解没有明显影响。研究中还对对硝基酚起始质量浓度、H2 O2 浓度及pH影响进行了考察。研究认为UV H2 O2 是对硝基酚脱毒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4.
以无水乙醇和钛酸四丁酯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TiO2/硅藻土复合材料,利用DSC,TGA,XRD,SEM和比表面积测试仪等仪器对纳米复合粒子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发现,当硅藻土质量为0.6 g时,在温度400℃下可制得锐钛型TiO2.  相似文献   
205.
为掌握贵阳市大气PM2.5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潜在来源和健康危害,于2017年10月—2018年2月白天(08:00—19:00)、夜间(20:00—翌日07:00)连续采集秋、冬两季大气颗粒物PM2.5样品(n=202),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检测样品中10种重金属(Pb、Cd、Cr、As、Zn、Mn、Co、Ni、Cu和V)含量,分析其昼夜质量浓度特征及变化规律,运用PMF(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和HMHR(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分别探讨其来源及健康风险.结果表明:①秋、冬两季大气颗粒物ρ(PM2.5)日均值分别为(53±18)(62±20)μg/m3,均低于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75 μg/m3);ρ(As)、ρ(Zn)和ρ(Mn)均呈冬季高于秋季的特征,其他元素变化不明显.②白天ρ(PM2.5)为(61±20)μg/m3,稍高于夜间〔(58±24)μg/m3〕;ρ(Pb)白天低于夜间,ρ(Ni)、ρ(Mn)、ρ(Zn)和ρ(Cu)则白天高于夜间,其他元素昼夜质量浓度无明显差异.③PMF模型分析表明,交通污染、燃煤、工业冶金和土壤扬尘是采样期间10种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其贡献率分别为39%、37%、14%、10%.④HMHR结果表明,Cd和Mn对儿童存在非致癌风险,其他重金属元素对人群无非致癌风险.致癌元素As、Cr和Cd的致癌风险值介于4.3×10-6~4.4×10-5之间,对人群可能存在致癌风险;而Ni和Co的致癌风险值均低于可接受水平(10-6).研究显示,贵阳市秋、冬两季PM2.5中重金属污染水平整体较低,交通污染和煤炭燃烧是其主要来源,重金属元素中Cd、Mn、As和Cr对人群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206.
As the largest iron and steel producer in China, a part of Baosteel moved out of Shanghai deserves close attention due to its environmental impact.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Baosteel emission control on air quality in Shanghai, daily PM_(10), PM_(2.5), SO_2, NO_2 and CO were measured from 2010 to 2016. Concentrations of pollutants in Baoshan District presented a decreased trend during 2010–2016, with a reduction rate of 28.6% for PM_(10), 67.3% for SO_2, 8.6% for NO_2 and 42.0% for CO. However, fine particle pollution in Baoshan District during 2012–2016 seems to become more prominent, with PM_(2.5) concentration of 47 ± 28,45 ± 33, 38 ± 24, 54 ± 41 and 51 ± 34 μg/m3,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a slight increase of 8.5%in PM_(2.5). Concentrations of PM_(10) and CO decreased by 12.5% and 33.8% in the second half year in 2016(compared with that in 2015) probably due to closure of blast furnace of Baosteel. Baosteel was identified as the largest pollution source in Baoshan District.Emission from Baosteel accounted for 58.0% of SO_2, 43.6% of NO_2 and 79.3% of dust in total emission from Baoshan District during 2010–2015. Meanwhile, pollutant emission and coal consumption from Baosteel decreased by 52.0% for SO_2, 40.1% for NO_2, 15.7% for dust and22% for coal consumption. Energy consumption in Baoshan District reduced by 31% from2011 to 2015. Air quality improvement in Shanghai was attributed to local emission reduction, together with regional air quality improvement.  相似文献   
207.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法(3D-EEM)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和自组织神经网络分析(SOM),解析了不同来源水体中不同粒径胶体的荧光特性,同时与挑峰法进行比较,以期寻找一种更好的分析天然胶体来源、粒径、荧光特性间关系的方法.基于PARAFAC模型,研究区水体中不同粒径胶体共解析出2个类腐殖质荧光峰(C1和C3)及3个类蛋白荧光峰(C2、C4和C5).其中,300 k Da~1μm分级胶体荧光强度最高,C1、C2、C3组分的荧光强度随粒径增大而增强,C4、C5组分的荧光强度随粒径增大而减弱.不同来源胶体(生活污水:进水和出水;农业污水:大盈和天恩桥;天然水体:吴淞口)的荧光强度变化大致规律为:吴淞口进水大盈天恩桥出水.SOM分析结果与PARAFAC一致,且可视化程度更高,但EEM-SOM模型存在输入变量多、兼具挑峰法缺点的问题.而PARAFAC-SOM模型不仅兼具了前两者的优点,还具有输入变量少、运行时间短、可靠性高等优点.同时,该模型还成功应用于胶体其他理化参数的分析(Parameters-SOM模型),使得前期工作结果系统性更强、更直观.因此,PARAFAC-SOM模型是相对较好的分析天然胶体来源、粒径、荧光特性间关系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8.
氯酸钠是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时常用的一种氧化剂,会对COD的测定产生负干扰。有的污水处理厂对含过量氯酸钠的污水未进行处理而直接外排;也有的污水处理厂为逃避环保部门的监管,在外排口投入过量氯酸钠,干扰COD测定,人为降低污水COD测定值。因而,研究氯酸钠对废水COD测定的干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标准样品和实际样品进行检测,发现氯酸钠对COD测定的干扰程度(真实值与测定值的差值)随着氯酸钠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氯酸钠浓度在100~1 000 mg/L范围内时,干扰值的大小与氯酸钠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r=0.997 4),且相同浓度氯酸钠对不同浓度COD测定产生的干扰无显著性差异。从追踪反应过程中不同形式氯元素含量的角度,进一步探究了氯酸钠对COD测定的干扰机理,发现氯酸钠对COD测定的干扰来自两个反应过程,分别是氯酸钠在消解过程中与还原性物质的反应、未完全反应的氯酸钠在滴定过程中与硫酸亚铁铵的反应,并且两个反应过程都会对COD的测定产生负干扰。根据干扰机理,研究建立了干扰校正方法,即校准曲线法。此方法具有较好的精密度和正确度,可以满足实际废水样品的测定要求。  相似文献   
209.
Study on the decolorization of dyes by microorganism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irteen strains of bacteria with ability of dye decolonization were isolated from activated sludge and biofilm collected from textile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and identified as Alteromonas, Klebsiella, Pseudomonas, Enterobacter. Alcali-genes and Corynobacterium. These strains D33, D32, D4 of Alteromonas can decolorize 29 kinds of dyes with good decolorizing activities of about 2.6 mg dye/gram wet cells.h-1. The optimum pH was 7-8 and the temperature was 37℃. The growth of bacteria was 3 times better in shaking cultures than in static cultures. But the decolorization rate of dyes was 4-9 times more in the latter than in the former. The results from the examination of the reaction products of Diamond Chrome Red B and Diamond Narry Blue RRN indicated the possibility of biodegradation of these dyes by Enterobacter D17.  相似文献   
210.
采用SEM、FTIR、XRD、BET等技术对静电纺丝制得的吸附材料壳聚糖/聚乙烯醇(CS/PVA)纳米纤维膜进行表征,并通过对模拟重金属离子废水的吸附实验,系统考察了溶液pH、重金属离子(Cu2+、Ni2+及Cd2+)初始浓度和反应温度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外加电压25kV、接触距离15.0 cm、纺丝速度0.15 m L·h-1的条件下,可制得CS/PVA质量比为20/80的连续无缺陷的平均直径76.31 nm、比表面积219.4m2·g-1的纤维膜.CS/PVA纳米纤维膜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在2 h内达到平衡,其吸附容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pH值的升高而提高,在pH=5.5时达到最大.在25℃和pH=5.5的条件下,用CS/PVA纳米纤维膜吸附浓度100 mg·L-1的Cu2+、Ni2+和Cd2+溶液,吸附容量分别为98.65、116.89和124.23 mg·g-1,且对重金属吸附无选择性.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吸附动力学同时匹配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热力学参数(ΔG、ΔH和ΔS)计算结果表明,CS/PVA纳米纤维膜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是自发的吸热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