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49篇
  免费   1239篇
  国内免费   9216篇
安全科学   1940篇
废物处理   1597篇
环保管理   2073篇
综合类   14735篇
基础理论   3908篇
环境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8709篇
评价与监测   1100篇
社会与环境   977篇
灾害及防治   1159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403篇
  2022年   1171篇
  2021年   1053篇
  2020年   811篇
  2019年   741篇
  2018年   979篇
  2017年   1157篇
  2016年   1303篇
  2015年   1632篇
  2014年   1964篇
  2013年   2568篇
  2012年   2148篇
  2011年   2314篇
  2010年   1819篇
  2009年   1793篇
  2008年   1938篇
  2007年   1551篇
  2006年   1546篇
  2005年   1054篇
  2004年   779篇
  2003年   902篇
  2002年   822篇
  2001年   640篇
  2000年   735篇
  1999年   728篇
  1998年   596篇
  1997年   605篇
  1996年   545篇
  1995年   450篇
  1994年   333篇
  1993年   279篇
  1992年   231篇
  1991年   159篇
  1990年   123篇
  1989年   77篇
  1988年   69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34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10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以丝瓜络为原料,采用醚化-接枝技术制备出季胺基阴离子交换吸附剂。采用电镜扫描、傅里叶红外光谱、比表面积孔径分布测定仪和元素分析仪等仪器对其进行分析和结构表征,并考察了温度、p H和硝酸盐初始浓度等因素对NO-3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20℃,p H值为3~10时,NO-3的吸附率可达90%左右;在不同温度下该吸附过程用Langmuir等温线模型和Freundich等温线模型描述均可;与伪一级动力学方程相比,伪二级动力学方程能更好地描述其吸附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922.
李肖  李伟  段晋明 《环境工程学报》2015,9(5):2207-2212
采用在活化硅酸制备过程中加入适量TiCl4的方法,试制了一种新型无机高分子助凝剂—聚硅酸钛。研究了不同/条件下制备的聚硅酸钛在固定pH值的水中分散物的粒径和Zeta电位随着活化时间的变化趋势,并与活化硅酸作比较。结果表明,在Si/Ti=20,活化48 h的条件下能制备出较为稳定的聚硅酸钛。与活化硅酸相比,聚硅酸钛在水中的分散物具有较大的粒径和更高的Zeta电位。通过对比制备的活化硅酸和聚硅酸钛的红外图谱发现,聚硅酸钛中有Ti-O-Si键,证明钛离子参与了聚合反应,新生成的化学键提高了它的聚合度和稳定性。采用硫酸铝为混凝剂,聚硅酸钛为助凝剂进行混凝除浊实验。测定了絮凝体的Zeta电位和混凝沉淀后的上清液浊度,研究了硫酸铝投加量和混凝pH对聚硅酸钛助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适量的聚硅酸钛助凝剂,明显提高了混凝除浊效果且拓宽了有效混凝pH值的范围。  相似文献   
923.
采用活性炭吸附和两级Fenton氧化组合工艺对高盐度对氨基苯酚生产废水进行了处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pH值对活性炭去除有机物的影响较小。当活性炭投加量为4 g/L时,TOC去除率61%。分级加药可以有效提高Fenton氧化对有机物的去除效率。在温度为25℃、pH为3、30% H2O2投加量为3%(V/V)、Fe2+/H2O2摩尔比为0.05时,两级Fenton氧化处理后,出水TOC降至150 mg/L以下。此外,Fenton氧化后形成氢氧化铁污泥颗粒粒径为4.5 μm,经过聚丙烯酰胺(PAM)絮凝之后,污泥的粒径明显增加,过滤特性改善。PAM絮凝效果依赖于溶液的pH值,当pH超过10后会失去作用,故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溶液的pH值。  相似文献   
924.
生物碳施加到土壤中可能会影响污染物的环境归趋,而吸附作用是其关键控制因素,为此,本研究考察了400、500和600℃下制备的玉米秸秆生物碳(分别记作CS400、CS500和CS600)和土壤性质对乙草胺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碳和土壤对乙草胺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R2≥0.99)。随着生物碳热解温度的升高(从CS400到CS600),生物碳吸附乙草胺的非线性指数n值减小且logKOC值增大,说明吸附非线性程度和吸附能力增强,这是因为生物碳炭化程度增强(H/C原子比减小),疏水性增强(O/C原子比减小)和比表面积增大而有利于对乙草胺的吸附,吸附机制以表面吸附为主(比如疏水作用、π-π EDA作用和孔填充作用)。然而,土壤吸附乙草胺的n值(0.95)接近1.0,说明该吸附作用几乎是线性吸附,以分配作用机制为主。3种生物碳对乙草胺的吸附能力都高于土壤,特别是CS600对乙草胺的吸附能力(logKOC)比土壤及文献报道的土壤和沉积物高一个数量及以上,说明生物碳可能会有效保留土壤中的乙草胺而降低其迁移性。  相似文献   
925.
刘佳佳  王军  张霞  俞宁  樊静 《环境工程学报》2015,9(6):2723-2730
采用水热法合成铋基光催化剂Bi4VO8Br,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扫描电镜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选择甲基橙为目标降解物来评价不同条件下合成的Bi4VO8Br在可见光下的光催化活性,发现pH 3、反应时间15 h、反应温度160℃为材料水热合成的最佳条件.考察了Bi4VO8Br在可见光及紫外光下对几种农药和增塑剂的光催化降解性能,显示了Bi4VO8Br对不易光解的含苯环有机物的可见光高活性.五氯酚的光催化过程影响因素优化结果表明,可见光和紫外光分别照射120 min和20 min,其降解率分别达到97%和99%,Bi4VO8Br表面上活性基团的捕获即空穴的氧化作用是主要反应原理.  相似文献   
926.
选取水华束丝藻与铜绿微囊藻作为典型水华蓝藻,探索水华蓝藻净化水体及合成生物柴油的潜力.采用氮磷浓度为NH4+-N 7.5 mg/L,PO43--P 1.0 mg/L的模拟污水,重点考察了在光照强度与温度不同的条件下2种微藻对氮磷的去除率,并利用尼罗红荧光染色法测定了微藻中的中性脂含量.结果表明,2种藻对PO43--P的去除率均较高,最高达到98%,对NH4+-N的去除率稍低,最高为52%.水华束丝藻及铜绿微囊藻均具有较强积累中性脂的能力,适宜的温度与光照条件有利于微藻对氮磷的去除及细胞中脂类的积累.2种藻均在光照强度为12 000 lx时中性脂含量更高.水华束丝藻在温度为18~22℃条件下,生长更优,氮磷净化效果较好,中性脂积累能力更强.而铜绿微囊藻在温度为22~26℃时表现更好.  相似文献   
927.
928.
929.
930.
Large inputs of phosphorus (P) in chemical fertilizers and feed supplements since 1978 have improved soil P status in arable land in China, but have also created challenges by increasing P concentrations in manure and exacerbating water quality degradation. Arable land in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management zones based on soil P chemistry, with 15–92 % of arable land having lower P status than the agronomic optimum and 0.3–7.2 % having severe risks of P leaching losses. A scenario analysis of soil P budget and agronomic P demand during 2011–2030 highlighted the great pressure China faces in sustainable P management and the need for drastic changes in current practices. This includes new policies to reduce P supplementation of feed and improved P use efficiency by livestock and programs to expand the adoption of appropriate fertilization, soil conservation, and drainage management practices to minimize P los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