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81篇 |
免费 | 200篇 |
国内免费 | 173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08篇 |
废物处理 | 281篇 |
环保管理 | 338篇 |
综合类 | 2444篇 |
基础理论 | 738篇 |
污染及防治 | 1687篇 |
评价与监测 | 160篇 |
社会与环境 | 152篇 |
灾害及防治 | 20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69篇 |
2022年 | 230篇 |
2021年 | 180篇 |
2020年 | 127篇 |
2019年 | 144篇 |
2018年 | 149篇 |
2017年 | 230篇 |
2016年 | 279篇 |
2015年 | 294篇 |
2014年 | 317篇 |
2013年 | 478篇 |
2012年 | 358篇 |
2011年 | 434篇 |
2010年 | 275篇 |
2009年 | 268篇 |
2008年 | 346篇 |
2007年 | 270篇 |
2006年 | 257篇 |
2005年 | 165篇 |
2004年 | 122篇 |
2003年 | 169篇 |
2002年 | 133篇 |
2001年 | 103篇 |
2000年 | 128篇 |
1999年 | 112篇 |
1998年 | 102篇 |
1997年 | 114篇 |
1996年 | 82篇 |
1995年 | 86篇 |
1994年 | 61篇 |
1993年 | 61篇 |
1992年 | 56篇 |
1991年 | 44篇 |
1990年 | 27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SBR中生物除磷颗粒污泥的反硝化聚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反硝化聚磷菌(DNPAOs)可利用厌氧储存的聚.3.羟基丁酸(PHB)以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进行过量吸磷和反硝化,从而达到在低碳源下脱氮除磷的双重目的.本试验在SBR反应器中,采用厌氧,缺氧/好氧(A/A/O)交替运行的方式.将富集聚磷菌(PAOs)的颗粒污泥成功地诱导为具有反硝化聚磷能力的颗粒污泥.诱导结束后P的去除率在90%以上,NOx-N的去除率在93%以上,厌氧段释磷量在25-33 mg/L,缺氧段每去除lg NOx-N吸收P约1.3 g;典型周期运行结果显示,厌氧段最大比释磷速率(SRPR)为18.39 mg/(g.h),缺氧段最大比吸磷速率(SUPR)为23.72 mg/(g·h),最大比反硝化速率(SDNR)为18.19mg/(g·h),好氧段最大SUPR为17.15 me,/(g·h):颗粒污泥中DNPAOs的数量由诱导前的14.9%增加到80.7%.与除磷颗粒污泥相比.反硝化聚磷颗粒污泥沉速提高0.16-0.7倍,比重提高0.003 1. 相似文献
32.
新烟碱类农药的污染现状及转化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烟碱类(neonicotinoids)农药自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以来,便发展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类杀虫剂。近年来,该类化合物在环境中被不断检出,并通过饮用水和食物等方式进入食物链,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文章综述了新烟碱类杀虫剂在空气、土壤、水相、生物体和人体中的暴露浓度,以及这类农药在环境中的转化行为。目前针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环境暴露研究仍十分有限,需要更全面调查其在多环境介质中的暴露状况以综合评价其生态风险。关于新烟碱类化合物的毒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急性毒性试验,而对于其他形式的毒性效应有待进一步研究。最后对新烟碱农药未来的研究重点和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33.
The impact of air masses motion on marine aerosol propertie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an on-board single particle mass spectrometer(SPAMS) deploy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single particle size resolved chemical composition over Southeast China Sea. Two aerosol blooms(E1 and E2) were observed during the cruise. High average particle number count occurred in E1(7320), followed by E2(5850), which was more than 100–150 times of the average particle number count during normal periods. Particles were classified as four major sources, including continental source, shipping source, marine source, and transport source based on the mass spectral similarity. Transport source was identified as those particles with high particle number count occurred only during aerosol bloom period. Three sub-types of EC-Ca, OC-Ca, and Al-rich were classified as transport source.EC-Ca was the dominant particles of the transport source,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70%of the total particles in aerosol bloom events. A uni-modal size distribution in the size range of 0.1–2.0 μm was observed during normal period, while a bimodal distribution with a tiny mode(0.3 μm) and a coarse mode between 0.4 and 0.6 μm was present during aerosol bloom. The variation of aerosol source is consistent with air masses back trajectories, for the reason that most of the long-range air trajectories are from the ocean,while short air trajectories originate in the continental regions, which means that air masse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aerosol physical–chemical properties along their tracks. 相似文献
34.
采用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对广东省中山市某小区对应段的河涌进行生态修复改造。基于k-C*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在对现有河涌的面积的利用下,TP和NH4+-N的去除效果受到限制。采用多因素正交实验对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实验验证和分析,研究了4种植物、4种基质,分别在2、4、6和8 d水力停留时间(HRT)下对TP和NH4+-N的去除效果,得到影响TP和NH4+-N去除效果的因素主次顺序分别为基质→植物→HRT和基质→HRT→植物;各因素的最佳水平条件分别为:风车草、颗粒活性炭、4 d(HRT)。在最佳水平条件下进行实验,结果表明,TP和NH4+-N的浓度均可达到出水排放标准浓度指标。k-C*模型的计算值总是比实验值偏高,但两者之间的误差在一个数量级范围内。 相似文献
35.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b2+ adsorption on the surface of birnessites with different average oxidation states (AOS) of Mn, synthesized under acidic and alkali condition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mount of adsorbed Pb2+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Mn AOS in birnessites. The amount of Pb2+ adsorbe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amount of released Mn2+, H+, and K+ (r = 0.9962 > 0.6614, n = 14, α = 0.01). The released Mn2+, H+, and K+ were derived mostly from the corresponding catio... 相似文献
36.
37.
38.
采用Na BH4还原法将羟基乙叉二膦酸(HEDP)镀铜废液中的Cu~(2+)制备成纳米铜粉,并采用聚丙烯酰胺(PAM)对还原反应后的废液进行絮凝处理。研究了n(Cu~(2+))∶n(Na BH4)、还原反应温度、还原反应时间及PAM添加量对废液中剩余Cu~(2+)质量浓度的影响,并对回收的纳米铜粉进行了XRD和TEM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当n(Cu~(2+))∶n(Na BH4)=4∶6、还原反应温度为50℃、还原反应时间为2 h时,废液中剩余Cu~(2+)质量浓度降低至1.1 mg/L,Cu~(2+)还原率达99.99%;可获得粒径为20~45 nm的近球型、高纯度、由多晶组成的纳米铜粉;当PAM添加量为10 mg/L时,废液中剩余Cu~(2+)质量浓度降至0.35 mg/L以下,达到GB 21900—2008《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小于0.5 mg/L)的要求。 相似文献
39.
洛川塬是黄土高原第二大黄土塬面,也是黄土高原面积最大的苹果种植区。近几十年来,由于塬面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洛川塬沟道侵蚀剧烈,塬面萎缩呈现逐年加剧的趋势,严重影响了塬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安全。因此,清晰了解近几十年来洛川塬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对于洛川塬的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至关重要。本文使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学方法,以洛川塬主体洛川县为例,对洛川县1985年、2000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了解译,分别从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转移方向和土地利用程度三方面综合分析了洛川县近30 a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规律及人类活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1985—2015年洛川县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草地和耕地,三者面积占比达91.29%;近30 a土地利用变化最大的特点为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且增幅最大,共增加了117.16 km2,年均增加5.11%,其中1985—2000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38.13 km2,2000—2015年增加了79.03 km2,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主要由耕地转入;(2)近30 a人类活... 相似文献
40.
上硬下软双层地基的极限承载力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现有各实用计算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计算时往往误差较大。依据已提出的砂层下卧黏土层时条形基础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与经典文献中的离心机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公式的准确性。基于有限元法建立了上硬下软双层地基数值计算模型,通过与已有试验结果及前人数值计算结果的对比进行了验证,然后利用该模型对公式涉及的主要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黏土层的归一化强度和砂层的剪胀角会对地基破坏模式产生影响,当cu/γB≤2、扩散角按照建议公式取值时,推导出的公式计算结果比较准确;而上下土层的模量比对承载力并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