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65篇 |
免费 | 208篇 |
国内免费 | 63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32篇 |
废物处理 | 55篇 |
环保管理 | 346篇 |
综合类 | 1670篇 |
基础理论 | 682篇 |
污染及防治 | 409篇 |
评价与监测 | 122篇 |
社会与环境 | 129篇 |
灾害及防治 | 1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39篇 |
2022年 | 86篇 |
2021年 | 85篇 |
2020年 | 82篇 |
2019年 | 67篇 |
2018年 | 73篇 |
2017年 | 74篇 |
2016年 | 70篇 |
2015年 | 91篇 |
2014年 | 106篇 |
2013年 | 149篇 |
2012年 | 126篇 |
2011年 | 309篇 |
2010年 | 184篇 |
2009年 | 126篇 |
2008年 | 95篇 |
2007年 | 107篇 |
2006年 | 99篇 |
2005年 | 73篇 |
2004年 | 304篇 |
2003年 | 343篇 |
2002年 | 149篇 |
2001年 | 115篇 |
2000年 | 111篇 |
1999年 | 125篇 |
1998年 | 70篇 |
1997年 | 146篇 |
1996年 | 51篇 |
1995年 | 42篇 |
1994年 | 44篇 |
1993年 | 87篇 |
1992年 | 71篇 |
1991年 | 50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18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7篇 |
1979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332.
333.
有机化合物的生物降解性能和生物毒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中的出现是当今世界的重大挑战之一,80年代以来,对于有机化合物在生化处理系统中的归宿和对生物的影响已引起普遍的关注。迄今为止,有关这个课题的研究和资料仍然很少。文章对有机化合物的生物降解性能和生物毒性作一综述,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334.
335.
336.
337.
338.
为研究合肥市交通干道大气苯系物污染状况,采用自主研制的差分吸收光谱(DOAS)系统,于2016年3月期间对合肥市交通主干道大气苯系物(苯、甲苯、间二甲苯和邻二甲苯)以及常规污染物NO_2、SO_2等进行了连续观测.观测结果显示,观测期间苯、甲苯、间二甲苯和邻二甲苯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1.7、63.6、33.9和98.7μg·m~(-3).与国内外其它城市比较显示,合肥市交通干道大气苯和甲苯的污染处于中等水平,二甲苯的污染较为严重.结合观测期的间风速风向、T/B特征比值以及与CO等污染物的相关性,对上述苯系物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观测期间T/B值为0.8~4.5,苯、甲苯与CO的相关性系数R分别为0.55和0.34.表明机动车尾气排放是观测区域苯和甲苯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同时也受到周边工业园区排放的影响,二甲苯的主要排放源为观测地点北偏东方向的涂料行业工业园区.苯和甲苯的夜间高浓度峰值分析结果表明,夜间的高浓度苯和甲苯可能主要来源于观测地点周边工业园区的排放.观测区域苯系物的臭氧生成潜势(OFP)表现为邻二甲苯间二甲苯甲苯苯,其中二甲苯的OFP占总OFP的85%,表明周边工业园区的排放对该地区臭氧生成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339.
污泥超高温堆肥过程中DOM结构的光谱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了明确超高温堆肥新工艺在促进腐殖化进程中的优势,采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等光谱学方法研究了污泥超高温堆肥过程中DOM的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堆体≥80℃的超高温阶段持续5 d(最高温度90℃),50℃以上高温阶段达到22 d,反映了堆肥过程中强烈的微生物代谢活性.E253/E203、SUVA280、S275~295等9个紫外-可见光光谱(UV-Vis)指标在0~23 d变化显著,指出DOM的芳香化和堆肥腐殖化程度逐渐增强.3D-EEM光谱结合荧光区域体积积分技术(FRI)分析指出,DOM中蛋白类物质在超高温堆肥过程的0~6 d几乎完全被降解;腐殖酸和富里酸类物质在0~23 d大量形成,堆肥在高温阶段达到完全腐熟,这与种子发芽指数(GI)在23 d所指示的腐熟度评价结果(98.5%)一致.基于多种光谱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PⅤ,n/PⅢ,n与其它光谱学均呈现较好的相关性(r≥0.68),可以作为评价超高温堆肥腐熟度的光谱学指标.上述结果证实了超高温堆肥工艺可加快堆肥腐熟进程、缩短堆肥周期至20 d左右,在有机固废资源化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