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04篇 |
免费 | 610篇 |
国内免费 | 249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640篇 |
废物处理 | 328篇 |
环保管理 | 561篇 |
综合类 | 4597篇 |
基础理论 | 1112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1878篇 |
评价与监测 | 458篇 |
社会与环境 | 588篇 |
灾害及防治 | 24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5篇 |
2023年 | 187篇 |
2022年 | 468篇 |
2021年 | 446篇 |
2020年 | 441篇 |
2019年 | 359篇 |
2018年 | 360篇 |
2017年 | 432篇 |
2016年 | 439篇 |
2015年 | 496篇 |
2014年 | 565篇 |
2013年 | 690篇 |
2012年 | 616篇 |
2011年 | 601篇 |
2010年 | 481篇 |
2009年 | 463篇 |
2008年 | 489篇 |
2007年 | 367篇 |
2006年 | 397篇 |
2005年 | 255篇 |
2004年 | 216篇 |
2003年 | 243篇 |
2002年 | 237篇 |
2001年 | 198篇 |
2000年 | 201篇 |
1999年 | 118篇 |
1998年 | 115篇 |
1997年 | 91篇 |
1996年 | 80篇 |
1995年 | 54篇 |
1994年 | 55篇 |
1993年 | 52篇 |
1992年 | 40篇 |
1991年 | 22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13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2篇 |
1978年 | 6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72年 | 3篇 |
1971年 | 2篇 |
197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51.
952.
采用声电类比的传递矩阵法,本文对消声器插入损失进行了理论探讨,所推导的理论公式准确地反映了整个内燃机排气系统对消声器插入损失的影响,克服了其它学者在研究此问题中的不足,考虑了声源声阻抗对传递损失的影响,对消声器的整体优化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53.
954.
滇池流域入湖河流丰水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研究了滇池流域入湖河流丰水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在滇池流域29条入湖河流2009年7~8月进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调查,并在2008年9月~2009年8月进行逐月17项水环境指标监测,目的是阐明滇池流域入湖河流丰水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识别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主要水环境因子,比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与水环境质量评价空间分布格局的特点.滇池流域入湖河流丰水期共检出大型底栖动物3门7科8属(其中环节动物门4科5属,软体动物门2科2属,节肢动物门1科1属),群落结构以环节动物门的水丝蚓属(耐污生物)为优势属;TN、 NH+4-N、 TP和DO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主要水环境因子,分别为2.03~32.00、 0.34~26.66、 0.09~3.20、 0.10~6.80 mg/L;大型底栖动物群落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与水环境质量评价的空间分布格局一致,均为流域北部入湖河流(王家堆渠、新运粮河、老运粮河、乌龙河、大观河、西坝河、船房河、采莲河、金家河、盘龙江、大青河、海河、六甲宝象河、小清河、五甲宝象河、虾坝河、老宝象河、新宝象河和马料河)污染状况严重程度>流域南部入湖河流(淤泥河、老柴河、白鱼河、茨巷河、东大河、中河和古城河)>流域东部入湖河流(洛龙河、捞鱼河和南冲河). 相似文献
955.
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了城市用地的迅速扩张以及生态用地的快速减少.如此的生态赤字将会成为珠三角长期发展的瓶颈.通过分析生态用地萎缩的现状和成因,提出了相应的生态补偿对策. 相似文献
956.
957.
介绍了面向石油化工企业的应急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及实现,利用遥感影像配合矢量图实现地理信息支撑平台,满足企业日常安全管理和应急响应过程中地图浏览、查询定位、空间分析、事故影响范围模拟计算及可视化展示、专题图及属性浏览、动态信息集成等功能需要。 相似文献
958.
Kirsten Halsnæs Amit Garg John Christensen Helene Ystanes Føyn Maryna Karavai Emilio La Rovere Matthew Bramley Xianli Zhu Catherine Mitchell Joyashree Roy Kanako Tanaka Hidefumi Katayama Carlos Mena Imoh Obioh Igor Bashmakov Stanford Mwakasonda Myong-Kyoon Lee Marlene Vinluan Yu Joe Huang Laura Segafredo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2014,19(1):45-71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assess how policy goals in relation to the promotion of green growth, energy security, pollution control and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ductions have been aligned in policies that have been implemented in selected countries during the last decades as a basis for discussing how a multi objective policy paradigm can contribute to future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he paper includes country case studies from Brazil, Canada, China, the European Union (EU), India, Japan, Mexico, Nigeria, South Africa, South Korea and the United States covering renewable energy options, industry, transportation, the residential sector and cross-sectoral policies. These countries and regions together contribute more than two thirds of global GHG emissions. The paper finds that policies that are nationally driven and that have multiple objectives, including climate-change mitigation, have been widely applied for decades in both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industrialised countries. Many of these policies have a long history, and adjustments have taken place based on experience and cost effectiveness concerns. Various energy and climate-change policy goals have worked together in these countries, and in practice a mix of policies reflecting specific priorities and contexts have been pursued. In this way, climate-change mitigation has been aligned with other policy objectives and integrated into broader policy packages, though in many cases specific attention has not been given to the achievement of large GHG emission reductions. Based on these experiences with policy implementation, the paper highlights a number of key coordination and design issues that are pertinent to the successful joint implementation of several energy and climate-change policy goals. 相似文献
959.
为研究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DIDP)对小鼠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以白藜芦醇(Res)作为保护剂,将42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7只,分别为:生理盐水组、1.5,15,150mg/(kg·d) DIDP组、20mg/(kg·d) Res组、150mg/(kg·d) DIDP+20mg/(kg·d) Res组.连续灌胃染毒9d,期间同时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第10d将小鼠处死,取出脑组织,检测活性氧簇(ROS)、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8-羟基脱氧鸟苷(8-OHdG)、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含量.并对小鼠海马体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结果显示,15,150mg/(kg·d) DIDP染毒可导致小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可诱发脑组织产生氧化应激,并促进炎症因子释放,而Res能有效减弱脑组织氧化应激水平.由上可得,DIDP致小鼠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可能与其引起的脑组织中海马体的氧化损伤有关,同时Res可能通过降低DIDP引起的氧化应激进而减轻其对小鼠造成的学习记忆损伤. 相似文献
960.
为探究纳米乳化油原位修复硝酸盐污染地下水过程中产气对含水介质渗透性的影响,以硝酸盐为目标污染物,采用活性污泥滤液接种,分别以纳米乳化油、吐温80和司盘80为碳源开展硝酸盐降解批实验研究,探讨和评估硝酸盐降解及降解过程中的产气情况.结果显示,纳米乳化油、吐温80和司盘80均能促进硝氮的降解,在实验的100d内,共完成7个周期硝酸盐氮的有效去除,总去除率分别为79.5%、63.8%和68.8%.在硝酸盐氮降解过程中,受厌氧发酵和反硝化作用的影响,各反应体系中均有气体生成,只有活性污泥反应体系中主要产气成分是CO2,未加碳源和分别加3种碳源的4个反应体系(都添加活性污泥和硝酸盐)中主要产气成分是CO2、N2.其中,添加纳米乳化油的反应体系U型管产气量最大,为47.73mL;受碳源厌氧发酵的影响,添加司盘80反应体系总产气量最大,为205.34mL.纳米乳化油反应体系次之,吐温80反应体系最小.根据三氮的变化,结合纳米乳化油反应体系理论与实际产气对比显示,在纳米乳化油强化硝酸盐反硝化过程中,18.8%纳米乳化油厌氧发酵产生CO2,95.4%硝氮反硝化生成N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