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16篇
安全科学   22篇
废物处理   24篇
环保管理   30篇
综合类   188篇
基础理论   68篇
污染及防治   123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社会与环境   19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31.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and evaluate the spatial changes in soil salinity by using geostatistical methods. The study focused on the suburb area of Beijing, where urban development led to water shortage and accelerated wastewater reuse to farm irrigation for more than 30 years. The data were then processed by GIS using three different interpolation techniques of ordinary kriging (OK), disjunctive kriging (DK), and universal kriging (UK). The normality test and overall trend analysis were applied for each interpolation technique to select the best fitted model for soil parameters. Results showed that OK was suitable for soil sodium adsorption ratio (SAR) and Na+ interpolation; UK was suitable for soil Cl? and pH; DK was suitable for soil Ca2+. The nugget-to-sill ratio was appli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structural and stochastic factors. The maps showed that the areas of non-saline soil and slight salinity soil accounted for 6.39 and 93.61 %, respectivel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soil salt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irrigation probabilities and drainage situation under long-term wastewater irrigation.  相似文献   
432.
牛军 《环境与发展》2020,(2):115-116
本文主要针对雾霾天气背景下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提升路径展开深入研究,先阐述了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提升重要性,比如有利于提高环境污染的防治水平、有利于不断提高城市环境规划水平等,然后重点提出了几点可行的提升路径,主要包括制定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保障体系、加强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加强大气环境监测采样管理、加强3S技术的应用、加强监测监察联动协调机制、扩大大气环境质量评价范围等,确保监测数据与完整性和准确性相符,确保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稳步提升,以创建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的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433.
钮为民  黄益基  韩玲  李颖  朱炜 《环境与发展》2020,(4):244-244,246
在生态系统中,森林是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在社会、经济以及人类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林业资源因过度的开发而受到了破坏。从现下的实际情况看来,这种现象对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带来太大的影响,但是,对子孙后代却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需要林业部门加大对林业资源的保护以及开发利用力度,以此来确保林业资源的最大化使用,严禁出现过度开采以及浪费资源的现象。鉴于此,本文就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与对策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434.
低温对MBBR、SBR深度处理废水出水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低温和常温下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与 SBR 深度处理低浓度废水的出水水质,研究了低温对反应器出水 COD、运行温度、DO、出水 pH、出水蛋白质质量浓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相同曝气和环境温度条件下,MBBR 比 SBR 的运行温度高 0.5-1.5 ℃,受环境温度影响更小;与常温相比,低温反应器内 D...  相似文献   
435.
以固硫灰作为路面基层材料,研究了固硫灰原灰和经预处理固硫灰路面基层材料的最佳含水量、最大干密度、体积安定性、膨胀率和强度等性能。同时,通过重金属浸出实验评估了固硫灰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经预处理固硫灰路面基层材料体积安定性好,膨胀率低,性能良好;此外,固硫灰重金属浸出率低,符合环保要求。  相似文献   
436.
酸碱联合调节剩余污泥过程中氮、磷和有机质的释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城市污泥的减量化和资源化是污水厂面临的难题之一。通过采用(1)先酸性(pH=3)后碱性(pH=10)、(2)先碱性(pH=10)后酸性(pH=3)的两段控制方式(每段反应8 d),同时做pH不调的对比实验,研究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氨氮、磷酸盐和溶解性COD(SCOD)、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挥发性脂肪酸(VFAs)等有机质组分的释放。结果表明,酸碱联合调节有利于各组分的释放;氮和磷在酸性条件下的释放量大于碱性,有机质在碱性条件下的释放量大于酸性;采用(2)方式,调为酸性后反应1 d,氨氮的释放量即达到最大(17.28 mg/g TS);采用(1)的调节方式反应7 d,磷酸盐能达到最佳释放量(14.16 mg/g TS);总VFAs的产生受反应时间的影响较大,其余有机质组分在(2)的调节方式下,6 d左右即可达到较大释放量。  相似文献   
437.
污泥缺氧好氧消化的减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奕娜  彭永臻 《环境工程》2006,24(3):62-64,56
实验主要进行缺氧好氧工艺在不同运行条件下消化效果的研究;在常温和中温下,与传统污泥好氧消化处理的效果对比,并进行pH等控制参数的统计规律分析,提出优化处理工艺条件,也为污泥缺氧好氧消化工艺的设计、运行管理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38.
针对现有块状雄黄火法制备工艺As2 O3气体污染严重的情况 ,提出了利用粉末冶金方法热压工艺制备块状雄黄的“浮选 化学除杂 热压制块”新工艺流程。并对热压制块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在较佳工艺条件下可以制备出符合药用要求的较致密的块状雄黄 ,且该工艺不会造成As2 O3气体污染。  相似文献   
439.
掺杂La3+纳米ZnO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不同La3+含量的La3+-ZnO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对催化剂的结构、相组成、形貌和粒径进行了表征,比较了不同La3+含量的La3+-ZnO催化剂对罗丹明B降解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掺杂La3+导致ZnO粒径减小,比表面积增大,延长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寿命,提高了ZnO的光量子产率,La3+-ZnO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比ZnO显著增强。La3+质量分数为0.8%时,罗丹明B降解率最高,为92.5%。经La3+质量分数0.8%的La3+-ZnO催化剂降解后罗丹明B已被完全降解为无机小分子。  相似文献   
440.
近10年来苏门答腊俯冲带大震频发,并引发灾难性海啸,使之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特别是2004年和2012年的两次大震所带来的科学问题在许多方面超出现有认识。国际上对苏门答腊地区已开展了大量的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应用了许多新方法并取得了许多新认识。解读苏门答腊的构造背景和地质演化史对于认识俯冲型大地震的产生机理是必要的,对此类地震的发生过程和规律的研究,对于理解海啸产生的条件和防灾减灾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苏门答腊地区的地震活动和深部构造进行了详细分析,对近年关于该地区的世界性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梳理出若干亟待研究的科学问题,进而提出开展苏门答腊俯冲带地震3D层析成像的具体实施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