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7篇
  免费   241篇
  国内免费   975篇
安全科学   325篇
废物处理   118篇
环保管理   198篇
综合类   1751篇
基础理论   445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709篇
评价与监测   143篇
社会与环境   146篇
灾害及防治   11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154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164篇
  2019年   131篇
  2018年   135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185篇
  2014年   222篇
  2013年   303篇
  2012年   268篇
  2011年   239篇
  2010年   211篇
  2009年   195篇
  2008年   167篇
  2007年   164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21.
We conducted an experiment to study the interaction effects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 and 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 on off-flavors in an algae/bacteria co-culture system at three temperatures(24, 28 and 32℃).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was applied to measure off-flavor compounds dimethyl sulfide(DMS), dimethyl trisulfide(DMTS),2-methylisoborneol, geosmin(GEO) and β-cyclocitral. During the lag phase of co-cultured M. aeruginosa(first 15 days), P. pseudoalcaligene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production of DMS, DMTS and β-cyclocitral at all three temperatures. In the exponential phase of co-cultured M. aeruginosa(after 15 days), M. aeruginosa became the main factor on off-flavors in the co-culture system, and β-cyclocitral turned to the highest off-flavor compound. These results also indicated that DMS, DMTS and β-cyclocitral were the main off-flavor compounds in our M. aeruginosa/P. pseudoalcaligenes co-culture system. Univariate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M. aeruginosa and P. pseudoalcaligenes on the production of off-flavor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both M. aeruginosa and P. pseudoalcaligenes could increase the production of DMS and DMTS, while β-cyclocitral was mainly determined by M. aeruginosa. Our results also provide some insights into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yanobacteria and heterotrophic bacteria.  相似文献   
222.
典型污灌区水体中有机氯农药分布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灌溉农田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源一直被广泛利用,但污水中有害成分也对灌区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文章以太原小店污灌区为例,根据灌区灌渠和地下水流场分布,分别采集地表水样10个和地下水样20个,利用液液萃取-气相色谱法分析水样中有机氯农药(OCPs)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水中OCPs浓度范围为32.21~671.82 ng/L(均值为184.21ng/L);所有地下水中OCPs浓度均未超过《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浓度范围为9.44~84.01 ng/L;污水回灌对地下水中OCPs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灌溉方式区域中OCPs浓度依次为:污灌区清灌区背景点;经过污染物源解析,研究区水环境中,OCPs中滴滴涕主要来源于历史残留,六六六主要来源于林丹的近期使用。  相似文献   
223.
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的健康,为了研究城市空气污染的影响因素对于污染的影响程度和类型,采用了灰色系统理论中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的斜率关联度模型.以广州、西安和乌鲁木齐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几个具有典型的空气污染因素.结果表明:对于这三个城市而言,燃煤都是空气污染的最主要污染因素,而对于不同的城市,其他污染因素对于不同污染物有着不同的影响,在污染治理的时候要分析城市具体所存在的首要污染物以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224.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和生态环境破坏的严峻态势,生态文明建设中亟需通过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应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需要.本文以丹棱县顺龙乡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为例,从顺龙乡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现状出发,指出了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分别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方面提出了优化顺龙乡国土空间的具体方案,探索了山区小城镇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225.
中国是世界上受海冰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严重海冰灾害,造成重大损失。根据我国结冰海区海冰灾害风险的自然过程、社会经济状况和成灾机制,综合考虑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分类、分布及脆弱性以及防灾减灾能力等因素,对海冰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其不确定性等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开展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的理论依据,同时给出了利用致灾因子指标体系对海冰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和区划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226.
秸秆是世界上数量最大的可再生资源,但是秸秆内木质纤维素的复杂结构和难降解性限制了秸秆的应用,因此秸秆预处理成为秸秆发酵产气的重要一环。本文介绍了木质纤维素预处理物理技术、化学技术、生物技术、联合处理技术和秸秆厌氧发酵研究进展,并对秸秆预处理技术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27.
大气颗粒物中类腐殖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类腐殖酸(HULI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云、雾、雨水和大气气溶胶颗粒中的大分子有机物.HULIS既可通过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直接影响大气热平衡,又能参与云凝结核的形成间接影响全球气候,加之其重要的环境和健康效应,近年来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大气颗粒物中类腐殖酸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HULIS的分离、提取和分析方法,HULIS的主要理化性质、浓度和季节变化,以及HULIS的来源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该领域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228.
Fenton法和类Fenton法降解土壤中的二苯砷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Fenton法与类Fenton法降解土壤中的二苯砷酸(diphenylarsinic acid,DPAA)进行了研究.考察了H2O2投加量和催化剂种类(Fe2+/Fe3+)对红壤及黑土中DPAA降解效果的影响,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PLC-MS/MS)对降解中间产物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显示,针对红壤与黑土分别采用类Fenton法与Fenton法,在H2O2投加浓度为1 mol·L-1,含铁催化剂浓度为0.25 mol·L-1,土水比为1∶3,反应时间为1h的条件下,红壤及黑土中DPAA的降解率均可达到65%以上.HPLC-MS/MS的分析结果表明,DPAA可脱苯环形成降解产物苯砷酸(phenylarsinic acid,PAA),而PAA进一步氧化生成无机砷,这可能是Fenton/类Fenton法降解DPAA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29.
张远  丁森  赵茜  高欣  赵瑞  孟伟 《生态毒理学报》2015,10(1):204-214
科学合理地设定水质基准是水生生物保护和水生态系统恢复的基础。水体电导率数值的高低由溶解于其中的各种阴阳离子的浓度所决定,而较多的研究也证明电导率能够显著地影响水生生物类群,特别是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存活和群落结构的稳定性。离子组成的复杂性,导致无法开展基于室内实验的水生生物电导率基准值的推导。本文借鉴美国环境保护局基于野外调查数据建立电导率基准值的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打分方法,分别从电导率是否对大型底栖动物敏感物种存在毒性效应、人为干扰的增强是否会通过电导率产生毒性作用,以及其他环境因子是否对电导率基准值的制定产生影响3个方面,探讨了基于野外数据建立我国电导率基准的可行性。研究区域为辽河流域的浑河及太子河,野外调查数据采集于2009年8月至2010年5月。研究结果表明,电导率的升高显著降低了大型底栖动物敏感物种的出现频率。通过分析研究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同电导率之间的相关性,证明了农业和城镇建设用地比例的增加显著地增加了水体中电导率的数值。对有可能引起物种消失的其他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电导率是引起大型底栖动物消失的主要原因。综合以上结果,基于野外调查数据来建立大型底栖动物电导率基准值是可行的,为我国水质基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30.
针对史密斯预估器在模型失配时其控制效果变差的缺陷,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极点配置的状态观测器构建的汽温控制系统模型。该模型通过极点配置的方法,使多个常系数一阶惯性环节构造的状态观测器逼近被控对象,观测器的输出经 PD(比例-微分)控制器可以超前反馈到系统中,以克服滞后环节和系统不确定性的影响,其中微分作用,可以消除系统的动态偏差。同时,结合带有滞后环节的二阶被控对象对该优化模型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构建的汽温控制系统具有较好的动态性能和控制品质,为消除滞后环节对汽温控制系统的影响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