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00篇 |
免费 | 110篇 |
国内免费 | 60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10篇 |
废物处理 | 73篇 |
环保管理 | 105篇 |
综合类 | 959篇 |
基础理论 | 241篇 |
污染及防治 | 449篇 |
评价与监测 | 79篇 |
社会与环境 | 120篇 |
灾害及防治 | 8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33篇 |
2022年 | 101篇 |
2021年 | 79篇 |
2020年 | 75篇 |
2019年 | 72篇 |
2018年 | 80篇 |
2017年 | 64篇 |
2016年 | 91篇 |
2015年 | 110篇 |
2014年 | 104篇 |
2013年 | 143篇 |
2012年 | 119篇 |
2011年 | 159篇 |
2010年 | 115篇 |
2009年 | 97篇 |
2008年 | 94篇 |
2007年 | 92篇 |
2006年 | 78篇 |
2005年 | 52篇 |
2004年 | 41篇 |
2003年 | 45篇 |
2002年 | 55篇 |
2001年 | 41篇 |
2000年 | 38篇 |
1999年 | 36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30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28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222.
利用便携式车载排放测试系统(PEMS)对2辆加装氧化催化转化器(DOC)和催化型柴油颗粒捕集器(CDPF)与否的国III重型柴油货车进行实际道路排放测试.结果表明,2辆改造重型柴油车的CO、THC、固态颗粒物粒数(SPN)和黑碳(BC)实际道路排放因子分别为(1.31±0.37)g/(kW×h)、(0.20±0.03) g/(kW×h)、(7.13×1010±5.27×1010)个/(kW×h)和(0.69±0.06)mg/(kW×h),相对于原始排放(拆除DOC+CDPF)分别降低52.48%、55.69%、99.91%和99.22%.从低速、中速到高速,CO和THC减排比例呈现上升趋势,然而运行工况对SPN和BC减排比例则无显著影响.加装DOC+CDPF会导致NO2在NOx中的占比升高,且从低速、中速到高速涨幅依次增大,但对NOx无明显减排效益,其排放因子为9.53~9.83g/(kW×h),远高于实验室排放限值. 相似文献
223.
Zheng Yali He Xiaoyi Wang Hewu Wang Michael Zhang Shaojun Ma Dong Wang Binggang Wu Ye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2020,25(3):355-370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 - Electric vehicles (EV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and urban air quality concerns. China has emerged as the global... 相似文献
224.
225.
In this study, we report a novel magnetic biomimetic nanozyme(Fe_3O_4@Cu/GMP(guanosine5′-monophosphate)) with high laccase-like activity, which could oxidize toxic ophenylenediamine(OPD) and remove phenolic compounds.The magnetic laccase-like nanozyme was readily obtained via complexed Cu~(2+)and GMP that grew on the surface of magnetic Fe_3O_4 nanoparticles.The prepared Fe_3O_4@Cu/GMP catalyst could be magnetically recycled for at least five cycles while still retaining above 70% activity.As a laccase mimic,Fe_3O_4@Cu/GMP had more activity and robust stability than natural laccase for the oxidization of OPD.Fe_3O_4@Cu/GMP retained about 90% residual activity at 90℃ and showed little change at pH 3–9, and the nanozyme kept its excellent activity after long-term storage.Meanwhile, Fe_3O_4@Cu/GMP had better activity for removing phenolic compounds, and the removal of naphthol was more than 95%.Consequently, the proposed Fe_3O_4@Cu/GMP nanozyme shows potential for use as a robust catalyst for applications in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相似文献
226.
CMK-3 and C-FDU-15 samples were synthesized using hard-templating and evaporationinduced self-assembly(EISA) methods,respectively.The pore structures of CMK-3 and CFDU-15 as well as commercial activated carbon were characterized by means of X-ray diffraction,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and N2 adsorption–desorption.Adsorption of NO was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emperature-programmed desorption of NO + O2 相似文献
227.
生态缓冲带能够有效减缓流域内的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对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在长江经济带构建流域生态缓冲体系,对长江生态保护修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讨论了构建流域生态缓冲体系涉及的生态缓冲带位置选择、缓冲体系所占最低面积比率、宽度划定等一些基本的原则要求;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各汇水单元的地形特征、土地利用类型特征、土壤类型、土壤侵蚀强度、水文水系等数据,对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缓冲体系进行布局.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内林草地是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占区域总面积的62. 46%,但是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西部高地和中下游的丘陵地带,在人口密集、农田密集的区域分布偏少;城镇用地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②土壤类型空间差异显著,浙江省、江苏省、湖南省、江西省及安徽省大部分区域的土壤多是黏性比较大,污染物迁移能力较低;而污染物迁移能力较强的砂质土或者土层较薄的山地草甸土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北部、西北部.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均有分布,且以水力侵蚀为主,建议在中度及以上侵蚀强度区域尽量减少污染源,重点布置缓冲带,增加该区域的缓冲力度.③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可以利用的中小型湿地、小型河流支浜的面积至... 相似文献
228.
为查明南京八卦洲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类型及其影响范围,于2017年12月在洲内采集了471个表层土壤样品,测定了pH及As、Cd、Cr、Cu、Hg、Ni、Pb、Zn等8种重金属元素浓度,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了污染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As、Cd、Cr、Cu、Hg、Ni、Pb和Zn平均浓度分别为10.66、0.32、86.74、43.25、0.10、40.34、33.50和108.33 mg·kg-1,除As、Hg元素外,其余6种元素均超过南京市背景值,出现大范围的富集;Cd元素为研究区主要污染物,绝大部分为Ⅱ级轻微污染,均分布于八卦洲服务区附近的中、酸性土覆盖区,需做好安全利用措施。从全区来看研究区大部分农用地土壤处于安全生产级别,仅有少部分区域处于Ⅱ级和Ⅲ级风险水平,总体上潜在生态危害较低。 相似文献
229.
Qingtao Sheng Run-Ping Ye Weibo Gong Xiufeng Shi Bang Xu Morris Argyle Hertanto Adidharma Maohong Fan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2020,32(6):106-117
Direct synthesis of dimethyl ether(DME) by CO2 hydrogenation has been investigated over three hybrid catalysts prepared by different methods:co-precipitation,sol-gel,and solid grinding to produce mixed Cu,ZnO,ZrO2 catalysts that were physically mixed with a commercial ferrierite(FER) zeolite.The catalys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N2 physisorption,X-ray diffraction(XRD),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temperature programmed... 相似文献
230.
中国地表水酸化敏感性的区划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地表水体的酸化与集水区的许多环境因子密切相关,如土壤对酸的缓冲能力、基岩中和酸沉降的能力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等.其中,土壤的抗酸化能力是关键因素.因此可以根据集水区土壤、基岩和土地利用方式等信息来评估地表水在不同流量下发生酸化的可能性.本研究成功地应用已有资料和数据得到了我国地表水对酸沉降的敏感性等级,并绘制了地表水酸化敏感性区划图.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地表水对酸化并不敏感.极易酸化和较易酸化的地表水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北部地区,占所有国土面积的2.67%,是该地区强酸性漂灰土、酸性母岩和针叶林植被共同作用的结果.对酸化敏感性为中级和低级,即不易酸化的地表水主要分布在东北暗棕壤地区和南方富铝土区域,占所有国土面积的15.2%.其余82.11%国土面积上的地表水对酸化不敏感,完全不可能发生酸化.北方地区主要是由于土壤的强缓冲能力,而在南方,石灰质土壤以及耕作农田的广泛分布是最重要因素.南方重酸雨区由于土壤对酸化并不很敏感,因此在短期内不会出现大面积水体酸化现象.由于东北近年来频频出现酸雨,因此东北的酸沉降必须及早防治,以免出现大面积酸化水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