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7篇
  免费   293篇
  国内免费   84篇
安全科学   107篇
废物处理   46篇
环保管理   109篇
综合类   697篇
基础理论   238篇
污染及防治   294篇
评价与监测   64篇
社会与环境   57篇
灾害及防治   62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超声波诱导降解甲胺磷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了功率超声诱导化学降解低浓度甲胺磷农药模拟废水的新方法.考察了声强、辐射时间、介质温度、初始pH值、外加Fe2+或H2O2等因素对其超声化学降解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甲胺磷水溶液的初始浓度为1.0×10-4mol·l-1,pH0为2.5,介质温度30℃,Fe2+加入量为50mg·I-1,溶液中充入氧气饱和,经80W·cm-2功率超声辐射2h,其CODcr平均去除率达99.3%,甲胺磷的平均降解率为99.6%.  相似文献   
952.
以某焦化类大型污染场地苯污染土壤为例,针对S1(单一用地)、S2(多种用地)、S3(考虑建筑设计)3种暴露情景,分析不同情景下场地土壤中苯污染的暴露途径并进行健康风险评估. S1情景下的苯致癌风险为9.2×10-5. 在S2情景下,规划的5个分区中仅E区(居住用地)苯的致癌风险(4.3×10-4)高于可接受水平(1.0×10-6), 考虑到各功能区累积致癌风险,则E区高污染可导致其他4个功能区〔A区(商业用地)、B区(城市绿地)、C区(居住用地)、D区(商业用地)〕的累积致癌风险(分别为6.5×10-6、2.2×10-6、7.3×10-6、2.2×10-5)均高于可接受水平,表明单一用地会低估污染物聚集区的风险. 在S3情景下,A、B、C区土壤中苯的致癌风险(分别为1.2×10-7、2.7×10-7、2.5×10-7)均未超过可接受致癌风险水平;D区由于污染土壤被完全清除,不存在健康风险;E区开发后由剩余土壤产生的苯致癌风险为2.7×10-5,D区受E区影响产生的累积致癌风险(1.5×10-6)高于可接受水平. 进一步分析表明,场地的用地规划与建筑设计等因素将影响风险评估中关键参数(包括污染源浓度、水文地质参数、暴露参数、受体参数等)的取值,从而影响风险评估结果;此外,各功能区之间的风险影响也不容忽视. 对于大型污染场地,结合用地规划进行暴露情景分析与风险评估更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953.
宋炜  袁丽娜  肖琳  詹忠  杨柳燕  蒋丽娟 《环境科学》2007,28(10):2355-2360
分析了太湖沉积物中解磷细菌的丰度, 测定了不同季节、不同采样点、不同取样深度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的活性, 探讨了解磷细菌分布与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解磷菌在表层沉积物中普遍存在, 随着深度的增加, 数量逐渐减少.解磷菌的种类秋季最多,冬季最少, 但解磷能力较强的菌大部分出现在夏季.碱性磷酸酶活性范围为0.001~0.006 mmol·(g·min)-1, 酶活性呈现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动, 不同采样点间酶活性差异较大, 随深度的增加, 碱性磷酸酶活性逐渐降低.各采样点碱性磷酸酶在0~12 cm活性较高且变化较大, 12 cm以下深度酶活性较低, 基本稳定在0.001 mmol·(g·min)-1左右.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活性与解磷菌数量有一定相关性, 相关系数为0.50~0.85.  相似文献   
954.
重污染感潮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及释放规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珠江流域重污染感潮河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累积指数、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对底泥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并考察了静态条件和模拟感潮条件下重金属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河道底泥的重金属污染严重,Cu、Zn、Cr、Cd和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083.96、1791.60、117.84、1662.92和3.71mg·kg-1,均大大超过广州市土壤背景值;各金属的富集程度为Cu>Zn>Cr>Cd>Pb,其中Cu的富集程度已经达到6级,为极强污染;各重金属元素在底泥中的变异系数较小,沿程分布比较平缓,Cu与Cr、Cd与Cr之间的相关性良好.以广州市土壤背景值为参比值进行评价,郭村涌底泥中的重金属生态危害顺序为Cd>Cu>Cr>Zn>Pb,总体表现为极强的生态危害程度.与静态释放相比,感潮作用可明显加速底泥重金属的释放,其平均释放速率提高了0.77~4.20倍,释放量增加了0.32~1.78倍,同时涨退潮过程低水位时段较之高水位时段底泥重金属释放平均速率增加0.48~3.33倍.  相似文献   
955.
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一种量化方法研究——以海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指导下,基于多因素关联分析理论,提出一种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定量分析方法。内容包括:①建立指标体系和多级关联评价模型,量化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发展质量;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测度函数,量化研究区可持续发展质量;③建立生态环境承载力量化分析模型。通过模型调整人口数量和GDP,在保持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前提下,在满足水资源量供需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得到适宜研究区生态环境的人口数量和GDP。将模型应用到海河流域,以1998年为现状年,考虑到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用水效率的提高,设计出6种情景方案。结果表明,提高海河流域的可供水能力(如南水北调工程等)和用水效率,是解决海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危机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56.
砷浓度、形态及碳酸氢盐对蜈蚣草吸收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在处理高砷地下水方面的可行性,研究了水培条件下砷的浓度、形态和碳酸氢盐(HCO-3)对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吸收砷的影响。实验中使用了浓度为0.1~100mg·L-1的As(III)和As(V)溶液。HCO-3处理中,HCO-3浓度范围为0.5~20mmol·L-1,As(III)或As(V)的浓度为5mg·L-1。结果表明,在水培条件下,蜈蚣草具有明显的耐高砷特征。当介质砷含量高达100mg·L-1时,砷的去除率可达到80%,且对As(III)的吸收效率高于As(V)。植物体内砷形态研究表明,蜈蚣草体内2种形态砷的含量与外源砷形态有一定的关系,As(V)处理条件下,植物体中的As(V)比例较As(III)处理高。高浓度的HCO-3(20mmol·L-1)处理对蜈蚣草地上部分生物量没有明显影响,但是抑制了地下部分的生长,并且对砷的吸收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57.
一株耐铜细菌的鉴定及富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铜矿污染区的土壤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耐铜菌株USTB-E,最高耐受浓度为560 mg/L,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技术鉴定出此菌株为假单胞菌。该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5℃,pH为6.0,渗透压为0.3%。为了研究该菌耐铜机理,实验对铜离子富集机理进行了动力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USTB-E菌对...  相似文献   
958.
研究东中国海中日共同开发区附近海域溢油污染的问题,在模拟水动力场的基础上模拟了海上溢油漂移扩散情况。在表层流场和风场的作用下漂移,而油膜的扩展则通过油粒子的随机走动来实现。本文以东海西湖凹陷原油为溢油油种,通过模拟分析不同季节和不同风况下的溢油事故,对溢油油膜的扫海范围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59.
采用以多孔球悬浮填料为载体的限氧亚硝化生物膜处理高氨氮、低碳源的废水,通过对DO控制在0.5~1.0 mg/L,实现硝化阶段出水中的氨氮与亚硝态氮的比例达到最适值1∶(1.2±0.2),从而为后阶段的厌氧氨氧化系统提供理想的进水,进而提高氮的去除率;同时应用PCR-DGGE对硝化阶段不同时期的生物膜中微生物的种群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群落结构和优势种群的数量具有时序动态性,微生物多样性与废水的处理效果出现协同变化的特征。测序结果表明,在生物膜中进行氨氧化作用的主要为亚硝化杆菌(Ni-trosomonassp.)、亚硝化螺菌(Nitrosospirasp.);进行亚硝酸氧化的主要为硝化球菌(Nitrococcussp.)。  相似文献   
960.
京津地区大气颗粒物的表征及来源鉴别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中子活化分析及质子激发X荧光分析测定了160个样品中的45种元素含量,研究了不同粒径颗粒物中元素浓度的分布规律,得知对人体有害的元素主要富集在粒径小于2μm的细颗粒中。根据测定的元素浓度特征,可分成七个主要污染来源,即煤、土壤、石油、汽车尾气、建筑材料、海盐及冶金工业。化学元素平衡计算结果表明,天津地区七个污染源中,尘土和燃煤对大气颗粒物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