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97篇 |
免费 | 293篇 |
国内免费 | 8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07篇 |
废物处理 | 46篇 |
环保管理 | 109篇 |
综合类 | 697篇 |
基础理论 | 238篇 |
污染及防治 | 294篇 |
评价与监测 | 64篇 |
社会与环境 | 57篇 |
灾害及防治 | 6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34篇 |
2022年 | 73篇 |
2021年 | 51篇 |
2020年 | 34篇 |
2019年 | 36篇 |
2018年 | 53篇 |
2017年 | 49篇 |
2016年 | 59篇 |
2015年 | 60篇 |
2014年 | 76篇 |
2013年 | 94篇 |
2012年 | 68篇 |
2011年 | 87篇 |
2010年 | 75篇 |
2009年 | 71篇 |
2008年 | 74篇 |
2007年 | 47篇 |
2006年 | 70篇 |
2005年 | 54篇 |
2004年 | 35篇 |
2003年 | 56篇 |
2002年 | 68篇 |
2001年 | 64篇 |
2000年 | 35篇 |
1999年 | 40篇 |
1998年 | 52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28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24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952.
以某焦化类大型污染场地苯污染土壤为例,针对S1(单一用地)、S2(多种用地)、S3(考虑建筑设计)3种暴露情景,分析不同情景下场地土壤中苯污染的暴露途径并进行健康风险评估. S1情景下的苯致癌风险为9.2×10-5. 在S2情景下,规划的5个分区中仅E区(居住用地)苯的致癌风险(4.3×10-4)高于可接受水平(1.0×10-6), 考虑到各功能区累积致癌风险,则E区高污染可导致其他4个功能区〔A区(商业用地)、B区(城市绿地)、C区(居住用地)、D区(商业用地)〕的累积致癌风险(分别为6.5×10-6、2.2×10-6、7.3×10-6、2.2×10-5)均高于可接受水平,表明单一用地会低估污染物聚集区的风险. 在S3情景下,A、B、C区土壤中苯的致癌风险(分别为1.2×10-7、2.7×10-7、2.5×10-7)均未超过可接受致癌风险水平;D区由于污染土壤被完全清除,不存在健康风险;E区开发后由剩余土壤产生的苯致癌风险为2.7×10-5,D区受E区影响产生的累积致癌风险(1.5×10-6)高于可接受水平. 进一步分析表明,场地的用地规划与建筑设计等因素将影响风险评估中关键参数(包括污染源浓度、水文地质参数、暴露参数、受体参数等)的取值,从而影响风险评估结果;此外,各功能区之间的风险影响也不容忽视. 对于大型污染场地,结合用地规划进行暴露情景分析与风险评估更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953.
分析了太湖沉积物中解磷细菌的丰度, 测定了不同季节、不同采样点、不同取样深度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的活性, 探讨了解磷细菌分布与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解磷菌在表层沉积物中普遍存在, 随着深度的增加, 数量逐渐减少.解磷菌的种类秋季最多,冬季最少, 但解磷能力较强的菌大部分出现在夏季.碱性磷酸酶活性范围为0.001~0.006 mmol·(g·min)-1, 酶活性呈现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动, 不同采样点间酶活性差异较大, 随深度的增加, 碱性磷酸酶活性逐渐降低.各采样点碱性磷酸酶在0~12 cm活性较高且变化较大, 12 cm以下深度酶活性较低, 基本稳定在0.001 mmol·(g·min)-1左右.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活性与解磷菌数量有一定相关性, 相关系数为0.50~0.85. 相似文献
954.
以珠江流域重污染感潮河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累积指数、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对底泥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并考察了静态条件和模拟感潮条件下重金属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河道底泥的重金属污染严重,Cu、Zn、Cr、Cd和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083.96、1791.60、117.84、1662.92和3.71mg·kg-1,均大大超过广州市土壤背景值;各金属的富集程度为Cu>Zn>Cr>Cd>Pb,其中Cu的富集程度已经达到6级,为极强污染;各重金属元素在底泥中的变异系数较小,沿程分布比较平缓,Cu与Cr、Cd与Cr之间的相关性良好.以广州市土壤背景值为参比值进行评价,郭村涌底泥中的重金属生态危害顺序为Cd>Cu>Cr>Zn>Pb,总体表现为极强的生态危害程度.与静态释放相比,感潮作用可明显加速底泥重金属的释放,其平均释放速率提高了0.77~4.20倍,释放量增加了0.32~1.78倍,同时涨退潮过程低水位时段较之高水位时段底泥重金属释放平均速率增加0.48~3.33倍. 相似文献
955.
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一种量化方法研究——以海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指导下,基于多因素关联分析理论,提出一种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定量分析方法。内容包括:①建立指标体系和多级关联评价模型,量化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发展质量;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测度函数,量化研究区可持续发展质量;③建立生态环境承载力量化分析模型。通过模型调整人口数量和GDP,在保持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前提下,在满足水资源量供需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得到适宜研究区生态环境的人口数量和GDP。将模型应用到海河流域,以1998年为现状年,考虑到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用水效率的提高,设计出6种情景方案。结果表明,提高海河流域的可供水能力(如南水北调工程等)和用水效率,是解决海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危机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56.
砷浓度、形态及碳酸氢盐对蜈蚣草吸收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在处理高砷地下水方面的可行性,研究了水培条件下砷的浓度、形态和碳酸氢盐(HCO-3)对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吸收砷的影响。实验中使用了浓度为0.1~100mg·L-1的As(III)和As(V)溶液。HCO-3处理中,HCO-3浓度范围为0.5~20mmol·L-1,As(III)或As(V)的浓度为5mg·L-1。结果表明,在水培条件下,蜈蚣草具有明显的耐高砷特征。当介质砷含量高达100mg·L-1时,砷的去除率可达到80%,且对As(III)的吸收效率高于As(V)。植物体内砷形态研究表明,蜈蚣草体内2种形态砷的含量与外源砷形态有一定的关系,As(V)处理条件下,植物体中的As(V)比例较As(III)处理高。高浓度的HCO-3(20mmol·L-1)处理对蜈蚣草地上部分生物量没有明显影响,但是抑制了地下部分的生长,并且对砷的吸收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57.
958.
959.
溶解氧对OLAND生物膜反应器硝化性能的影响及其微生物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以多孔球悬浮填料为载体的限氧亚硝化生物膜处理高氨氮、低碳源的废水,通过对DO控制在0.5~1.0 mg/L,实现硝化阶段出水中的氨氮与亚硝态氮的比例达到最适值1∶(1.2±0.2),从而为后阶段的厌氧氨氧化系统提供理想的进水,进而提高氮的去除率;同时应用PCR-DGGE对硝化阶段不同时期的生物膜中微生物的种群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群落结构和优势种群的数量具有时序动态性,微生物多样性与废水的处理效果出现协同变化的特征。测序结果表明,在生物膜中进行氨氧化作用的主要为亚硝化杆菌(Ni-trosomonassp.)、亚硝化螺菌(Nitrosospirasp.);进行亚硝酸氧化的主要为硝化球菌(Nitrococcussp.)。 相似文献
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