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06篇 |
免费 | 1158篇 |
国内免费 | 38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63篇 |
废物处理 | 283篇 |
环保管理 | 305篇 |
综合类 | 2267篇 |
基础理论 | 726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1572篇 |
评价与监测 | 136篇 |
社会与环境 | 118篇 |
灾害及防治 | 18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32篇 |
2023年 | 100篇 |
2022年 | 183篇 |
2021年 | 162篇 |
2020年 | 124篇 |
2019年 | 106篇 |
2018年 | 128篇 |
2017年 | 196篇 |
2016年 | 217篇 |
2015年 | 276篇 |
2014年 | 274篇 |
2013年 | 407篇 |
2012年 | 332篇 |
2011年 | 344篇 |
2010年 | 265篇 |
2009年 | 273篇 |
2008年 | 296篇 |
2007年 | 251篇 |
2006年 | 221篇 |
2005年 | 173篇 |
2004年 | 114篇 |
2003年 | 142篇 |
2002年 | 154篇 |
2001年 | 95篇 |
2000年 | 117篇 |
1999年 | 140篇 |
1998年 | 115篇 |
1997年 | 104篇 |
1996年 | 101篇 |
1995年 | 111篇 |
1994年 | 78篇 |
1993年 | 65篇 |
1992年 | 48篇 |
1991年 | 32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输电线路除冰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如何对覆冰输电线路进行融冰、除冰以降低冰灾损失仍是世界性的技术难题,通常的融冰措施可分为热融冰、机械除冰及自然脱冰。该文分别简要阐述了这三类措施,并对每一类方法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较新颖的融冰方法进行了介绍,同时分析了各方案的利弊及应用范围,并介绍了国际上在此领域的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2.
143.
Lifeng Cao Weihua Sun Yuting Zhang Shimin Feng Jinyun Dong Yongming Zhang Bruce E. Rittmann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2017,11(6):14
It is common that 2,4,6-trichlorophenol (TCP) coexists with nitrate or nitrite in industrial wastewaters. In this work, simultaneous reductive dechlorination of TCP and denitrification of nitrate or nitrite competed for electron donor, which led to their mutual inhibition. All inhibitions could be relieved to a certain degree by augmenting an organic electron donor, but the impact of the added electron donor was strongest for TCP. For simultaneous reduction of TCP together with nitrate, TCP’s removal rate value increased 75% and 150%, respectively, when added glucose was increased from 0.4 mmol?L–1 to 0.5 mmol?L–1 and to 0.76 mmol?L–1. For comparison, the removal rate for nitrate increased by only 25% and 114% for the same added gluco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initial biodegradation rates versus their initial concentrations could be represented well with the Monod model, which quantified their half-maximum-rate concentration (K S value), and K S values for TCP, nitrate, and nitrite were larger with simultaneous reduction than independent reduction. The increases in K S are further evidence that competition for the electron donor led to mutual inhibition. For bioremediation of wastewater containing TCP and oxidized nitrogen, both reduction reactions should proceed more rapidly if the oxidized nitrogen is nitrite instead of nitrate and if readily biodegradable electron acceptor is augmented. 相似文献
144.
全球变暖下土壤有机碳储存的变化是土壤与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选择了3种太湖地区代表性水稻土的表层土壤,分别进行20℃和25℃的室内恒温培养,监测培养过程中总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变化动态,试图了解这些土壤的有机碳分解过程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特点.结果表明,这些土壤培养中总有机碳变化可以用一级衰变动力学方程或对数衰减方程描述,但动力学特征依培养温度的不同而异.升温大大促进了铁渗水耕人为土和潜育水耕人为土中有机碳的分解与呼吸损失,而铁聚水耕人为土没有显著变化.供试土壤总有机碳损失的Q10系数分别为:潜育水耕人为土(11.1~14.1)>铁渗水耕人为土(4.4~6.4)>铁聚水耕人为土(0.63~0.73).这一方面说明温度敏感性在同一地带的不同土壤间的差异超过文献上报道的不同气候带的差异,但另一方面揭示了水稻土可能是一类对全球升温敏感响应的人为土.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的碳的变化还提示不同温度培养下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结构可能改变,因而影响到土壤有机碳库的生物有效性在温度条件下的变化.可以认为,土壤升温下有机碳的变化不但与土壤有机碳的性质有关,而且与土壤性质控制下的生物条件的改变有关.故土壤升温下有机碳的损失不仅仅是温度对分解过程的反应速度的影响.当然,对于不同土壤间的这种差异还需从有机碳-土壤环境-土壤生物的相互关系上做进一步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5.
146.
由德国实验室的安全设施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对实验室的安全问题相当重视,实验室内安全设施齐全,气罐使用管理严格,工作人员安全意识高,废弃物处置规范。与之相比,江苏省监测系统的实验室在安全重视程度上还存在差距,在安全设施的配备、管理及宣传等方面均有待改进。建议加强实验室安全设施建设,以德国先进经验为抓手,重点从提高安全意识、改造通风系统、规范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处置等方面着手,切实改进实验室的安全问题,为建设现代化的实验室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7.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再分析客观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回波产品资料,对2007年7月13日发生在江汉平原中北部的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高空低槽东移是影响此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大尺度环流背景;(2)低层低涡暖切变和低空急流是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3)有利的热力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是强降水产生和维持的机制;(4)卫星云图上“人”字型、“V”字型云系和多普勒速度资料上的“逆风区”、风切变可作为判断强降水落区落点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8.
文章以闲置12个月的厌氧氨氧化生物膜填料重新启动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并对反应器的活性恢复情况、脱氮效果和微生物菌群结构开展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启动的200 d逐渐将进水氨氮、亚硝态氮浓度从50 mg/L提高到70 mg/L,水力停留时间从12 h缩短到4 h,后期氨氮去除率达80%以上,亚硝酸盐去除率达95%。170~200 d的稳定期中,平均去除负荷0.71±0.15 kg/(m~3·d)。另外,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反应器中微生物群落变化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启动过程中填料中污泥微生物浮霉菌门Planctomyctes的相对丰度从13.7%增长到了36.0%,成为优势菌群。 相似文献
149.
水位波动可有效调节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干湿交替过程引起的沉积物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途径的改变是其重要机制之一。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干湿交替将加速沉积物有机碳的分解,强化沉积物硝化与硝化作用的偶联,促进沉积物磷的酶促水解和厌氧解离,从而增加再度淹没之后水中溶解有机碳和生物可利用性磷的浓度,并减少溶解无机态氮的浓度。有机质的分解是上述过程的关键步骤。因此,必须系统描述湖泊水陆界面土壤和沉积物基本理化性状与水生生物特征,分析干旱过程中沉积物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途径的变化,了解淹没过程中水柱营养状态与浮游生物群落对沉积物营养释放的响应,从而揭示水位波动调控富营养化过程的机制,即诱发营养脉冲或维系其持续补给,改变营养阈值,进而导致稳态转换。 相似文献
150.
活性污泥中PFU原生动物群落的作用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生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食物链中重要环节,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生态功能作用.在水环境质量变化评价与发展趋势预测中,在水质监测应用方面,PFU原生动物群落显示了其它较高等生物类群无法比拟的很多优点.文章阐述了活性污泥中PFU原生动物群落的特征,重点介绍了活性污泥中PFU原生动物的应用,同时指出了应用中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