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91篇 |
免费 | 1352篇 |
国内免费 | 36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21篇 |
废物处理 | 243篇 |
环保管理 | 340篇 |
综合类 | 2736篇 |
基础理论 | 864篇 |
污染及防治 | 1451篇 |
评价与监测 | 203篇 |
社会与环境 | 249篇 |
灾害及防治 | 19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8篇 |
2024年 | 72篇 |
2023年 | 150篇 |
2022年 | 269篇 |
2021年 | 232篇 |
2020年 | 247篇 |
2019年 | 185篇 |
2018年 | 191篇 |
2017年 | 265篇 |
2016年 | 269篇 |
2015年 | 327篇 |
2014年 | 333篇 |
2013年 | 416篇 |
2012年 | 377篇 |
2011年 | 383篇 |
2010年 | 301篇 |
2009年 | 300篇 |
2008年 | 282篇 |
2007年 | 263篇 |
2006年 | 204篇 |
2005年 | 160篇 |
2004年 | 137篇 |
2003年 | 146篇 |
2002年 | 122篇 |
2001年 | 118篇 |
2000年 | 123篇 |
1999年 | 113篇 |
1998年 | 119篇 |
1997年 | 110篇 |
1996年 | 115篇 |
1995年 | 76篇 |
1994年 | 65篇 |
1993年 | 57篇 |
1992年 | 45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6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65年 | 3篇 |
1964年 | 2篇 |
1963年 | 3篇 |
1961年 | 3篇 |
1960年 | 4篇 |
1959年 | 2篇 |
1957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41.
朱源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1-3,7
自由贸易协定中纳入环境保护规定是提高自由贸易中的正环境效应,同时避免或减轻负面环境影响的保障,已经逐渐成为新型国际自由贸易谈判中的重要内容。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为代表的新型自由贸易谈判,试图在协定中丰富环境条款,例如环保原则、国际环境公约、环境标准、争端解决机制、环境产业和服务、环境合作和能力建设等。我国也开始在自贸谈判中纳入环保要求,基于最新的政策要求,我国应积极赶上国际自由贸易谈判中环境保护的新要求,推动贸易与环保政策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342.
343.
自行设计加工了微波热重实验装置,研究了在微波辐射下菜籽粕热解过程特征及其产物产出规律。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菜籽粕微波热解与电热热解产物产出率之间的差异。结果发现,在菜籽粕微波热解过程中,半纤维素的反应区间为180~370℃,其转化率可以达到87.0%;纤维素的热解反应区间为370~550℃,其热解转化率32.8%。表明在微波作用下,纤维素的热稳定性远高于半纤维素。在菜籽粕的微波热解过程中,冷凝液的产生主要集中在100~400℃的温度范围内,热解得到的生物质油类主要是菜籽粕的半纤维素热解生成的。不凝气的产生主要集中在300~600℃的温度范围内,并且主要为纤维素与木质素的热解反应产生的。与电热方式相比,菜籽粕的微波热解升温速率较快,菜籽粕微波热解生物质炭的产出率较高,冷凝液产出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344.
采用机械生物处理工艺研究了淋洗水解、脱水与好氧生物干燥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淋洗水解及压榨脱水机械生物处理阶段,控制淋洗液与生活垃圾重量比2:1,停留时间1.2~1.4 d条件下,生活垃圾可以减量49.7%。而过程中产生的淋滤液COD为 32 939 mg/L、pH为5.1、COD:N:P=261:5:3.6,可以进行厌氧消化处理或作为碳源进行资源化利用。在好氧生物干燥阶段,通风量采用0.08 m3/min,2~3 d堆体温度可升至73℃,7 d左右即可产出LCV高达15 000 kJ/kg左右的高品位垃圾衍生燃料(RDF),其产率为38.2%,氯元素含量低于0.5%,重金属含量较低,满足燃料要求。 相似文献
345.
以制药工业综合废水处理为例对其采用的两级水解酸化复合好氧工艺的处理效果进行评估。按常规指标进行评估,该工艺对于制药综合废水的处理效果达到了设计目的,COD去除率可达到78.2%以上,NH4+-N的去除率达到99.3%,出水质量基本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标准和\"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21.1627-2008)\";急性毒性的检测表明,经过该工艺处理后出水为低毒性;三维荧光谱分析(EEM)表明,制药综合废水经生物处理后的可溶性有机物中仍然存在难降解物质,建议增加物化处理以提高处理效果;并且制药废水经处理后的出水中的盐度对排入的生态系统存在风险,建议纳入排放标准以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346.
絮凝剂(FeCl3)治理阳宗海砷污染的过程中,水体中的磷被大量沉积进入底泥,弄清其是否会在环境条件变化后发生反溶形成二次污染对湖泊富营养化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模拟实验模拟泥-水界面pH变化、物理扰动和微生物活动的变化,旨在分析这些环境因子变化对沉积物中磷溶出的影响。结果表明,阳宗海水体在目前这种磷浓度下,底泥的磷会随时间的增加而溶出再次造成水体磷污染,当暴露在清洁水条件下时磷的释放率会增加;这种由于絮凝剂吸附沉淀到湖底的磷,在上覆水pH增加0.5时底泥磷解吸附释放速率增加;每年秋季湖泊上下层水的交换活动会造成水体磷浓度的季节性升高,形成不可忽视的磷内源。而夏季水温分层导致湖泊底部厌氧,使厌氧微生物活性增强,这将进一步促进底泥中磷的释放。 相似文献
347.
采用玉米芯为碳源,聚乙烯醇(PVA)为包埋载体,饱和硼酸(H3BO3)为交联剂,研究了硫酸盐还原菌污泥(SRBS)、铁屑、麦饭石共固处理合成煤矿酸性废水的最优配比与机理,并分析了固定化过程中小球稳定性及活性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SRBS投加量是影响处理效果的最显著因子,当投加30%SRBS、2%铁屑、3%麦饭石时SO42-、Mn2+去除率分别为94.13%和84.39%,溶液pH为7.03,未检测出Fe2+;随着交联时间的延长,小球膨胀率及SO42-还原率分别呈线性与指数下降,从保持小球稳定性与活性角度考虑,可将交联时间设定为4~8 h;该法可为市政污泥的处置以及生物法处理煤矿酸性废水的工程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48.
全氟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PFCs)近年来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针对工业源排放区域的环境暴露、来源解析以及动物层面的生态效应有较多研究,但对于普遍存在于非工业源(生活源)的城市河道PFCs暴露及水生植物富集等研究较为缺乏。本研究选择位于北京北部东西贯通的城市河道——清河水体为对象,分析结果表明,清河水体中12种目标PFCs均有检出(总量最高为65.45 ng·L-1),并以全氟丁烷磺酸盐(perfluorobutane sulfonate,PFBS)为主(最高达45.63 ng·L-1);6种水生植物(篦齿眼子菜、黑藻、金鱼藻、芦苇、菖蒲及水葱)的富集物质均以全氟辛烷磺酸盐(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和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为主,沉水植物中金鱼藻对于PFOS的蓄积效果优于黑藻及篦齿眼子菜,挺水植物中根部PFCs含量高于茎叶,根部PFOA及PFOS含量高于茎叶,但全氟丁酸(perfluorobutanoic acid,PFBA)含量茎叶则高于根部。整体来看,尽管芦苇、菖蒲和水葱3种挺水植物尚不能作为PFCs的超富集植物,但其根部对PFCs均有显著的吸收效果,具有一定的生态修复潜质;沉水植物中金鱼藻是北方自然河道的优势物种,且对PFOS具有显著的富集效应,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其PFCs生物指示和生态修复功能。 相似文献
349.
350.
本文采用多孔曝气管的曝气方式,以蠕动泵为藻液循环的动力,研究了气体流量、光照强度、光照周期等因素对跑道池光生物反应器内蛋白核小球藻生长与代谢特性的影响,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半定量法对不同光照条件下藻细胞内蛋白质、油脂以及多糖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适当的气体流量、光照强度和光照周期有利于跑道池内蛋白核小球藻细胞的生长和代谢。在本实验条件下,在最佳气体流量2 000 mL/min条件下,光照强度为3 500 μW/cm2,光照周期为16:8时最有利于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光照强度为2 000 μW/cm2和光照周期为16:8的条件均有利于藻细胞内油脂的积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