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28篇 |
免费 | 474篇 |
国内免费 | 154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13篇 |
废物处理 | 281篇 |
环保管理 | 347篇 |
综合类 | 2458篇 |
基础理论 | 908篇 |
污染及防治 | 1718篇 |
评价与监测 | 163篇 |
社会与环境 | 152篇 |
灾害及防治 | 2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1篇 |
2023年 | 121篇 |
2022年 | 273篇 |
2021年 | 190篇 |
2020年 | 142篇 |
2019年 | 156篇 |
2018年 | 152篇 |
2017年 | 236篇 |
2016年 | 299篇 |
2015年 | 302篇 |
2014年 | 318篇 |
2013年 | 478篇 |
2012年 | 358篇 |
2011年 | 433篇 |
2010年 | 275篇 |
2009年 | 267篇 |
2008年 | 346篇 |
2007年 | 270篇 |
2006年 | 256篇 |
2005年 | 165篇 |
2004年 | 122篇 |
2003年 | 169篇 |
2002年 | 133篇 |
2001年 | 103篇 |
2000年 | 128篇 |
1999年 | 112篇 |
1998年 | 102篇 |
1997年 | 114篇 |
1996年 | 82篇 |
1995年 | 86篇 |
1994年 | 61篇 |
1993年 | 61篇 |
1992年 | 56篇 |
1991年 | 45篇 |
1990年 | 30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5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81.
为了处理制药企业废水中吲哚类有机污染物,采用好氧MBBR(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工艺对含吲哚废水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考察HRT、曝气量、吲哚冲击负荷等工艺条件对吲哚、COD和NH_4~+-N等去除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好氧MBBR反应器的最佳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HRT在6~18 h变化时,MBBR工艺对吲哚去除率在8 h以上时达到100%,COD去除率在8 h达到89.65%,而NH_4~+-N去除率在12 h达到最高。在曝气量为0.1~0.12 m L/min时,MBBR工艺对COD和NH_4~+-N去除率分别为88.88%~92.95%和65%~66.83%。进水吲哚浓度25~65 mg/L变化时,好氧MBBR对吲哚去除率保持在100%,而对COD和NH_4~+-N去除率也保持在80%和40%以上,表明好氧MBBR工艺在处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682.
针对现阶段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浸没燃烧技术的处理方法,设计制作了1台浸没燃烧装置,并开展了高浓度有机废水浸没燃烧实验研究,探究了过量空气系数、二次风量、燃烧温度等参数对燃烧尾气中CO、NOx排放的影响,以及浸没深度、燃烧温度对高浓度有机废水COD去除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对高浓度有机废水中的有机物去除效果明显,温度在900℃以上,浸没深度达到20 cm时,COD去除率可达90%以上。该方法可作为废水处理设备,与生物法等处理技术联用,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83.
针对新建铁路专用线沿线的环境特征,提出了铁路专用线声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内容和方法。在目前缺乏新建铁路噪声预测模式的情况下,提出了应对铁路边界噪声、不同距离处的铁路噪声、敏感点噪声、鸣笛噪声进行预测,并以某铁路专用线声环境影响评价为例,对上述四种噪声进行了预测,通过预测得到铁路两侧的声环境状况,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铁路噪声的防治对策,以保证铁路专用线沿线声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684.
685.
富营养化水体内源磷释放和稳定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体富营养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环境问题,很多研究表明:水体沉积物中磷的释放是引起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因此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水体沉积物中磷形态,磷释放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pH、温度、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和扰动等环境因子对沉积物中磷的释放均有影响,但其影响程度不同。国外关于水体沉积物中磷的控制技术的研究比较多,其中包括供氧技术、原位控制技术和覆盖技术等,还有近几年发现的水生植物控制技术,但国内对沉积物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还停留在实验探索阶段,应用的很少。 相似文献
686.
687.
688.
基于2009年-2015年重庆市突发环境事件统计数据,研究了重庆市近7年突发环境事件的动态变化趋势、空间分布格局及污染影响特征,讨论了引发突发环境事件内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重庆市7年内共发生突发环境事件134起,且呈波动下降趋势,春季和夏季为交通事故和自然灾害高发期;突发环境事件空间上主要集中在主城九区及相邻的区县,渝西、渝东南及渝东北各区县发生次数较少.道路交通事故、设备故障和操作不当是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主要因素,主要发生形式为泄漏.污染类型主要为水污染和水气复合污染,污染物出现频率大小为:油类>酸碱类>液氨>苯及其化合物>减水剂>其他各种污染物. 相似文献
689.
690.
赵子维 《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7(3):106-107,102
本文试从英语阅读的心理与习惯,对阅读中所遇到的新、生词汇的处理及阅读方法与技巧几个方面来论述,加强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