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8篇
  免费   124篇
  国内免费   341篇
安全科学   291篇
废物处理   41篇
环保管理   126篇
综合类   1144篇
基础理论   195篇
污染及防治   145篇
评价与监测   85篇
社会与环境   43篇
灾害及防治   43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57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为探讨表面活性剂强化植物修复(SEPR)技术对土壤中芘的强化去除机制,选用延安市常见的紫花苜蓿为材料,以Tween 80为表面活性剂代表,通过室内栽培试验,系统分析研究SEPR技术对土壤中芘的强化去除效果和强化去除途径。结果表明:1)紫花苜蓿在一定芘初始质量比的土壤中能够正常生长,对污染土壤有一定的治理作用,而表面活性剂Tween 80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2)表面活性剂Tween 80能够提高土壤中芘的去除率,其强化去除率为8.96%~14.02%;3)SEPR技术能够减少植物体内芘的富集量,对植物具有减毒效应;4)表面活性剂Tween 80可通过增强土壤中不同去除要素的去除效果以达到对芘的强化去除,其中最为明显为植物-微生物交互作用,且在中等污染程度去除效果最好。因此,SEPR技术对土壤中芘的强化去除可行、安全。  相似文献   
52.
国内车辆可靠性强化试验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辆可靠性强化试验属于可靠性强化试验的一个应用分支.首先论述了车辆可靠性强化试验技术的理论基础;然后介绍了车辆试验场及试验道路的研究现状,综述了确定强化系数的各种方法.最后,指出车辆强化试验技术的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3.
GIS支持下水质模型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理信息系统是集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为一体的高新技术,目前,GIS技术已广泛用于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灾害评估,区域流域环境规划等众多领域,。已成为国内外环境管理的有效决策支持工具。本文介绍了GIS技术在金华江流域水污染控制决策方面的应用,其中重点介绍了在GIS支持下,金华江流域水污染决策模型的建立,程序设计和实现。  相似文献   
54.
对长江入海口北支沿海滩涂养殖区底泥重金属污染的总体水平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滩涂养殖区底泥重金属含量满足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要求,污染程度属于安全Ⅰ级水平,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属轻微级别,6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Cd﹥Hg﹥Cu﹥Cr﹥Pb﹥As,2005年~2011年,底泥重金属污染程度均处于安全的Ⅰ级水平。  相似文献   
55.
生物法净化处理低浓度挥发性有机及恶臭气体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结合课题组研究工作,概要介绍生物法废气净化技术的基础菌种及应用条件、菌种库与菌种批量生产线、初步工业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56.
为了解稻田土壤微生物对锑(Sb)和砷(As)污染的长期适应机制,本文以贵州省独山半坡锑矿和某锑矿冶炼厂周边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布点和室内分析的方法,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稻田垂直剖面土壤细菌16S rRNA V3~V4可变区进行测序,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的α多样性、物种丰度差异和组成情况,探讨了不同形态Sb和As在tc1(水耕熟化层)、tc2(渗育层)、tc3(犁底层)和tc4(水耕淀积层)的地球化学行为及其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Sb和As的来源不同,Sb主要来源于大气沉降和人工投放,As则来源于成土母岩.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为各土层的主要优势菌门,具体表现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tc1和tc2的优势菌门,绿弯菌门(Chloroflexi)是tc3和tc4的优势菌门.土壤剖面各土层多样性指数均在tc1达到最大值,在tc3达到最小值且差异不显著.相对重要性分析表明,总As、As(V)、TS和Fe(II)为影响多样性指数的主要因子.LEfSe分析表明,各土层差异指示种在不同分类水平上各不相同且tc1的数量高于tc2、tc3和tc4.如在门水平,tc1的差异指示种为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tc3为热袍菌门(Thermotogae),tc4为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在纲水平,tc1为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tc2为β-变形菌纲(β-proteobacteria),tc3为热袍菌纲(Thermotogae),tc4为硝化螺旋菌纲(Nitrospirae).RDA分析和相对重要性分析表明,总As、As(III)、Sb(V)、总Sb和pH等对细菌门分类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共生网络分析进一步表明,Sb(III)和As(V)虽然对群落结构影响相对较小,但与特征性微生物却存在显著相关性,如Sb(III)与Defluviicoccus属显著相关,而As(V)对β-变形菌纲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57.
采用0.01mol·L-1CaCl2、0.002mol·L-1Ca(NO3)2和纯水(UPW)3种常用提取剂对我国南方两种典型农田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提取试验.同时,应用土壤重金属固液分配多表面模型来预测提取液中重金属含量,结合道南膜技术(DMT)测定Ca(NO3)2提取液中自由态金属离子浓度,并与ECOSAT模型计算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提取剂中Ca2+浓度增加能显著提高土壤重金属溶出率,而提取液pH、溶解态有机碳(DOC)浓度却随溶液Ca2+浓度增加而降低.多表面模型(Multi-Surface Model)对大部分提取液金属浓度有较好的预测效果,部分土样提取液Cu、Pb、Zn浓度的预测效果较差.DMT测定的Ca(NO3)2提取液自由态重金属浓度与模型计算值较为一致,能够较准确地测定土壤溶液自由态重金属离子浓度.  相似文献   
58.
本文按照《规范》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模拟类比的说明,结合对输电线路下方形成的工频电磁场和无线电干扰值的理论计算,通过分析影响线路下方工频电磁场、无线电干扰强度及空间分布的因素,总结出几点关于类比线路选取方面的经验,为今后电磁环评中模拟类比线路的选择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9.
水稻不同生育期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胞外酶对施氮的响应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与稻田土壤碳氮循环(矿化、转化等)密切相关的酶活性可以反映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过程.为明确水稻不同生育期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胞外酶对施氮的响应,采用根际袋法区分水稻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利用96微孔酶标板荧光分析法,测定其碳氮过程关键酶β-1,4-葡萄糖苷酶(BG)和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探讨根际效应、施氮和生育期对土壤酶活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结果表明,施氮使拔节期土壤BG酶活性相对于不施氮处理降低了7.4~13.5 nmol·(g·h)~(-1),而使成熟期BG酶活性增大了7.0~31.4 nmol·(g·h)~(-1),同时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BG酶活性也随水稻的生育期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使水稻成熟期非根际土壤NAG酶活性增加了1.1倍,根际土壤降低了0.3倍.施氮和生育期显著影响土壤BG酶活性,而水稻生育期、施氮和根际效应及其交互作用均对NAG酶活性有极显著影响.RDA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主要影响水稻根际土壤胞外酶活性;而非根际土壤中酶活性的变化主要受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铵态氮(NH_4~+-N)的影响.土壤酶活性与多种因素存在复杂关系,需要综合考虑植物生理特征、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特征,分析N添加对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0.
天然水中过氧化氢生成及其光化学反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综合近40年来国外对天然水(地表水、大气水滴及降水)中氧化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从天然水中过氧化氢的含量和分布,生成机理以及光化学反应三方面,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