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36篇 |
免费 | 79篇 |
国内免费 | 23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29篇 |
废物处理 | 32篇 |
环保管理 | 108篇 |
综合类 | 810篇 |
基础理论 | 143篇 |
污染及防治 | 111篇 |
评价与监测 | 46篇 |
社会与环境 | 31篇 |
灾害及防治 | 3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35篇 |
2022年 | 70篇 |
2021年 | 59篇 |
2020年 | 47篇 |
2019年 | 48篇 |
2018年 | 58篇 |
2017年 | 34篇 |
2016年 | 41篇 |
2015年 | 43篇 |
2014年 | 94篇 |
2013年 | 48篇 |
2012年 | 59篇 |
2011年 | 58篇 |
2010年 | 70篇 |
2009年 | 78篇 |
2008年 | 60篇 |
2007年 | 57篇 |
2006年 | 63篇 |
2005年 | 47篇 |
2004年 | 43篇 |
2003年 | 42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39篇 |
2000年 | 43篇 |
1999年 | 51篇 |
1998年 | 31篇 |
1997年 | 31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选取3种钝化材料(赤泥、硼泥、钙镁磷肥),通过盆栽试验,观测了在不同铜污染水平红壤上,3种钝化材料对小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L var Conmunis)吸收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铜污染红壤上,3种钝化材料降低土壤EDTA提取态铜含量的效果显著。其中,在高铜污染水平红壤上,施用高量赤泥、硼泥处理降低效果最为明显,较污染对照降低了41.48%、44.44%。在低铜污染水平红壤上,施用高量赤泥处理降低效果最为明显,较对照处理降低了35.83%。施用3种钝化材料均能促进小油菜生长,增加小油菜的生物量,降低小油菜对铜的吸收量。其中,低铜污染水平红壤上,施用高量赤泥、高量硼泥与硼泥-赤泥联合施用处理降低铜含量的效果最为明显,与污染对照相比,小油菜铜含量分别降低82.64%,72.71%,85.14%;在高铜污染水平红壤上,施用高量赤泥与硼泥、赤泥联合施用处理降低小油菜铜含量的效果最为明显,小油菜铜含量分别为36.37,36.32 mg.kg^-1。结果表明,用量为45 000 kg.hm^-2的赤泥是最佳的功能钝化材料。 相似文献
102.
103.
为有效降低灾后初期应急资源短缺情况下灾民生理和心理受到的伤害,提出等待效应和短缺效应衡量救援过程中的灾民心理痛苦效应,同时耦合时间和供需情况2个维度测度救援过程中的公平性指标,构建调度总时间最短、时间攀比最小和灾民心理痛苦效应最低的多目标应急资源调配模型,研究多灾点、多配送中心、多种类物资救援场景下的应急资源分配和路径... 相似文献
104.
沂蒙山区典型小流域降雨径流的磷素输出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以沂蒙山区孟良崮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测2010年自然降雨条件下流域出口污染物的流失状况,选取降雨量>2mm的10场降雨,分析降雨径流特征对磷素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次降雨径流中总磷(TP)、颗粒态全磷(PP)、水溶性全磷(DP)、水溶性无机磷(DIP)浓度变化与流量变化过程不一致,浓度峰值均出现于流量峰值之前,而磷素通量与流量变化过程较为一致,且两者呈较好的线性关系;次降雨径流TP、PP、DP、DIP的浓度最大值及平均浓度(EMCs)差异均较大,其主要受降雨量、最大雨强和平均雨强影响,与降雨历时无显著相关关系,而浓度最小值差异较小;TP以PP流失为主,DP以DIP流失为主,DIP/DP的动态变化与降雨历时、降雨量、最大雨强和平均雨强均无显著相关关系,而PP/TP的动态变化与最大雨强显著相关.DIP、DP、TP的输出受地表径流(DR)和基流(BF)的影响较大,DIP/DP的动态变化及DIP、DP、TP的EMCs与DR/TR(地表径流/总径流量)存在多项式关系,而PP/TP的动态变化和PP的EMCs受DR/TR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5.
韩国西海岸地区停车场径流携带沉积物的粒径分布及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沿海地区城市停车场内径流携带沉积物的粒径分布及污染特征,于2011年4—6月在韩国西海岸12个不同停车场采集了沉积物样品,分别分析了其粒径分布和各粒径中污染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采样点的废弃物形态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较大的植物茎叶、烟蒂及动物粪便等废弃物和含水率等方面.不同采样点的颗粒物粒径大小不同,其颗粒物的均一性也有所差异.总体来讲,106~500μm之间的颗粒物是径流携带沉积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平均质量分数占总体(<2360μm)颗粒物的59.9%.对不同粒径中污染物质的含量分析得出,颗粒物中污染物质的含量随粒径增大而减小.其中,<106μm的颗粒物中总氮、总磷、COD和挥发性物质的质量分别占各污染物总量的18.9%、17.8%、20.41%和18.9%,而该部分颗粒物本身的平均质量分数只有3.9%.可见<106μm的颗粒物处于高度污染状态.因此,在城市停车场面源污染管理中,应该对该部分高度污染的颗粒物给以足够的重视.对于不同污染特征的颗粒物应该采用不同的去除方法. 相似文献
106.
科学度量人居环境自然背景的适宜性,有助于合理引导人口分布与流动,促进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运用GIS技术,以250 m×250 m栅格为基本单元,选取气候、地形、水文、地被、自然灾害等因子,构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模型,定量测评安徽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程度,剖析各类型区的适宜性和限制性。研究表明:安徽省人居环境指数介于33.64~74.58之间,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总体较好,绝大部分地区适宜人类居住,适宜性在空间上大体呈现南高北低的态势,与现有人口分布格局相反。一般适宜区面积最广,占安徽省总面积的46.08%;比较适宜区次之,占31.29%;高度适宜区占22.54%;临界适宜区面积最小,仅占0.08%。安徽省近61.16%的人口分布在一般适宜区,高度适宜区与比较适宜区人口所占比例不足40%,临界适宜区人口极为稀少。地形起伏度和水文指数是造成全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分异的主要因子,测评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安徽省人居环境的自然本底。全省人口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较大,人口流动与集聚的适宜范围较广。
关键词: 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栅格;GIS;安徽省 相似文献
107.
因工伤亡事故统计,是企业及其上级主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和各级劳动保护监察部门对因工伤亡事故的调查、统计、分析、上报的过程,是供领导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衡量社会劳动保护状况的一个重要数据。近些年来,因工伤亡事故统计数字严重不实,对这项工作作用的正常发挥起到了不良影响。这远远没有引起某些有关领导、经济主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75号令颁发的《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有必要对近年来因工伤亡事故统计工作中出现的不实情况、弊病、原因进行剖析,并就其纠… 相似文献
108.
这一天啊这一天2002年6月22日一个令人撕心裂肺的日子便成了你们的忌日大江南北白山黑水多少人为你们哭泣 相似文献
109.
110.
云南省是一个人口众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边疆、民族、山区省份,其工业发展严重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要使云南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缩小同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坚持走工业化的道路是必然选择。分析了目前云南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做出判断,并针对今后云南省工业化的路径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