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8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165篇
安全科学   49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51篇
综合类   450篇
基础理论   86篇
污染及防治   53篇
评价与监测   61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701.
水质监测采样的关键是保证样品具有代表性和完整性,是保证监测结果具有准确性、精密性和可比性的前提条件.本文就采样过程中存在的影响数据因素、措施及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02.
型煤工程治理兰州市区大气污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703.
通过分析兰州市及其所处甘肃省中部地区近年来气候变化与儿科发病的对应关系,确定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对儿科疾病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儿科发病的气象预报方程,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气象保障。  相似文献   
704.
针对目前土壤监测分析方法、质控要求不统一的现状,从空白试验、标准曲线、精密度、准确度等方面,分析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统一的土壤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和评估技术体系的建议,从而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分析活动的全要素溯源传递、全过程质量控制及技术评估,保障土壤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比性,与新的管理要求相匹配。  相似文献   
705.
为了解模拟氮沉降和降雨变化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影响,本试验设计主区为自然降雨(CK)、增雨30%(W)和减雨30%(R)3个水分处理,副区为0(N0),30(N30),50(N50)和100(N100) kg/(hm2·a)4个氮素处理共12个处理.研究表明:在相同的水分处理中随着氮浓度的不断增高,表层土壤中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W-N30处理下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高于其他处理(P<0.05),类群数随着氮浓度升高呈下降趋势,减雨与过量施氮对表层土壤中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具有抑制作用.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在土层中具有明显的表聚特性.另外,冗余分析(RDA)表明,研究区内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与常见类群受环境因子影响较显著,土壤pH值、温度、含水量、有机质和植物全C、全N、C/N对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影响均较大,但短期内对类群数的影响不显著.当短花针茅荒漠草原面临全球变化时,随着氮沉降量逐渐增加,表层土壤中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先逐渐增加,当达到不同水分条件下氮浓度阈值时,则对表层土壤中中小型土壤动物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06.
斜坡单元的划分方法会影响大比例尺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的效果,目前斜坡单元划分方法尚不统一且用于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的使用效果不明确。从斜坡单元形态、面积大小、数量以及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精度方面,对比分析了水文分析法和曲率分水岭法用于1:10 000尺度区域斜坡单元提取和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的效果,并以湖北省咸丰县高乐山镇为研究区,研究发现曲率分水岭法能划分出形状分布更均匀、更接近历史滑坡面积大小的单元,且能得到评价精度更高的滑坡灾害易发性分区结果。  相似文献   
707.
电偶腐蚀研究方法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研究方法角度综述了电偶腐蚀的研究进展,包括失重法、形貌观察法、传统电化学测量技术等常见的电偶腐蚀研究方法。另外,着重介绍了丝束电极、扫描开尔文电极、扫描振动电极、微区电化学阻抗等微区电化学测试技术和有限元多物理场数值模拟仿真技术等新技术在电偶腐蚀研究中的应用,并对以上方法在电偶腐蚀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和局限性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总结。最后针对复杂电偶腐蚀体系研究方法与思路,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708.
为探寻反硝化与萘代谢过程的偶联机制,从潜在PAHs(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污染的土壤中富集获取了萘的反硝化降解菌群.通过Illumina Mi Seq测序对其细菌群落结构进行了解析,并研究其萘代谢过程中反硝化电子受体[硝酸根(NO_3~-)、亚硝酸根(NO_2~-)]浓度、气态还原产物[氧化亚氮(N_2O)、氮气(N_2)]产生速率及反硝化微生物相关的nar G(periplasmic nitrate reductase gene)和nir S(cd1-nitrite reductase gene)基因丰度的动态变化.Illumina Mi Seq测序结果表明,变形菌门中的Pseudomonas是该富集菌群中丰度最高的菌属.富集获取的萘反硝化降解菌群9 d内对萘的降解率为49.11%,培养初期(1~3 d)及末期(7~9 d)萘的降解速率无差异,但它们均显著高于培养中期(3~7 d)的降解速率(P0.05).培养期间,培养液中NO_3~-浓度呈逐渐下降趋势,而NO_2~-积累出现在第1~3 d.培养的3~9 d,NO_2~-浓度迅速下降,但在培养中期(3~7 d)未检测到气体产生,只在培养末期(7~9 d)检测到明显的N2O[3.39μg·(L·h)-1]和N2[8.97μg·(L·h)-1]的产生.在培养期间nar G及nir S基因的丰度均随培养时间而上升,表明该富集菌群中反硝化微生物丰度的逐渐增加.综上,NO_3~-还原过程及随后的NO_2~-还原过程等产气过程均可能与萘的厌氧降解过程相偶联,该结果可为进一步深入探讨萘的反硝化代谢机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09.
采用中试ASBR (530 L),接种氧化沟工艺的兼氧段污泥,考察了厌氧氨氧化(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ANAMMOX)的启动及其与反硝化耦合处理实际火电厂脱硫脱硝尾液的抑制和恢复特性.结果表明,温度35℃±1℃、反应时间为20 h,可180 d实现ANAMMOX的成功启动;活性稳定阶段,总氮(TN)去除率和去除负荷分别达91. 1%和0. 3kg·(m~3·d)~(-1).处理脱硫脱硝尾液的中试ANAMMOX-ASBR在活性抑制阶段,可采用去除抑制因素并降低进水基质浓度方式,实现其活性的恢复(93 d).此外,采用逐步增加脱硫脱硝尾液投加比例(30%、70%、100%)的方式,可实现中试ASBR内ANAMMOX与反硝化耦合,使得系统出水TN去除率和COD浓度分别稳定在约92%和88. 5 mg·L~(-1).修正的Logistic模型更加适合描述ANAMMOX受脱硫脱硝尾液冲击后的NRR恢复过程,得到的NRR恢复延迟时间λ为17. 777个周期,R~2为0. 929 48.  相似文献   
710.
为研究不同水文期河水与河岸带地下水的水量补给关系,以及河水中的氮污染物对河岸带近岸地下水水质的影响,选取了安徽省宿州市杨庄乡的奎河断面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氢氧同位素示踪技术、末端元混合模型、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河水、上游潜水等补给源对近岸含水层的ρ(NH4+-N)和ρ(NO3--N)的影响,并构建河岸带地下水氮浓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①平水期至丰水期期间河水与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河水始终补给河岸带地下水,其中,河水对潜水层及弱承压层的补给率分别为10.87%~49.74%和0~19.78%.②空间分布上,ρ(NH4+-N)和ρ(NO3--N)均表现为河水>近岸潜水>近岸弱承压水,且在地下水中均呈现由河流向两岸递减的关系.③近岸潜水层与弱承压层的ρ(NH4+-N)均随着河水和上游潜水ρ(NH4+-N)贡献量的增加而升高,近岸潜水层的ρ(NO3--N)随着河水和上游潜水ρ(NH4+-N)贡献量的增加而升高.④相比于ρ(NO3--N),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更能准确地预测近岸潜水层与弱承压层ρ(NH4+-N)在ORP、ρ(DO)、河水ρ(NH4+-N)贡献量,以及上游潜水ρ(NH4+-N)和ρ(NO3--N)贡献量综合影响下的变化趋势.研究显示,河水与上游潜水的线性混合是造成河岸带地下水氮污染的重要途径,河流氮污染防治措施将为河岸带地下水水质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