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20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鱼贝植物组合对上海白莲泾生态修复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鱼、贝、植物组合成3种浮岛生态系统,对上海市黄浦江支流白莲泾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效果明显。结果表明:银纹金线蒲+鲢鳙鱼+三角帆蚌组合对总氮去除率60.7%,总磷去除率43.7%,高锰酸盐去除率35.0%,叶绿素-a降低38.2%;血草+鲢鳙鱼+三角帆蚌组合对总氮去除率55.2%,总磷去除率37.2%,高锰酸盐指数去除率42.5%,叶绿素-a降低44.3%;菖蒲+鲢鳙鱼+三角帆蚌组合对总氮去除率55.1%,总磷去除率29.7%,高锰酸盐指数去除率28.3%,叶绿素-a降低26.0%。总体上,3种浮岛生态系统能将水体总磷从Ⅲ类达到至Ⅱ类;总氮从劣Ⅴ类达到至Ⅳ类;高锰酸盐指数从Ⅳ类达到至Ⅲ类。鱼、贝、植物组合的浮岛生态系统生态效应优于单一生物因子的生态效应,该系统内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生长良好,生态景观性明显。  相似文献   
22.
黄海海域浒苔属(Enteromorpha)生态特征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2008年6月在黄海爆发的大型绿藻(浒苔属)进行实验室培养试验,对其生态特征有了初步了解.结果表明,该藻属广温、广盐性的海洋绿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较强.在培养温度范围15~32℃.盐度范嗣5~29之间都能存活,其中水温为23℃,盐度为25和29时,其生长较好.在富营养水体环境中,其生长需要的消耗水中大量的N、P营养盐,并且在当N:P为10:1时生长率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23.
pH对污水污泥中污染物浸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pH对污泥中污染物浸出的影响可以为投海过程中海洋水体酸碱性变化对污泥中污染物浸出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提供理论依据。为了得出不同pH值对污泥中污染物浸出的影响,采用CEN/TS 14429:2005浸出实验对上海5个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中重金属、溶解性有机碳、溶解性硫化物和主要离子的浸出情况进行了研究,同时分别以超纯水和海水为浸提剂研究在相应pH范围内盐度对上述指标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Zn、Cd、Pb和As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浸出量较高,在中性或接近中性条件下浸出量则最低,且海水中Zn和Cd的浸出量比超纯水中高;Cu在碱性条件下的浸出量明显比酸性条件高;在所研究的pH范围内,5个污泥样品中溶解性有机碳的浸出量均随pH的升高而增高;仅酸挥发性硫含量最高的S5在海水中有较明显的溶解性硫化物浸出;部分污泥样品中的氮在酸性纯水中有较高的浸出量,海水中浸出量较少;而无论海水或纯水中,磷在强酸和强碱条件下均有明显浸出。  相似文献   
24.
为阐明不同水生植物配置对污水厂尾水净化效果的影响,选取常用于生态修复中的3种挺水植物——西伯利亚鸢尾(Iris sibirica)、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和再力花(Thalia dealbata),并将这3种挺水植物分别与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进行配置,比较3种不同植物配置系统对污水厂尾水营养物的去除效果.结果显示,经过40 d的试验,狐尾藻+西伯利亚鸢尾组合对尾水中总氮、总磷和硝态氮的去除效果最佳,最高去除率分别达94.7%、96.2%和98.9%;狐尾藻+西伯利亚鸢尾组合的生物量增长率也是3个试验组当中最高的,达66.4%.高通量测序表明,3种植物组合根系微生物表现出了明显群落差异;其中,狐尾藻+西伯利亚鸢尾组合在根系微生物方面拥有最高的ACE丰富度指数;反硝化菌属和脱磷菌属相对丰度最高的植物组合是狐尾藻+石菖蒲组合,分别达到了14.19%和9.67%.上述结果表明植物的生长状况和根系脱氮除磷相关菌属的相对丰度均会对系统的净化能力产生影响,但植物的生长吸收是污水中营养盐得以去除的主要途径.(图4表5参38)  相似文献   
25.
用食藻虫引导沉水植物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对上海市临港新城果园镇里塘河道富营养化水体进行了工程治理和生态修复,辅以种植沉水植物,采取开放式生态修复和治理。每月水质跟踪检测结果表明:该工程治理方法具有显著生态修复效果,水质得到明显改善;CODMn、TN、TP在最低平均值时分别比生态修复前下降了60.67%、85.36%、88.74%;氨氮、亚硝态氮和叶绿素a在生态修复中的最低平均值分别为0.088 mg/L、0.024 mg/L和5.31 mg/m3;试验期间,修复区水体TN、TP、NO2-N、NH4-N和CODMn显著低于对照区,水体透明度(SD)平均为150~180 cm,水质达到国家Ⅱ~Ⅲ类地表水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26.
基于2014年10至12月对黄海西部海域水体与沉积物样品采集及实验室萌发培养实验,探究了绿潮暴发后该海域绿藻显微繁殖体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海域绿藻显微繁殖体呈现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总体上,高值区集中在如东及大丰海域,并向北逐渐降低。2014年10月~11月调查海域绿藻显微繁殖体数量变化不明显,然而,12月份,其数量显著增加,尤其在如东及大丰海域。2014年11月如东和大丰海域水样中绿藻显微繁殖体丰度分别为16 ind/L和34 ind/L,12月绿藻显微繁殖体丰度上升至62 ind/L和72 ind/L。2014年11月如东和大丰海域泥样中绿藻显微繁殖体丰度分别为7 ind/L和10 ind/20g,12月绿藻显微繁殖体丰度上升至18 ind/L和28 ind/20g。并且靠近紫菜养殖海域的R1、R2、D2和D3站位绿藻显微繁殖体数量显著升高,12月份,紫菜养殖筏架上已经出现附生绿藻。因此,我们推断紫菜养殖筏架上的附生绿藻释放生殖细胞,可以使该海域绿藻显微繁殖体能以更多的机会度过冬季恶劣的环境,为下年的绿潮暴发提供了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27.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绿潮灾害影响因素的权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2~2013年南黄海海域绿潮浒苔遥感监测分布面积数据及温度、天气状况、风向、风力、浪高5个影响绿潮浒苔扩散的气候因子,建立了相应的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通过模型中各影响因素权重的变化分析绿潮灾害的发展过程,并与传统的单因素分析法进行对比,支持向量机回归更能准确得出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及权重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权重变化规律的分析,给出在绿潮发生过程中漂浮、爆发和消亡阶段的划分依据.  相似文献   
28.
利用化学分析和发光细菌生物毒性联合检测方法评价了上海地区7处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分别用S1~S7表示)中主要污染物水平和毒性大小.结果表明,污水污泥样品S5和S7的重金属超过CJ/T 309-2009《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农用泥质》标准和全国平均水平,主要超标重金属为Cd、Hg和Cu;污水污泥中多氯联苯、有机氯农药和二(噁)英类含量与组成则处于安全水平;样点S1~S6的多环芳烃(PAHs)平均含量低于CJ/T 309-2009中A级标准与欧盟和美国关于污水污泥的土地倾倒标准,但样点S7的w(ΣPAHs)达到34.61 mg·kg-1,超过CJ/T 309-2009最高允许限值的6倍.污水污泥浸出液化学分析结果表明,PAHs和重金属含量低于GB 5085.3-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和欧盟EN 12457.2-2002 《废弃物表征浸出颗粒废弃物和污泥浸出一致性试验》标准,但所有样点的溶解性总有机碳均超过欧盟EN 12457.2-2002标准.发光细菌综合生物毒性结果表明:样点S3的综合毒性最高,S1、S6和S7次之,S2、S4和S5较低,以生活污水为主要来源的污水污泥的综合生物毒性较高.该结果可为污水污泥的后续处理和处置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9.
腹泻性贝毒素软海绵酸的昆明系小鼠生物学检测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完善腹泻性贝毒素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的小鼠生物学检测技术,以昆明系小鼠为实验材料,应用小鼠生物学检测法检测了OA的毒性.用不同浓度OA标准溶液通过腹腔注入19~21g昆明系小鼠体内,观察其中毒症状,确定1个鼠单位(MU)所代表的毒素剂量,并且建立剂量-死亡时间曲线.结果表明,昆明系小鼠经OA腹腔注射后中毒症状和死亡时间具有明显剂量效应关系,其剂量-死亡时间曲线方程为y=600.57x-2.257,其中y代表致死时间(h),x代表剂量(μg);将死亡时间t变为时间倒数1/t,对OA的毒性MU取对数(即logMU),得直线回归方程为y=0.5363x+0.1295,R2=0.9488,p<0.01,其中y代表OA毒素剂量单位的对数(1ogMU),x代表小鼠死亡时间倒数(1/t),R2为可决系数.通过该方程计算得出,1个鼠单位(MU)所对应的OA剂量值约为4.015μg,其95%置信限为3.826~4.204μ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