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6篇 |
免费 | 51篇 |
国内免费 | 17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15篇 |
废物处理 | 7篇 |
环保管理 | 55篇 |
综合类 | 401篇 |
基础理论 | 74篇 |
污染及防治 | 62篇 |
评价与监测 | 30篇 |
社会与环境 | 28篇 |
灾害及防治 | 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31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28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23篇 |
2014年 | 41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38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36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39篇 |
2005年 | 35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22篇 |
2001年 | 32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2.
13.
2010年4月~2011年4月,在九寨沟连续监测了总悬浮颗粒物(TSP)和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浓度.结果表明:旅游活动显著增加了空气中TSP、SO42-、Ca2+、K+、NH4+和NO3-的含量,而Na+、Mg2+和Cl-则主要来自自然源;旅游强度最高时期(6~10月),降水对空气的清洗作用最强,气溶胶污染程度为全年最低;旅游强度较低时期(1~3、4~5和11~12月),降水量较低且西北沙尘易在春季抵达九寨沟,所以气溶胶污染程度较高;区域燃煤可能是气溶胶[SO42-]:[NO3-]比值较高的原因;生物质燃烧可能是K+在秋末至次年初春较高的原因之一.九寨沟大气环境已明显受当地旅游活动和污染物长距离传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2005年通过对骆马湖水质监测,并结合近几年的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氮是骆马湖水体的主要污染物,包括总氮、氨氮和硝酸盐氮,其主要特征是入湖河流、降水、围网养殖和点源带来的污染。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市政建设项目宁海县兴海污水处理有限公司主要的设计参数及各单元运行过程,并总结了该系统对有机物及氮磷的处理效果,分析了SBR工艺生物处理氮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焚烧法处理环己酮生产中的皂化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环已烷氧化生产环已酮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皂化液 ,它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 ,是一种难处理的高污染有机废水。某石化厂在借鉴造纸行业的黑液焚烧技术的基础上 ,采用焚烧法来处理皂化液 ,并得到副产蒸气和回收了碳酸钠 ,实现了皂化液的无害化与资源化 ,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每处理 1t皂化液可盈利 10 0~ 2 0 0元 相似文献
18.
应用动力通量箱(Dynamic Flux Chamber,DFC)与高时间分辨率的RA-915+自动汞分析仪联用技术,在消落带沉积物出露期,野外现场监测沉积物-大气界面汞交换通量,同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消落带沉积物-大气界面汞交换通量范围为-6.80±12.35~28.17±36.17 ng/(m2·h)晴天库区消落带沉积物-大气界面汞交换通量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即从早晨开始沉积物-大气界面汞的交换通量逐渐增加,到正午左右达到峰值,之后交换通量逐渐减小,但阴天这一趋势不明显。暖季白天沉积物-大气界面汞交换通量都以释放为主,冷季白天则以沉降为主。暖季晴天,沉积物-大气汞交换通量与气温、沉积物温度、光照强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无论晴天还是阴天,大气汞浓度都与沉积物-大气汞交换通量呈负相关关系。白天,光照强度和大气汞浓度是影响消落带沉积物/大气界面汞交换通量的主要因素,而在夜间,沉积物温度和大气汞浓度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20.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绿洲为研究区域,使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和NCEP的GDAS全球气象要素数据,将和田绿洲西北部的墨玉县城作为模拟受点(79.72°E,37.26°N),对2004—2018年墨玉县发生的2 891次沙尘天气进行36 h的后向轨迹模拟,并通过k-means聚类分析法,定量分析沙尘天气期间气流的传输路径及气象特征。结果表明:2004—2018年,研究区沙尘天气的发生频率变化幅度不大,没有明显的增减趋势;年内沙尘天气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夏季(3—7月),占全年沙尘天气总数的70.23%,5、6月是强沙尘暴最活跃期。在沙尘天气期间气流的移动高度和轨迹相差较大,按照气流的起源地和到达墨玉县的方向将沙尘暴分为NW-W簇、N-N簇、NE-E簇和E-ES簇4簇轨迹类型,其发生天数占比分别为18.9%、12.3%、60.1%和7.8%。由东向西的沙尘天气发生天数占比最高(60.1%),但主要以浮尘天气为主;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的沙尘发生频率不高,但移动速度最快,强沙尘暴和扬沙主要来自西北和西部方向;由北向南的沙尘暴速度最慢(1.36 m/s),空气湿度最低(26.4%),但气温最高(292.58 K)。定量印证了墨玉县沙尘暴不同传输路径,可为绿洲区沙尘暴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