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4篇
安全科学   18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1篇
综合类   89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23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泳动床技术处理高浓度废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本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院,熊本860-8555,日本  相似文献   
162.
在2018年5月18日—19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系统形成了一个标志性的主要理论成果: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过去的一年时间以及党的十九大以来,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分门别类具体性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理论研究、宣传进展最大的领域,其核心要义就是"八观"或"八个坚持"。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深入的解释,生态环境部门在其中发挥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63.
研究了不同温度(300—900℃)制备的杉木生物炭对水相中肉桂酸的吸附.所有温度下,生物炭对肉桂酸的吸附等温线都呈非线性关系,并以表面吸附为主.高比表面积是800—900℃生物炭吸附量较大的主要因素.为探明生物炭的化学组成对肉桂酸吸附的影响,将吸附量进行了比表面积标化分析,结果表明,300℃生物炭的高含量异质性原子和800—900℃生物炭表面高含量灰分占用了生物炭的吸附点位,导致它们对肉桂酸的标化吸附量明显小于400—700℃生物炭.此外,低pH抑制了600℃生物炭-水溶液中肉桂酸的解离,减少了生物炭表面—OH与解离肉桂酸之间以氢键结合的吸附量,导致400—700℃生物炭中600℃生物炭的标化吸附量最低.研究明确了生物炭的不同性质对肉桂酸吸附的影响及机制,为选择合适的生物炭作为土壤添加剂来降低肉桂酸化感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4.
温室盆栽试验表明,冬作季节土壤持续淹水处理稻田平均CH4排放通量显著高于干燥处理,前者是后者的5.58倍和4.16倍。冬作季节土壤水分状况明显影响土壤Eh和CH4排放的季节变化。淹水处理土壤Eh在整个水稻生长期皆处于适宜CH4产生的水平,所以整个水稻生长期皆有CH4排放,而干燥处理水稻移栽42d后土壤Eh才降为负值,在此期间几乎没有CH4排放。  相似文献   
165.
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日本2005年统计数据进行了分析.从13个常用火灾统计指标中提取出火灾后果总量、火灾发生概率、平均死亡人数及平均经济损失4个公因子,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若干社会经济因素与4个公因子建立多元线性模型.根据模型的判定系数和各自变量的偏相关系数,分析了若干社会经济因素与4个火灾风险公因子的相关性并对重要度进行排序.结果表明,4个公因子意义明确且相互独立,可全面表征城市火灾风险程度.基于分析数据,火灾后果总量公因子与人口总量呈显著线性相关;火灾发生率公因子主要受人员结构、人口流动性及居住条件3个方面影响,与人口总量、经济水平、教育水平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性;平均死亡人数公因子随消防训练提高而显著降低; 平均经济损失公因子与选用的任何一个社会经济因素之间都没有线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6.
郇庆治 《绿叶》2008,(2):96-102
生态文明是我们站在后现代文明时代背景上对人类文明未来可能状态的激情想象,对人类过去三个多世纪以来工业化与城市化制度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批判性超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概念构成了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绿色乌托邦未来想象,蕴涵着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与文明创新中最为重要的政治想象与动量。但是,只要人类社会不进行改弦易张式的变革就永远都不会到达绿色的彼岸。  相似文献   
16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