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4篇 |
免费 | 30篇 |
国内免费 | 5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10篇 |
废物处理 | 8篇 |
环保管理 | 28篇 |
综合类 | 235篇 |
基础理论 | 49篇 |
污染及防治 | 54篇 |
评价与监测 | 30篇 |
社会与环境 | 4篇 |
灾害及防治 | 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28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29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28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26篇 |
2003年 | 26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6年 | 3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水体中氨氮污染来源及其控制——富营养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营养学的角度,叙述氮源对水体富营养化的产生和危害,并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分析氨氮的多方来源,根据其不同来源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42.
43.
4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注重环境治理和保护,这是国策要务,也是民生所需.然而,严重的环境问题、淡薄的环境意识,影响和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注重环境宣传教育,增强环保观念,强化环保规划,健全环境法律制度等,是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环境治理和保护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45.
46.
潜流式人工湿地能够有效地去除舍碳有机污染物。但一般对舍氮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相对较弱。针对这一问题,在参考国内外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并提出了提高污水中氮去除率的方法。指出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植物和基质来构造湿地系统.通过增加一些必要的工程措施和改变一些管理手段如间歇运作及其他方法可增加湿地系统内部的溶解氧量来创造去除氮所需环境.还可通过对湿地系统进行工艺优化设计等措施来提高潜流式人工湿地氮去除率。 相似文献
47.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水质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于2013年6、7、10月在黄河口及邻近水域进行了3个航次的环境调查,获取了盐度、营养盐、COD及重金属等指标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研究该海域的水质状况,并分析影响该海域水质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应用主成分分析将14项调查指标转换提取为4种主成分,共解释了67.31%的结果.相关分析表明,影响该水域水质的主要驱动因子为氮营养盐、盐度、SiO32--Si和砷.主成分综合得分分析表明,黄河口及邻近水域2013年10月、7月、6月水质污染状况依次降低;空间上总体呈现出以黄河入海口为中心,向邻近海域递减,河口附近及南部水域污染较严重的格局.黄河径流污染物是主要污染源,应加强黄河口及其上游的水环境保护,从而改善黄河口及邻近水域水质状况. 相似文献
48.
论述了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实践等方面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环境类专业的本科生,以满足社会需求,并为环境类专业本科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9.
在移动过滤模型实验装置上,对过滤工艺中过滤介质输送和过滤影响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实验。结果表明:介质清洗、床层高度、滤速、过滤介质和循环量等因素都对过滤效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0.
采用煅烧-水化法制备钙基载体CaO-C_(12)A_7,负载金属Ni和Ce,制备得到双功能钙基催化剂NiO/CaO-C_(12)A_7和NiO-CeO_2/CaOC_(12)A_7。选取苯酚作为焦油模拟物,在实验室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苯酚催化重整制氢实验研究,研究了反应温度、S/C比对产氢性能的影响以及不同温度下钙基吸附剂对CO2的吸附差异。结果表明:以C_(12)A_7作为CaO的载体,在显著提升比表面积的同时还能改善催化剂的机械强度;助剂CeO_2的添加对提升氢气产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而对CO_2的吸附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H_2的相对浓度总体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且CO_2的吸附效果在650~700℃范围内达到最佳;当以NiO-CeO_2/CaO-C_(12)A_7作为反应催化剂时,在反应温度为650℃,S/C比为3的条件下,实验效果达到最佳,此时H2的相对浓度和CO_2吸附量分别为73.09%、112 mg/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