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8篇
安全科学   4篇
综合类   105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51.
天津市典型河网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天津市典型河网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Cr、Cu、Mn、Ni、Pb和Zn)的分布特征,并采用富集系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分析了重金属的来源,进而评价了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Cr、Cu、Mn、Ni、Pb和Zn的平均含量分别是58.18、23.52、524.60、22.93、25.24和49.51 mg/kg,其中Cr、Mn和Ni含量均低于天津市土壤背景值,而Cu、Pb和Zn含量在部分样点高于背景值;在垂直分布上,沉积物中Cr和Ni的含量相对稳定,而Cu、Mn、Pb和Zn的含量从底层到表层均先增加后降低。重金属富集系数(EF)分析显示,河网区表层沉积物中Cu和Zn在个别样点以及Pb在近一半样点存在人为输入过程(EF1.5),与接纳上游及区域的生活污水、农田退水有关,而Cr、Mn和Ni均来自自然源。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评价表明,整个河网区表层沉积物为轻微生态危害水平,对区域的水环境质量不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52.
淡水湖泊富营养化成灾过程及其灾害效应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灾害学原理,定义了湖泊富营养化灾害范畴,即湖泊富营养化灾害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自然-人为协同作用而诱发的,是过量的外源污染物输入而产生的一系列自然、社会等严重后果的渐进性环境灾害.然后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三方面剖析富营养化成灾过程,提出了湖泊富营养化灾害强度分级评分方法.对1988~2004年间巢湖富营养化灾害强度评价结果显示,灾害强度有加重趋势.最后分析湖泊富营养化灾害损益,并从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对淡水湖泊富营养化进行灾害评价.  相似文献   
53.
采用室内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白洋淀典型沉水植物菹草、挺水植物芦苇腐解过程的水质效应,并定量探究了两种植物腐解过程中碳、氮、磷元素在植物残体、水体和沉积碎屑等不同要素中的动态迁移转化规律,旨在为水环境模拟中主导水质过程确定提供基础.结果显示,菹草、芦苇腐解过程中C、N、P元素释放速率表现为P>C>N,腐解可引起水体C、N、P等指标呈先升高后降低并最终稳定的变化趋势.菹草腐解速率为0.082 d-1,分别在第16、16、8 d对水体C、N、P指标影响达到最大,此时菹草体内40.6%的C、31.8%的N和71.5%的P以溶解态和悬浮碎屑态转移到水体中,导致水体水质劣于地表Ⅴ类标准.菹草44 d的腐解量占总生物量的72.1%;留存在水体中的C、N、P比例分别由最高的33.7%、32.8%和66.8%减小为11.1%、7.2%和8.0%;以气体形式离开水体的C占29.8%、N占16.3%,转变为沉积碎屑的C、N、P占比分别为38.5%、52.7%、76.2%.芦苇腐解的整个过程中,水体中溶解态C占比一直处于1.9%~4.2%的较低状态,溶解态N、P占比最高分别为16.8%和10.0%.芦...  相似文献   
54.
降雨-径流过程中土壤表层磷迁移过程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42,自引:5,他引:42  
以人工降雨的方法,对巢湖边旱作表层土壤在降雨后所产生的磷迁移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两种雨强植(70mm和35mm)90min内模拟的降雨过程中,供试的土壤产生两种径流模式:表面径流和土壤内部培中流,降雨强度大,表面径流和壤中流始流时间早,水流量和深度相应高,累积输出也多,相同雨强下,农田作物的覆盖作用胡促进壤中流,减缓表面流,但对始流时间的影响不大,4种模拟土类型的表面径流累积输出的大小顺序为:BN70(降雨量70mm,盖度为0)>BC70(降雨量70mm,盖度为80%)>BN35(降雨量35mm,盖度为0)>BC35(降雨量70mm,盖度为0)>BC70(降雨量70mm,盖度为80%)>BN35(降雨量35mm,盖度为0)>BC35(降雨量35mm,盖度为80%),培中流的量序为:YC70>YN70>YC35>YN35,裸露土壤的总磷浓度曲线呈波浪状递减,作物覆盖土壤则呈均匀缓慢的递减趋势,土壤物理结构和作特特征对溶解性总磷的变化趋势起主导作用,在中到大雨条件下,壤中累积输出的径流量都低于表面流,差幅决定于土培表层界面特征,表面径流中的磷迁移量是土壤中流的3-4倍。  相似文献   
55.
多水塘系统:控制面源磷污染的可持续方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农业区域的面源污染是引起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多水塘系统是用于灌溉的中国古代发明,它由许多沟塘组成,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农田中.我们通过在巢湖六叉河小流域的长期试验研究,发现用多水塘系统能够有效地控制面源污染.多水塘系统能够显著地降低径流速度,具有贮存暴雨径流,减少水、悬浮物和磷元素输出的强大功能.在面积691.6hm2的六叉河小流域,多水塘系统平均每年可截留固体悬浮和磷分别达14.38×106kg和7016kg.其中,灌溉是磷循环和去除的有效途径.采用多水塘系统使宝贵的养分资源循环利用,能减少湖泊的磷氮负荷,是控制面源污染的可持续方法.  相似文献   
56.
小流域磷污染物非点源输出的人工降雨模拟研究   总被引:47,自引:6,他引:47  
以人工降雨实验模拟方法、对巢湖六叉河小流域非点源污染物磷的输出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雨强0.79mm/min下,5种景观斑块的产流量序为:森林坡地〉水稻田(围堰敞开)〉村庄场院〉油菜地〉蔬菜地,植被(作物),土壤物理性质和前期水分含量共同影响着产流量。村庄是各种磷污染物的最大输出者,蔬菜地次之,水稻田,油采地和森林坡地群落则少得多。  相似文献   
57.
河道暗渠化是影响城市建成区河流黑臭水体治理的重要因素,为探究河道暗渠化对城市河流水环境的影响,以深圳市龙华区观澜河流域主要支流暗渠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勘查并结合暗渠段水质分析,探讨了暗渠段主要环境问题,并分析了暗渠对河流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暗渠段对城市河流水质的影响是显著的,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和总磷;污染最为严重的塘水围氨氮的平均值为22.29 mg·L~(-1),为重度黑臭水体氨氮标准(15 mg·L~(-1))的1.49倍,而其氧化还原电位的平均值为-154 mV,远低于轻度黑臭水体标准(50 mV),其中最低值为-190 mV,接近于重度黑臭水体的标准值(-200 mV)。在明渠-暗渠-明渠分布的空间格局中,暗渠内淤泥的大量累积、垃圾的清理不及时、污水排口的封堵不彻底等是造成暗渠段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在工程解决措施上,应结合区域城市发展规划,遵循"定位、揭盖、加窗、联涵、疏泥"十字方针,通过顶层覆盖物拆除或开窗、挡墙拆除或加固、污水收集与处理、淤泥与垃圾的清除等工程措施实现暗渠段污染的消除。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城市河流黑臭水体治理和河流暗渠环境综合整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8.
河流沉积物中有机磷提取剂(NaOH-EDTA)提取比例与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海河流域高磷污染河流滏阳新河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液相31P核磁共振(31P-NMR)技术优化了沉积物中有机磷提取剂NaOH和EDTA的配比,探讨了提取剂对总磷(TP)、有机磷(P o)及金属离子的提取机制.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NaOH和EDTA提取液提取同一沉积物,所提取的TP和P o的量差异较大,但P o的提取量均高于NaOH单独提取,主要原因为EDTA与Fe、Al等离子的结合促进了无机磷(P i)和P o的释放;TP在1.00 mol·L-1NaOH+75 mmol·L-1EDTA配比的提取液中获得最大提取量,为3.88 mg·g-1,P o在0.25 mol·L-1NaOH+50 mmol·L-1EDTA配比的提取液中提取量最大,为0.24mg·g-1;相同浓度NaOH提取液中金属离子Fe、Mn、Ca、Mg、Al提取量随EDTA浓度增大呈升高趋势,主要是通过螯合作用、金属离子与OH-形成化合物实现.其中,Fe、Mn、Ca提取浓度与提取液pH呈显著负相关(P<0.01),说明其与OH-形成沉淀化合物;Al离子由于既可以与OH-生成可溶性的偏铝酸盐又可以被EDTA螯合形成可溶性络合物,因此其浓度随提取液pH升高呈指数增长趋势(P<0.01);NaOH与EDTA混合提取剂核磁共振图谱优于NaOH提取液,在本研究中均可以检测到膦酸盐、正磷酸盐、磷酸单酯、磷脂、DNA和焦磷酸盐.综合考虑:对北方河流富含Fe和Al的河流沉积物,0.25mol·L-1NaOH与50 mmol·L-1EDTA可以作为理想的沉积物有机磷提取剂.  相似文献   
59.
子牙河水系河流氮素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赵钰  单保庆  张文强  王超 《环境科学》2014,35(1):143-149
选取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典型污染河流为研究对象,对河流水体与沉积物中氮素组成及空间污染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子牙河水系各河流为高NH+4-N污染,TN浓度均值为31.28 mg·L-1,超过国家地表水Ⅴ类标准15倍,NH+4-N浓度最高,占TN的质量分数为79%,总有机氮(TON)次之;表层沉积物中含氮物质主要以有机氮形式存在,平均含量为3.290g·kg-1,约为NH+4-N的4.5倍;子牙河水系水体中NH+4-N与TON、NH+4-N与t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表层沉积物中NH+4-N、有机氮(SON)与TOC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子牙河水系河流表层沉积物普遍处于有机污染状态,根据有机污染评价结果显示有机氮污染造成的影响要略高于有机碳,北澧河沉积物污染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60.
杭州市余杭区典型农村暴雨径流污染特征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为探讨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暴雨径流污染特征,选择杭州市余杭区的漕桥与蒲家头两个典型建制村,采集了屋顶、场院、农田和污水汇集口这4种下垫面的3次降雨过程中的径流水样,重点分析了氮、磷和重金属元素(Mn、Cu、Zn、Ni、Cr、Cd、As、Pb)浓度,对比了不同下垫面3次暴雨径流中污染物的浓度差异和年污染负荷.结果表明,在漕桥暴雨径流中,TSS、COD、NH+4-N、TP和TN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6.19、21.01、0.74、1.39和2.39 mg·L-1;在蒲家头暴雨径流汇中,TSS、COD、NH+4-N、TP和TN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10、15.69、0.90、0.78和3.58 mg·L-1;暴雨径流中各重金属浓度均低于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与地表水标准比较,漕桥和蒲家头TP的EMC分别超出地表水Ⅴ类标准1.9倍、3.5倍,TN分别超标1.8倍、1.2倍.另外,农田下垫面中的TSS和COD年污染负荷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