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5篇
综合类   34篇
基础理论   12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3 毫秒
41.
利用实验室土柱模拟装置对枯水条件下盐渍地区氧化塘不同底质土壤结构的水盐运移状况进行了定性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原底质均质白汤土输水能力较大,蒸发较易发生,因而带动盐分在塘底表面大量累积,维持该水盐运移的最大吸力值为120cm,而经人工改造后,表层有30cm粘土覆盖的土壤层结构对水盐运移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在模拟3个月的蒸发时间内表面没有盐分累积。  相似文献   
42.
粘性疏水物质-油在河口沉积悬浮物上的吸附特征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宏  田康  叶常明  林杰 《环境科学》1989,10(3):23-26
利用水体中沉积悬浮物对污染物的吸附作用来研究污染物质在河流中的分布规律已经成为探索水体污染,特别是重金属污染的一个重要途径,研究水体中油污染的吸附,是比较复杂的,因为油是一种疏水性物质,具有  相似文献   
43.
除草剂阿特拉津的多介质环境行为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以白洋淀地区农田为现场,在土壤表征、环境中阿特拉津含量测定和阿特拉津吸附、生物降解、水解和光解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多介质环境逸度模型对土壤、地下水和玉米中30年间阿特拉津的含量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44.
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生物降解动力学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30  
用改进的鼓泡衰变实验装置,对五种邻苯二甲酸酯进行生物降解反应动力学研究。发现氮单胞菌属(Azomonas)是降解这类化合物的有效菌种,除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外,其它四种在经过28天反应之后,降解率在98%以上。生物降解反应速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45.
环境中的领苯二甲酸酯   总被引:52,自引:1,他引:52  
  相似文献   
46.
酚类化合物抑制斜生栅藻生长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阎海  叶常明 《环境化学》1998,17(2):127-130
本文运用评价化学品对藻类毒性的标准实验方法,得出苯酚,邻氯苯酚、2,4-二氯苯酚和五氯酚抑制斜生栅藻生长的96h-EC50分别为341.85,25和1.5mg·1^-1,实验结果表明,在300,350和400mg·l^-1三种本酚初始浓度下,斜生栅藻都不具备降解苯酚的能力,即使在培养基中基本没有无机碳源的情况下,斜生栅藻仍不具备降解苯酚的能力。  相似文献   
47.
蛋白核小球藻与单甲脒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阎海  叶常明 《环境化学》1995,14(4):350-353
本文运用评价化学品对藻类毒性的标准实验方法,得出单甲脒抑制蛋白核小球藻(C.pyrenoidosa chick)生长的96h-EC50为3.5mg.1^-1。实验结果表明,在单甲脒初始浓度分别为3,5,10和20mg.1^-1条件下,蛋白核小球藻都不具备降解单甲脒的能力。  相似文献   
48.
斜生栅藻与单甲脒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阎海  叶常明  雷志芳 《环境科学》1996,17(4):39-40,43
为研究斜生栅藻与单甲脒的相互作用,采用评价化学品对藻类毒性的标准实验方法出了单甲凶制斜生栅藻生长的96h-EC50为6.5mg/L。实验结果表明,在单甲脒浓度分别为2,4和8mg/L下,斜生栅藻都不具备降解单甲 能力。  相似文献   
49.
水污染总量控制应用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常明  丁梅 《环境科学》1992,13(3):91-93
水污染总量控制是指污染源向特定水环境中排放污染物总负荷量的控制。它是区域(或流域)水质管理的一种技术支持系统。水污染总量控制是相对于传统的浓度控制而言的一种水污染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50.
叶常明 《环境科学》1988,(3):86-90,76
环境容量是七十年代以来提出的环境科学基本理论问题之一。日本学者西村肇根据总量控制的基本原则,提出了环境容量的定义表达式如下 x=k·y (1)式中,x表示排放负荷;y表示污染物的环境浓度;k称为环境容量,表示排放的污染物总量与污染物在环境中浓度之间的关系。这一概念克服了浓度控制的缺点。 八十年代初,我国的环境科学工作者在水质规划研究中,引进了环境容量的概念,并引起激烈的争论。这种争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环境界对环境容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