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3篇
安全科学   4篇
综合类   40篇
基础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2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固氮菌J-25利用味精废水产生絮凝剂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尹华  余莉萍  彭辉  叶锦韶  张娜 《环境化学》2003,22(6):582-587
考察了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Azotobacter J-25在味精废水中发酵产生絮凝剂的絮凝特性。实验表明,味精废水经预处理后,加入有机碳源对絮凝剂产生菌Azotobaaer J-25进行培养,菌体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絮凝剂,并将其分泌到细胞外,培养液的絮凝活性最高达98%以上。该絮凝剂在偏碱性的条件下,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效果最好.实际废水的净化实验表明,该微生物絮凝剂对多种废水具有良好的净化效果,尤其对石化废水处理效果最好,CODCr,SS,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66.7%,98.3%,93.7%。  相似文献   
62.
固定化菌体吸附矿山废水中重金属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固定化菌体对矿山废水重金属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固定化菌体对重金属有良好的富集性能,投加15g·L-1的固定化菌体,对100 mg·L-1 Cu、50 mg·L-1 Zn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4.4%、80.6%.废水pH、菌体投加量对固定化菌体的处理效果影响较大,其最佳值分别为3.5、15 g·L-1.经4轮吸附-解吸循环实验,显示固定化菌体可重复利用3次,固定化菌体在使用第3次时,对100 mg·L-1 Cu、50mg·L-1 Zn的去除率分别为67.4%、46.5%.用固定化菌体的流化床工艺处理废水最佳参数为曝气量4.02 L·min-1,处理2h.用固定化菌体的流化床工艺处理矿山废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于浓度低于10 mg·L-1的重金属,去除率达到了100%,对浓度为579.2 mg·L-1 Fe的去除率也达到了56.6%,表明该工艺具有较好的工业化前景.  相似文献   
63.
生物表面活性剂是由微生物分泌的天然产物,由于其物理性质和化学结构与许多人工合成的表面活性剂相似,并且对土壤、淡水、海洋等生态系统毒性较低,因而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特别是在重金属和石油等有机溶剂污染的原位和异位生物修复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主要综述了近年国内外生物表面活性剂在廉价制备、作用机理、环境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4.
以表达Staphylococcus aureus ATCC6538镍钴转运酶NiCoT基因的基因工程菌E.coli BL21-NiCoT作为生物吸附剂处理含镍废水.结果表明:基因工程菌在pH为4~9时有比较好的吸附效果,30 min就达到了吸附平衡;基因工程菌对Ni2 的富集容量比原始宿主菌有很大的提高,最大平衡富集量从3.76 mg/g增加到11.33 mg/g,增幅达3倍多,溶液中Ni2 的最大去除率也从原来的35.62%增加到91.23%;Cu2 、Cr6 、Zn2 等的存在对吸附没有很大的影响.镍进入细胞内后与羟基和酰胺基团发生结合,蛋白类物质和含羟基类物质在细胞内富集镍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基因工程菌转接10、20、30、40、50次,重组质粒保持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基因工程菌对镍的富集能力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5.
微生物抗重金属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不少重金属是微生物正常生长的必需元素,但是当重金属在菌体内浓度过高时,会对菌体产生毒性,微生物可通过细胞的表面富集与细胞膜成分的改变减小毒性的破坏,在重金属进一步的诱导下,菌体会产生由结构基因与调节基因组成的抗性基因,通过多作途径联合作用对重金属的毒性进行解毒。  相似文献   
66.
蜡状芽胞杆菌对芘的降解特性及降解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考察蜡状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对水体中芘的降解特性,分析其代谢产物和降解酶的活性.结果表明,1 mg·L-1Mn2+、0.1 mg·L-1Fe3+和10 mg·L-1葡萄糖混合物对芘的降解有明显促进作用;1 g·L-1菌体在120 h内对2.5μmol·L-1芘的降解率达到61.4%.利用LC-MS/MS分析芘代谢产物,检测到1-萘酚、2-萘酚、9-羟基菲和1-羟基芘4种单羟基多环芳烃,表明芘在单加氧酶作用下开环降解,且B.cereus能有效分解利用4种代谢产物,其最高利用率分别为100%、90.3%、98.3%和52.7%.酶活力分析实验结果表明,B.cereus具有的水杨酸羟化酶,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和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在芘的降解中起关键作用,其酶活力经芘诱导后均有明显提高.结合产物分析及酶活测定,推断B.cereus对芘的降解途径以及降解过程是由单加氧酶和双加氧酶联合起作用.  相似文献   
67.
紫花苜蓿吸收水溶液中Cd2+过程的阳离子交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紫花苜蓿吸收水溶液中Cd2+时根系与水环境的阳离子交换.考察了紫花苜蓿分别在0、1、2、4、8、12、24、72 h对0~10 mg.L-1 Cd2+体系中Cd2+的吸收效果,体系中Na+、K+、Mg2+、Ca2+、NH 4+阳离子的浓度变化,以及溶液pH变化.并以SPSS 13.0多重线性回归建立Cd2+吸收量与阳离子变化量模型.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对体系中Cd2+有一定吸收作用,72 h时对0.1、1、5、10 mg.L-1 Cd2+的吸收率分别为85.86%、52.14%、15.97%、7.81%;紫花苜蓿对Cd2+的吸收过程存在阳离子交换作用,除NH 4+外体系中Na+、K+、Mg2+、Ca2+离子浓度随时间均有一定的增大,分别增加了11.30%~61.72%、21.44%~98.73%、24.09%~48.90%、37.04%~191.96%;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体系中Na+、K+、Mg2+、Ca2+的变化规律,在Cd2+浓度为1、5、10 mg.L-1时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NH 4+变化规律的拟合也是合适的;紫花苜蓿对Cd2+吸收过程中体系pH下降,H+可能作为Cd2+竞争离子,影响紫花苜蓿根系对Cd2+的吸收能力;三元线性回归方程证明紫花苜蓿对Cd2+吸收量主要与Ca2+、Mg2+、Na+变化量有关,且其交换主要发生在Cd2+与二价阳离子之间.  相似文献   
68.
在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降解微囊藻毒素-LR(MC-LR)的体系中,研究了菌体细胞表面特性和活性的变化,考察了MC-LR对菌体的影响,对MC-LR的微生物毒性作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结果表明,MC-LR可以使菌体细胞质膜通透性增加,并影响菌体离子代谢及可溶性蛋白等物质的分泌.当MC-LR质量浓度由0增大到2.0 mg·L-1时,能促进菌体分泌和释放可溶性糖及Na+、Cl-等离子.流式细胞实验检测发现,MC-LR加速了菌体细胞的死亡,且死亡率随着MC-LR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2.5 mg·L-1MC-LR作用5 d,比未添加MC-LR的对照体系增加了近30%.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在MC-LR作用下,菌体细胞的微观形貌发生了改变,细胞褶皱加深,在2.5 mg·L-1MC-LR存在下培养5 d后,大部分细胞破裂,细胞内含物流出,细胞结构损坏严重.  相似文献   
69.
研究了金属离子(Fe2+、Mn2、Cu2+、Zn2+)对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drysosporium)降解十溴联苯醚(BDE209)的影响.通过4因素(Fe2+、Mn2、Cu2+、Zn2+)、5水平(0、0.01 mmol/L、0.05 mmol/L、0.1 mmol/L、0.2 mmol/L)正交试验优化了4种金属离子的配比.结果表明,在含1 mg/L BDE209的降解体系中,当Cu2+、Fe2+、Zn2+、Mn2+浓度依次为0.05 mmol/L、0.2 mmol/L、0.01mmol/L、0.1 mmol/L时,生物量为1.74g,降解率达到最大(86.76%).对比金属离子影响BDE209降解率和生物量的效应曲线,降解率和生物量相关,但不完全呈正比.金属离子改变了反应体系pH值,提高了胞外酶活力,并在细胞内富集,从而影响白腐菌的生理代谢活动和BDE209的降解.  相似文献   
70.
复合诱变原生质体选育重金属去除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选用紫外线和亚硝酸对产朊假丝酵母CR-001进行单因子和多因子诱变处理,通过复合诱变得到了6株具有高重金属抗性的高效重金属去除菌.经过传代后CRC2811-1和CRC7-2的抑菌圈直径减至1.7mm和1.2mm;对Cr6+的去除率分别从80.2%和81.2%提高到了95.2%和94.7%.其余4株突变株的抗性和除铬性能均可保持稳定.此外,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等仪器对吸附铬前后细胞内外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了突变菌株除铬性能改善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