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1篇
安全科学   1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71篇
基础理论   17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文章提出中国水利绿色现代化发展的内涵、目标与特征,着眼于中国水利发展的历史全局,分四个阶段探讨了建国以来中国水利绿色现代化发展历程,全面剖析了中国水利绿色现代化发展历程演变及其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从经济、社会及自然水生态三个维度,对水利绿色现代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系统设计,定量评价了建国以来的水利绿色现代化发展进程。并进一步明确了水利绿色现代化的战略定位,依据中国中长期水利发展规划,测算出2010-2050年中国水利绿色现代化发展进程,提出水利绿色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构想,勾画了2020年、2030年和2050年的水利绿色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从评价结果来看,2000年,水利绿色现代化综合实现程度为29%;2005年,水利绿色现代化综合实现程度提高到42%;2010年,水利绿色现代化综合实现程度提高到47%,表明2000-2010年是水利绿色现代化的快速提升期。未来中国水利绿色现代化可以考虑按"三步走"战略布局:到2020年,水利绿色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综合实现程度达到80%,有条件地区率先实现水利绿色现代化;到2030年,水利绿色现代化综合实现程度达到90%左右,基本实现水利绿色现代化;到2050年,中国将实现人水和谐、青山绿水,全面建成水利绿色现代化。从国家对水利建设与管理的高度重视中可以预见,中国将进一步加快水利绿色现代化发展步伐,预期在2030年或更早时间基本实现水利绿色现代化。  相似文献   
62.
王亚华  吴丹 《环境保护》2012,(18):38-41
流域水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水管理责任机制是其重要解决途径之一。设计水环境管理的问责主体、对象、条件、考核办法、程序、责任体系以及后果划分,需要对我国流域水环境管理责任机制现存问题进行全面剖析,使其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63.
浅谈城市废水处理和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丹 《福建环境》2002,19(5):37-39
介绍我国城市废水的组成,城市废水处理系统的常用方式及利用。  相似文献   
64.
浒苔生物炭对滨海盐碱土壤改良的效果及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物炭改善逆境土壤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浒苔生物炭用于滨海盐碱土修复,不但可资源化利用浒苔,还可提高滨海土地储备规模.本文采用批量土壤培养的方法,探索0%~3%添加量的浒苔生物炭对盐碱土壤改良的效果和途径.结果表明,适用于盐碱土壤改良的浒苔生物炭最佳制备温度为400℃,最适添加量为1.5%;最适添加量下,浒苔生物炭虽提高土壤盐度(0.12%)和pH值(1.49%),产生负效应,但同时降低土壤Na+/K+ 55.73%,增加矿物质元素1倍以上,提高水分传导性能等正效应;浒苔生物炭改善土壤理化及生物性质,提高营养物质含量、增强微生物活性和改善土壤营养可利用性,产生正效应,表现为降低土壤容重11.35%,提高有机质42.64%,提高总碳与总磷中有机碳与有效磷占比3.84倍和4.15倍,分别提升土壤蔗糖酶、脲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2.39、1.18和1.50倍.因此,浒苔生物炭对盐碱土的正效应多于负效应,可用于滨海盐碱土改良.本研究为浒苔的资源化利用及滨海盐碱区生态环境改善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65.
PM10切割器是对大气颗粒物粒径进行分离的重要部件,会影响PM10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通过搭建基于静态箱法的切割器捕集效率评价系统,对进口和国产的两款旋风式PM10切割器的捕集效率进行了评价,通过使用标准规定的8种粒径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测量并拟合了PM10切割器的捕集效率曲线,最终获取Da50(PM10切割器的捕集效率为50%时对应的空气动力学粒径)及几何标准偏差.评价结果表明,该装置能满足PM10切割器的评价需求,所评价的两个PM10切割器的Da50分别为10.43 μm和10.44 μm,性能指标均符合标准规定,且进气流量增大时,PM10切割器的Da50呈减小趋势.该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规范切割器的制造及使用具有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66.
以辽宁浑太河为范例,评价物种、多样性水平和功能群组成3种群落结构特征下,鱼类群落与栖息地环境因子的定量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流速、BOD5、氨氮、电导率和底质指数是显著影响浑太河鱼类群落空间分布的栖境因子;鲫等耐污种的氨氮和电导率的最适值和正响应阈值较高,洛氏鱥和东北七鳃鳗等适应较高的流速和底质指数,东北七鳃鳗的最适流速为0.59m/s;多样性水平的栖境因子最适值和阈值随香农多样性指数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3)区间的电导率最适值最大,为378.07μS/cm;杂食性功能群鱼类对BOD5、氨氮和电导率有较高的最适值和正响应阈值,其最适值分别为1.20mg/L、0.63mg/L和383.37μS/cm.定量分析鱼类群落与栖境因子的关系,为开展重要鱼类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以及关键栖息地的生境修复等流域生态管理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7.
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BP-3)作为化学品添加剂广泛应用于防晒霜、化妆品和染色剂等个人护理品以及塑料制品,用于吸收紫外线防止皮肤晒伤、材料老化和腐蚀.经使用后BP-3随污水排放或者人类涉水活动直接或间接排放到受纳水环境.因BP-3属于疏水性化合物,进入水环境后更易于分配至污泥和沉积物等缺氧和厌氧环境,厌氧微生物降解是BP-3重要的自然消减过程.然而,目前BP-3在不同厌氧条件下的降解转化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厌氧污泥为接种体,对比分析了不同厌氧还原条件和碳源共代谢对BP-3厌氧降解转化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硝酸盐、硫酸盐还原条件抑制BP-3的厌氧降解,而额外添加混合碳源可促进BP-3的降解(最短降解半衰期为1.285 d).通过对混合碳源体系厌氧菌群驯化培养,BP-3降解能力显著提高,降解半衰期缩短至0.734 d (10 mg·L-1).利用UPLC-QTOF-MS鉴定主要降解中间产物为2,4-二羟基二苯甲酮(BP-1),推测其厌氧降解转化主要途径为去甲基化.筛查获得了一株BP-3高效厌氧降解单菌,通过16S rDNA测序比对确定为柠檬酸杆菌属兼性厌氧菌.  相似文献   
68.
低温下间歇式生物过滤系统去除高负荷H2S的效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鸡粪堆肥和PE混合物为填料的生物过滤系统,在较低温度下进行生物去除H2S废气的性能研究.采用间歇式运行方式,当在较高气速条件下,即EBRT为39s、32s、24s和13s,入口浓度3000mg/m3时,去除率可分别达100%、100%、100%和65%.整个系统的入口负荷为812 g/(m3·h)时,去除负荷为528 g/(m3·h).且在较低的实验温度(9~16.5℃),入口浓度50~3000 mg/m3条件下,当EBRT为39s、32s、24s时,H2S的去除率为100%;当EBRT为13s时,去除率为62%~88%.结果表明,在较低温度下,高气速,高负荷条件下,间歇式生物过滤系统对H2S具有较高的去除性能.  相似文献   
69.
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根据2000、2010和2015年3期生态系统宏观结构数据,通过生态系统转类途径和幅度与生态系统类型变化动态度分析评价了研究区近15 a来生态系统宏观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5年,森林、农田、草地、聚落、水体与湿地、荒漠及其他生态系统面积分别占该区总面积的45.96%、30.31%、16.58%、3.29%、3.06%和0.80%。在2000—2010和2010—2015年2个时段内,农田生态系统面积持续减少,聚落生态系统面积持续增加,且2010—2015年综合生态系统的变化动态度高于2000—2010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用地扩张和国家战略实施是引起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0.
于2017年冬季12月13—21日在青藏高原东缘理塘地区分昼夜采集PM2.5样品,并用DRI2001A热光碳分析仪测定了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质量浓度,研究青藏高原PM2.5中碳组分的化学特征及主要来源,以期为理塘地区制定污染排放政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017年冬季青藏高原东缘理塘地区PM2.5平均质量浓度为44.34μg·m?3,OC和EC的质量浓度为12.72μg·m?3和3.85μg·m?3,分别占PM2.5质量浓度的29.61%和8.96%。通过经验公式,计算得到总碳气溶胶(TCA)质量浓度为24.20μg·m?3,占PM2.5的54.84%,说明碳质气溶胶对青藏高原东缘理塘地区PM2.5有着十分重要的贡献。OC和EC在白天和夜间都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4和0.91),表明OC和EC的来源基本一致,受燃烧源影响较大。其中白天的相关系数低于夜间,说明青藏高原东缘理塘地区白天碳组分来源相对复杂。昼夜浓度对比显示,青藏高原东缘理塘地区PM2.5白天和夜间的质量浓度分别为53.88μg·m?3和33.44μg·m?3,OC和EC浓度白天高于夜间,表明白天人为排放相对较高。冬季观测期间,PM2.5中二次有机碳(SOC)昼夜浓度分别为1.11μg·m?3和3.03μg·m?3,分别占OC质量浓度的7.09%、26.59%,表明青藏高原东缘理塘城区白天碳组分主要为一次源。利用PMF 5.0软件对理塘城区碳组分进行进一步的解析,结果显示燃煤和生物质燃烧的混合源对总碳(TC)的贡献高达47.84%,占比最高;其次是汽车尾气和柴油车尾气源,贡献率分别为28.62%和23.5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