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 毫秒
21.
于2008年在上海市浦东农业区设置采样点按月收集降水样品,测定降水NO3--N和NH4+-N浓度,分析氮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计算氮沉降通量。结果表明,浦东农业区降水氮浓度和年沉降通量均较高,ρ(NO 3--N)平均值为0.44 mg.L-1,年沉降通量为5.19 kg.hm-2.a-1;ρ(NH 4+-N)平均值为1.36 mg.L-1,年沉降通量为15.91 kg.hm-2.a-1;TN年沉降通量为21.10 kg.hm-2.a-1,其中NH4+-N占75.4%。降水NO3--N和NH 4+-N浓度在主要生长季(4—10月)低于非主要生长季(11月至次年3月);而NH 4+-N沉降量在主要生长季高于非主要生长季,NO3--N沉降量在主要生长季和非主要生长季差异较小,这主要是人为活动、降水日数与降水量以及风向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所致。降水氮输入对研究区初级生产力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但降雨氮浓度已超过水体富营养化阈值,可能加剧农业区内水体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22.
312国道沿线土壤、灰尘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采集312国道沿线表层土壤及服务区灰尘样品,研究了312国道沿线表层土壤、灰尘重金属污染现状,并探讨了影响因素.研究发现312国道沿线表土中Pb、Zn、Cu污染较严重,Ni、Mn、Cr污染较轻.良田、宝天公路采样点Pb、Zn污染程度最高,为强污染-极强污染,柳园Pb、Zn污染次之为中强度污染,其余采样点均为无污染至中度污染.服务区窗台灰中Pb、Zn、Cu等重金属污染严重,三门峡、平顶山、北龙口、良田等地点Zn元素的Igeo值10.Ni污染较轻,Igeo值均2.312国道沿线表土中Pb、Zn、Cu、Mn重金属污染和窗台灰中Pb、Cr重金属污染均与停车场地面灰中重金属污染相关性较高,推测主要受汽车尾气和轮胎摩擦碎屑污染,其余各元素如Ni等还受到其它污染源影响.重金属污染受汽车活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3.
长江三角洲晚更新世硬质粘土地层对于认识该区域晚更新世环境变化、现代工程建设等均具有重要意义,而其成因尚存较大争议。本文通过对苏州地区葑亭大道钻孔硬粘土地层样品进行粒度与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探讨其成因与古环境指示意义。结果表明:(1)苏州地区硬粘土平均粒径为5.2~7.1Φ,以粉砂颗粒为主,中、细粉砂颗粒含量在65%以上,频率曲线呈双峰分布,粒度谱分布为正偏态,分选较差;(2)环境判别显示其为风成堆积物,与南京、镇江下蜀黄土分布特征相似;(3)元素分析显示,硬粘土出现不同程度Na、P元素亏损和Mn、Al元素富集,化学风化作用处于中等风化阶段;(4)硬粘土层的上段和下段在粒度和元素特征上有明显区别,下段粒度明显偏粗,风化程度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24.
崇明东滩湿地沉积物砷的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8年4月在崇明东滩湿地开展野外调查,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参考Walter W W等提出的砷5步提取法进行总砷、砷的形态分析。结果表明:东滩湿地沉积物总砷含量5.33~19.74 mg/kg,各形态砷所占比例:弱交换态0.6%(0.5%~0.7%);强交换态5%(3%~7%);非晶形铁铝锰氧化物结合态28%(26%~29%);晶形铁铝锰氧化物结合态21%(19%~24%);残渣态46%(42%~51%)。 相似文献
25.
以滩地几种常见大型植物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了Cd及Ni在芦苇、海三棱草和互花米草系统中的分布与累积,以及Cd,Ni,K及Ca 4种重金属元素在芦苇中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Cd及Ni在芦苇、海三棱草和互花米草根部的累积程度较高,约占总量的50%以上.w(Cd)在3种植物不同器官中均为根>茎>叶. 3种植物等量的地下部分中互花米草的阳离子交换量(CEC)可能最高; 互花米草各器官对Cd及Ni的累积能力均强于芦苇和海三棱草. 芦苇地下部分对K及Ca的吸收可以促进Ni的吸收与累积,但同时对Cd的吸收与累积却有一定的阻碍作用;茎中K及Ca与Ni及Cd均表现为一定的拮抗作用;在芦苇体中营养元素K及Ca呈一定的协同作用. 以w(Cd)及w(Ni)在上海市土壤分级标准中的相关背景值为参考,崇明岛滨岸滩地植物系统根际土壤中的w(Cd)及w(Ni)整体上处于清洁水平. 相似文献
26.
选取南通市不同功能区表土、地面灰为对象,测试重金属元素Pb、Zn、Cu、Ni、Cr含量,并评价重金属污染水平和潜在生态风险程度.结果表明,表土、地面灰中Pb、Zn、Cu含量较高,污染较为严重,Ni、Cr含量较低,污染较轻.重金属污染顺序为工业区>商业区>交通区>文教区>住宅区.表土与地面灰重金属物质来源相似,一部分主要来自地壳物质,一部分受人为污染干扰.地面灰的重金属污染水平及潜在风险程度均高于表土,且崇川区工业区、商业区潜在生态风险程度较高,其余地区潜在生态风险程度较低.该项研究可为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7.
以上海市26个公园绿地中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采集的104件小羽藓样品为研究对象,分析样品中15种微量元素含量,结合地统计和GIS技术方法,对重金属元素在小羽藓中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15种微量元素在苔藓体内富集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Al、Ba、Ca、Cr、Cu、Fe、Hg、Mg、Mn、Ni、Pb、Sr和Zn两两都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P秋季>夏季>春季,随生长周期不断积累;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Cu、Pb、Zn、Cr含量显著增大,近年来呈现降低趋势.采用克里金插值法对小羽藓中典型重金属做空间分布表明,Hg、Pb、Fe、Cr、Cu等呈现以中心城区和工业区为高值区,市郊为低值区的格局,Al元素呈现污染范围广的特征;Cu、Pb、Cr高值区域与2005年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无论是污染范围还是污染程度均明显高于上世纪80年代. 相似文献
28.
大气水汽作为降水的前体物质,对降水同位素有直接的影响,且水汽同位素研究相对于降水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研究大气水汽的同位素组成对分析本地水汽来源及本地蒸发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使用低温冷阱法,采集了上海地区2019年冬、春、夏三季的大气水汽,并对水汽氢氧同位素进行测试,分析了D、18O和17O的分布特征,并探讨了环境因素与同位素值的关系.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大气水汽氢氧同位素值的季节变化小于降水氢氧同位素;水汽同位素值在冬、春季节与绝对湿度的相关性较好,而在夏季不明显;水汽同位素中δ18O和δD拟合曲线斜率与截距,依次为冬季<春季<夏季,水汽氘盈余(d)值明显高于降水d值,且与相对湿度负相关,相关性冬高夏低;δ18O和δ17O基本符合质量分馏效应,但在冬季略有异常;δD实测值与平衡分馏理论值的差异不大,δ18O的实测值小于理论值,d值实测值明显大于理论值且二者差值与相对湿度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上海地区冬季水汽来源以本地蒸发为主,而夏季受东南及西南季风影响,水汽主要来自海洋输送. 相似文献
29.
高纬度地区平流层臭氧浓度对极地地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影响巨大,近年来高能电子沉降对大气臭氧和活性氮的影响成为新的关注点。本工作基于化学-气候耦合模式SOCOL3.0,参考第六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推荐的低能量电子(LEE)和中能量电子(MEE)的参数化方案构建了SOCOL-EPP-ECNU化学-气候模式,利用该模式对高能电子沉降对中高层大气活性氮(NOx)和臭氧的影响进行了敏感性试验和评估。结果表明,中高层大气对于LEE效应产生的NOx通量的上边界条件设定敏感度很高,该设定对模式模拟效果有决定性意义。加入LEE和MEE通量后,模式对北半球冬季平流层中下层NOx浓度的模拟精度得到提高,同时也使北半球冬季平流层中下层气温的模拟得到改善。模拟结果指示,加入LEE和MEE,进一步完善对高能粒子沉降的模式描述,有助于提高模式对大气化学成分及气候要素模拟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30.
福建省红树林分布时空变化与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福建省红树林分布时空变化,应用多种规则相结合的专家系统方法,对福建省沿海地区的3个时相(1989年、1993年和2001年)的TM/ETM+影像进行分类,提取3个时相TM/ETM+影像中的红树林信息,同时,借助2003年SPOT影像以及辅助资料通过分辨率粗化后对影像进行目视判读,提取红树林信息,将两种方法得到的红树林数据用于分析1989年~2003年福建省红树林分布变化。结果表明,从1989年~2003年福建省红树林的整体面积呈现先减少后增长的趋势,从1989年的134.52hm2减少到1993年的128.14hm2,而到2001年增加到199.20hm2,到2003年面积达213.2hm2,但其中增加的面积是人工林,原生的红树林破坏严重,红树林资源质量呈现退化的趋势。通过收集历史资料与相关研究文献总结影响福建省红树林分布的主要因素,并针对福建省红树林资源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