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安全科学   22篇
基础理论   2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1.
基于心率变化的心血管负荷指数作为评估人体疲劳程度的指标之一,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研究。为进一步研究高温环境下不同体力劳动强度对心血管负荷指数的影响,探讨高温作业下不同劳动强度人体疲劳程度的变化,分析出不同温度下人体可接受的体力劳动强度。通过采用实验仓模拟不同的高温环境,以心血管负荷指数(%CVL)作为人体疲劳程度的分级指标,最终得到了高温环境下从事不同体力劳动强度的心血管负荷指数回归方程,以及不同高温环境下人体可承受能力下可进行的体力劳动强度,为高温环境劳动者制定合理和健康的作业安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劳动保护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我国职业安全健康领域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管理理念落后,激励因素不足,培训开发力度不足等问题,制约我国职业安全健康事业的发展。为盘活现有的人力资源,实现职业安全健康领域人力资源创新管理,笔者认为一是要进行观念创新;二是要进行机制创新;三是要营造有利于职业安全健康领域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环境。本文就职业安全健康领域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提出三点建议:(1)提升职业安全健康领域人力资源管理战略高度;(2)提高职业安全健康领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水平;(3)加强职业安全健康领域人力资源管理权力约束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4.
对国外最新的人造纳米颗粒的暴露评价方法和研究结果进行综述,旨在为我国今后工作现场的职业卫生暴露评价提供指导。检索和查阅2000—2010年发表的涉及纳米颗粒暴露评价的同行评审期刊的英文文献和报告,并对暴露评价设备和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归纳描述部分研究结果,总结纳米颗粒暴露评价的特殊性和挑战,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步骤。最后,提出今后在职业现场开展纳米暴露评价的2个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纳米颗粒物因其独特的性质(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在化学、力学、电磁、光学以及生物医学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纳米颗粒物具有特殊的性质,使其更容易进入机体并对机体产生生物学效应,其对人体的潜在危害也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生殖健康作为健康的一个重要部分,关系着人类的繁衍与发展,因此纳米颗粒物对生殖系统的影响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总结了近几年来纳米颗粒物对雄性生殖系统影响的研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建议和帮助。  相似文献   
16.
唐仕川 《安全》2014,(4):35-37
正1纳米材料及健康危害风险工程纳米颗粒是人工生产的具有某种特性和(或)具有特殊化学成分纳米颗粒。目前工程纳米材料已经广泛应用到医药工业、染料、涂料、食品、化妆品、环境污染治理等传统或新兴产业中。根据美国国家纳米技术发展计划的预测,到2015年,纳米技术所带动的经济产值可达3.1万亿美元;全球纳米相关产业从业人员将达200万人。我国将纳米材料产业为战略新兴产业,2007年在苏州建立了国家级纳米生物科技园"苏州纳米科技  相似文献   
17.
为了找出高温高湿作业环境下人员劳动强度对生理、心理指标的影响规律,在实验室建立了高温高湿环境模拟体系.试验人员选择年龄相近、身体状况相仿的50名在校大学生,设定了微风(风速小于1.5 m/s)及湿球黑球温度(WBGT)为26℃、33℃、35℃、38℃以上4种环境条件,试验人员按事先规定的运动方式从事极重体力劳动和重体力劳动负荷训练,实时监测人员心率和评价主观疲劳程度,计算人员心血管负荷(CVL)和主观疲劳程度,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绘制不同劳动负荷、不同环境温度下的柱状趋势图.结果表明,在同等劳动负荷下,人员心血管负荷和主观疲劳程度与环境温度(WBGT)存在正相关性.根据人员心血管负荷预警级别,提出当作业环境温度(WBGT)达到35℃及以上时,应立即停止人员重体力和极重体力劳动负荷作业.根据试验结果,结合现场实际,提出从事高温高湿作业的人员,应合理安排劳动和作息,加强水盐及营养的补充,加强个体健康监护.  相似文献   
18.
19.
纳米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促使纳米材料需求量不断增长,纳米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及使用,增加了暴露于超细颗粒物的职业人群数量,且工种复杂多样,尤其在自动化程度低、工人职业卫生防护意识薄弱的作业场所,对接触者有潜在的职业暴露风险.从现场暴露评估策略、检测方法、接触限值以及风险评估手段,综述针对超细颗粒物这一新型职业危害因素的研究进...  相似文献   
20.
颗粒物的健康损害效应已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们针对PM2.5等大颗粒开展了大量的人群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研究,健康损害效应的因果关系得到基本确认。然而比PM2.5粒径更小但数量更多的超细颗粒物(UFPs),其暴露特征及对健康影响的贡献值尚不清楚,缺乏统一的检测方法及策略是影响其健康评估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根据国内外文献,综述了目前超细颗粒物的检测方法、仪器及策略,总结了超细颗粒物评价方法的影响因素及其存在的不足,为超细颗粒物检测方法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建议和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