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5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74篇
安全科学   50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56篇
综合类   237篇
基础理论   96篇
污染及防治   26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421.
策划人语:近20年,环境问题倍受关注。这既凸现了环境变化事关人类福祉,也表明了环境问题涉及众多学科和社会的各个层面,亟需全世界从制度、学术、文化等各个领域对其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构建解决之道。事实上,全世界也是这样做的。所以,我们可以断言,在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判断上,国际社会、各国政府以及社会公众是存在共识的;同时,无论达成制度细则和科学认知的难度如何,国际社会非常清楚,实现全球环境治理需要各国政府"面向未来,共担责任,精诚合作。"  相似文献   
422.
在广东茂名地区油页岩矿渣土的小区试验表明 :香根草、杂交狼尾草、百喜草、钝叶草中铅、镉的浓度与分布均不相同 ,一般为根系浓度大于茎叶。施肥能使植物体内重金属元素浓度下降 ,但由于生物量增加 ,单位面积吸收量反而可能增大。因此 ,在选择净化土壤重金属的植物时 ,不仅要考虑吸收能力强弱 ,而且更要考虑生物量大小。  相似文献   
423.
本文利用长株潭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试点区1320个样本的微观数据,以落地率、实施时效、质量评分作为修复主体实施效果评价指标,实证分析了试点区内修复主体基本情况和实施效果差异。结果表明:①2014—2017年,试点区内修复主体主要类型不变,为农户、大户、村组专业队、合作社、企业;修复主体数量变化较大:农户数量和占比均较大幅度下降,其他主体数量和占比均快速增长。②2017年五类修复主体单个修复面积均有所增加,且单个企业、合作社、村组专业队、大户的修复规模显著大于单个农户,单个修复主体的修复面积差距大。③与2014年相比,2017年五类修复主体的落地率、实施时效、实施质量均有所提升,整体来看,企业实施效果最好,其余依次是合作社、村组专业队、大户、农户;五类修复主体单项修复治理技术措施的实施效果存在明显差异。④影响修复主体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有经济、政策、社会、自然、实施个体、技术难度等。大规模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应该注意:修复主体多元化;积极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强宣传培训。  相似文献   
424.
高氟水的危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为减少饮用水中含量过高的氟离子(F~-),基于介电泳技术建立了一种新的去除水体中F~-的方法,组装了介电泳装置,将介电泳技术和吸附法结合,增强了对F~-的去除效果。探讨了吸附剂种类、投加量和外加电压对于F~-去除效果的影响,并用SEM对电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羟基磷灰石对F~-具有最佳的吸附性能,其饱和吸附量为5.88 mg·g~(-1),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能够很好地描述羟基磷灰石对F~-的吸附热力学行为,说明吸附满足单分子层吸附模型。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羟基磷灰石投加量6 g·L~(-1),外加电压15 V),F~-去除率由单纯吸附法的67.02%提高到90.39%,达到了WHO饮用水水质标准,且无二次污染。SEM的表征结果表明,经过介电泳后,羟基磷灰石在电极上相互连接形成细长的线状结构。研究为减少高氟水中的氟离子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25.
从含十二烷基硫酸钠的废水中通过富集培养的方法得到一株可以十二烷基硫酸钠为惟一碳源生长的降解菌PB - 21.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以及16S rRNA序列分析,对菌PB -21进行初步鉴定.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为放线细菌属(Actinobacterium sp.),与Actinobacterium C46 - ...  相似文献   
426.
针对钟市油田井下管柱腐蚀现状,通过分析注入水、环空水水化学成分及pH值、细菌等水质指标,结合断裂管柱腐蚀产物成分,研究管柱腐蚀断裂机理。结果表明,钟市油田注入水SO2-4质量浓度高达4 398.2 mg/L,利于硫酸盐还原菌(SRB)繁殖生长,SRB代谢产生H2S导致腐蚀加剧是注水井井下管柱断裂的主要原因。环空注入杀灭环空菌是解决管柱过早腐蚀断裂的有效方法,文章应用的环空保护液杀菌率100%、腐蚀速率0.058 mm/a,现场试验结果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427.
岩溶水系统中微生物迁移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桂林罗锦响水岩岩溶水系统雨前、雨中和雨后水中及悬浮物上携带的细菌数量变化规律分析表明,在雨期,岩溶地下河水质变化对地表水质响应迅速,表现为在一定时期内地下水与地表水中的细菌总数可达到同一个数量级;地下水中TSS与细菌总数的变化具有一致性,即细菌总数随TSS的升降而升降,说明细菌大多是附着在悬浮颗粒物运移的;同时,岩溶区地下河局部存在的溶潭等蓄水构造对污染物具有明显的纳污与稀释效应,是岩溶地下河系统产生自净作用的主要场所。TSS与地下水流速呈正相关,而附着在悬浮颗粒物上的细菌占地下水中细菌总数的比例与流速呈负相关。地下河洞口的堆积物对微生物具有明显的截留作用,其对微生物的吸附和缓慢释放,是导致地下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受到微生物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28.
黄河中下游水体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及来源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对小浪底至山东东明段黄河干、支流水、悬浮物和沉积物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干流水相∑15PAHs浓度范围为179~369ng/L,其中除焦巩桥外其它断面苯并(a)芘均超过国家饮用水标准;支流水相浓度均高于相应干流,尤其是富含低环PAHs的孟州一干渠对干流沉积相浓度有较大影响.与水相相比,悬浮、沉积相中PAHs检出种类较多,干流悬浮相∑13PAHs浓度范围为54~155μg/kg,且各环PAHs与悬浮相中TOC含量间存在一定正相关.干流沉积相∑13PAHs浓度范围为31~133μg/kg,其4、5、6环P  相似文献   
429.
王然  夏星辉  孟丽红 《环境科学》2006,27(5):855-861
采用模拟实验方法,研究黄河水体颗粒物的粒径和组成对苯并[a]芘和的生物降解速率的影响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苯并[a]芘和在水/颗粒物混合体系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颗粒物的存在促进了二者的生物降解,并且中沙(7~25μm)的促进作用最大,细沙(<7μm)次之,粗沙(>25μm)最小.在中沙、细沙和粗沙体系中,苯并[a]芘的一级动力学常数分别为0.024 8d-1、0.021 2d-1、0.019 2d-1,的一级动力学常数分别为0.028 8d-1、0.026 1d-1、0.021 8d-1.其影响机制主要包括:①颗粒物的存在促进了体系中多环芳烃降解菌的增长,且中沙和细沙体系中微生物增长快于粗沙体系.②多环芳烃(PAHs)吸附于颗粒物表面,其解吸作用使得颗粒物附近PAHs的浓度相对较高,且由于微生物也主要生长于水/颗粒物界面,这样使得微生物和PAHs接触的机会增大.由于中沙和细沙体系中颗粒物对微生物和PAHs的吸附作用均远大于粗沙体系,因此使得中沙和细沙体系中PAHs的降解速率大于粗沙体系.另外,与中沙相比,细沙对PAHs的吸附作用更强,解吸相对困难,从而使细沙体系中PAHs的降解速率低于中沙体系.  相似文献   
430.
黄河水体石油类污染物生物降解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了自然条件下石油类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规律.结果表明,向泥沙含量为0g/L或0.5g/L的黄河水样中加入大约10mg/L的石油类污染物,经过一星期左右的驯化期后,石油降解菌菌落水平逐步升高;当石油类污染物的初始浓度为11.64mg/L,温度为20℃时,泥沙含量为0.5g/L的黄河水样中大约85%的石油类污染物在63d内能得到微生物降解;水体中泥沙的含量和石油类污染物的初始浓度均显著影响石油类污染物的生物降解速率,且在不同时段的影响不一;水体中泥沙的存在亦影响到石油类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动力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