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川西高原部分河流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极高,因有色溶解性有机质(CDOM)具有独特的光学特性,其光降解特征与规律对于分析高寒区天然水体DOC动态及区域水-陆碳循环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本文选取川西高原两种主要地貌类型的河流共5条,即高山峡谷区河流杂谷脑河、抚边河及岷江,丘状高原区河流白河、黑河,对河流水体CDOM三维荧光光谱(EEMs)与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采用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与二维相关光谱(2D-CO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白河和黑河CDOM的5 d降解率分别为64. 85%和63. 43%,光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0. 167 d-1和0. 173 d-1;抚边河CDOM浓度低(0. 71 m-1)光降解现象不明显,杂谷脑河和岷江CDOM光降解行为较为复杂;②在光降解过程中,除岷江外其余4条河流荧光溶解性有机质(FDOM)内源特征(FI)逐渐减弱,黑河和白河CDOM芳香性、疏水性特征(SUVA254和SUVA260)及腐殖化程度(HIXa)逐渐降低;③川西高原5条河流中FDOM组分均呈2类4个组分,即C1(275/310 nm,类酪氨酸)、C2 [280(250)/400 nm,UVA类腐殖质]和C3(255/440 nm,UVA类腐殖质)、C4[270(360)/492 nm,UVA类腐殖质],类腐殖质FDOM较易光降解;④5条河流中UVA类腐殖质FDOM(尤其是500 nm发射波段)光降解反应先于类酪氨酸物质;丘状高原河流中UVA类腐殖质FDOM对于光照的敏感度大于高山峡谷区河流;⑤白河的主成分分析中识别出了2个因子,解释了这些参数变化的87. 28%,反映了光降解过程对于CDOM特征、荧光组分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川西高海拔河流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特征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溶解性有机质(DOM)对全球碳循环及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川西北4条高海拔河流,即杂谷脑河、抚边河及岷江(高山峡谷河流)与白河(高原河流),对其天然水体中有色溶解性有机质(CDOM)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特征进行了研究与比较.结果表明,川西高海拔河流DOC变化范围为1.55~5.66 mg·L~(-1),CDOM(以a(355)表征)变化范围为0.96~6.31 m-1,荧光溶解性有机质(FDOM)(以lg Fn(355)表征)变化保持在2.08~2.83之间.与高山峡谷区河流比较,高原河流芳香性、疏水性特征常数SUVA254、SUVA260较高,吸光度之比E2/E3、光谱斜率S275~295及光谱斜率之比SR较低,揭示了高原河流CDOM芳香性较强、疏水性组分丰富、分子结构较为复杂;SUVA254、SUVA260分别与SR、S275~295呈显著负相关,表明白河由于高通量陆源腐殖质输入影响了CDOM特征.川西高原4条高海拔河流中SUVA254、SUVA260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表明芳香性结构普遍存在于河流CDOM疏水组分中.川西高原天然河流水体中CDOM与DOM的浓度之间总体上无直接关联,因为不同天然水体在DOM形成过程中,陆源DOC输入组分和强度及转化机制存在差异.研究结果对于揭示高海拔区域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有机碳循环的区域效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海岸带蓝碳是海洋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较高的固碳能力和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重要的作用,目前成为海洋蓝碳研究中的热点与重点。在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对中国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蓝碳本底现状分析表明,中国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生境总面积16.16~38.16万hm~2,年碳汇量约为126.88~307.74万tCO_2,总储碳量13 877~34 895万tCO_2,其中主要贡献者为盐沼。结合IPCC给出的碳汇计量建议使用方法与清洁能源机制计量方法标准,对如何计量红树林、海草床、盐沼3部分的碳汇做了方法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测算中国可预期海岸带蓝碳碳汇增量约为340~516万t CO_2。 相似文献
5.
川西高原草甸和高寒湿地是青藏高原重要土壤碳库之一,高原河流水体溶解性有机碳特征及其与土壤碳库关系研究,对于理解高寒区域土壤碳输出通量及强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川西高原高山峡谷区河流(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抚边河)和高原夷平面河流(白河)水体有色溶解性有机质(CDOM)采用三维荧光及平行因子法(EEM-PARAFAC)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高原河流中CDOM主要有3种组分,即C_1(260/480,UVC类腐殖质)、C_2[310/420(570),UVA类腐殖质]和C_3(280/370,类色氨酸);(2)河流沿程变化特征显示,高山峡谷区河流总荧光强度值较低,变化范围窄,高原夷平面河流(白河)与其相反;同时白河类腐殖质(C_1、C_2)荧光强度远高于其他3条河流,表明白河中源于沿岸草甸和湿地的陆源腐殖质高,而其余高山峡谷区3条河流陆源腐殖质输入相对低;(3)水体荧光特征参数(荧光指数FI、自生源指数BIX、腐殖化系数HIXb、新鲜度指数β:α)表明,高山峡谷区河流CDOM来源具有外源兼内源双重特征,腐殖化程度低;高原夷平面河流CDOM腐殖化程度相对较高且降解程度低;(4)相关性分析发现4条河流中C_1、C_2极显著正相关,且白河C_1、C_2、C_3呈极显著正相关;所有河流β:α与BIX呈极显著正相关,溶解性有机碳(DOC)与355 nm处吸收系数[a(355)]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自然生态小区是构建优美生态环境区域的生态“细胞工程”。它根据当地的自然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以较小的经济和社会代价实现一定区域生态环境优美、生态文明有序、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社会经济生态综合体。由于自然生态小区的建设是新兴事物,其建设途径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在自然生态小区建设投资方面,应当明确生态环境建设投资和生产赢利建设投资,对于前者应当以政府和政策性投资为主,而后者应当是在政策法规规范下的企业投资为主;在发展模式方面,应当促进环境友好的规模化高效益产业,包括有机绿色产业、地方特色产业、民族文化产业等;在效益分配方面,必须要充分考虑整个社区居民资源共享和利益合理分配,实现整个社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目标的一致。 相似文献
7.
固废中金属源释放机理和特征研究对于环境管理和环境风险防控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连续浸出和渗流释放方法,分析了铅冶炼水淬渣中金属元素在不同pH、液固比以及溶解性有机质(DOM)条件下的释放特征。结果表明,铅冶炼水淬渣中含有Cr、Co、Cd、Ni、Mo、Zn等重金属,Al、Li含量也较高。液固比影响金属释放率,总体上液固比越大释放率越大。金属种类和释放率受pH影响显著,在pH=4.5时有Cd、Zn、Mo和Ni溶出;而在pH=7.0时只有Mo溶出,累积释放率也低于pH=4.5时。在相同pH下DOM促进了Mo释放。在实际场景中,应加强含金属类固废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控。 相似文献
8.
以太湖流域上游地区无锡阳山地区果园种植典型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试验,调查了果园种植面源氮磷输出动态变化过程,计算并分析了氮磷输出强度,构建了果园种植面源氮磷输出强度定量评估模型。结果表明:取样监测期间,果园种植径流及淋溶氮磷指标变化幅度均超过200%;果园种植面源氮磷径流输出强度与其淋溶输出的变化一致,径流总氮的输出强度最高(13.201 kg/hm2),淋溶硝酸盐输出强度最大(4.077 kg/hm2);所建立的评估方程能较好地反映降雨量等环境因素对果园种植面源氮磷径流及淋溶输出强度的影响情况,模拟方程的复相关系数均在0.9左右。 相似文献
9.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褐土不同亚类剖面及养分特征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研究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典型地段海拔梯度上褐土的3种亚类土壤剖面及其养分特征.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褐土粘化作用较弱,矿物风化程度低;土壤呈碱性,pH值为7.0-9.0,富含碳酸钙的石灰性褐土达8.0-9.0;土壤表层有机质w在32.55-72.78g/kg,整个土壤剖面中全氮w0.78-4.00g/kg,全磷w0.33-0.68g/kg,全钾18.24-21.68g/kg.总的来说,褐土潜在肥力水平较高,但由于土壤水分条件的限制,土壤潜在性肥力向有效性肥力转化的能力较差,致使土壤有效性肥力水平较低.其中,土壤有效氮和有效钾w分别为25.57-24.46g/kg和研8.24-1453.65g/kg,同时由于土壤pH值和碳酸钙w较高,土壤中磷的固定较多,使得土壤有效磷w尤其偏低,为1.10-21.20g/kg.干旱河谷高海拔地区的淋溶淀积型褐土的肥力水平高于中海拔地区的石灰性褐土,低海拔地区的燥褐土肥力水平最低.土壤肥力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递增,决定了干旱河谷植被恢复从高海拔地区向低海拔地区更容易进行.表3参13 相似文献
10.
活性炭纤维吸附苯系物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吸附法去除室内苯系物。实验用活性炭纤维(ACF)作为苯系物的吸附剂,苯、甲苯作为苯系物的代表物。研究苯系物的浓度、气流量及填充密度等条件对活性炭纤维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初始浓度大的苯系物穿透时间短;当两组分气体(苯、甲苯)混合吸附时,吸附能力强的甲苯有置换吸附能力弱的苯的现象发生;气流量加大会较快到达穿透点和吸附饱和点,使穿透曲线发生左移,曲线斜率不变;填充密度对穿透时间与饱和时间都有影响,密度大有利于吸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