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安全科学   8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19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以万州供电局使用的110 kV输电线路门型杆为对象,提出开发一种带预留检测孔的新型电杆,利用视频装置由检测孔实现对电杆基础埋深段内表面裂纹的无损检测方法。着重介绍了带人工缺陷的模拟电杆检测试验,以及采用工业内窥镜通过检测孔进行视频检测过程。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解决了基础杆段埋深处检测困难问题,可以检测到0.2 mm的裂纹,为输电电杆安全运行检修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无损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42.
农田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同时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碳汇。充分认识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汾渭平原的碳库潜力,深入了解汾渭平原农业活动的碳排放特征,可为汾渭平原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信息。通过收集2011-2020年汾渭平原农田生态系统农业投入要素及作物产量数据,解析了汾渭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源/碳汇及碳足迹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核算了汾渭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的碳生态盈余/赤字。2011-2020年,汾渭平原碳排放总量从3.78×106 t先升高至4.16×106 t后逐步下降到3.72×106 t,单位播种面积碳排放呈上升趋势,最高达0.880 t·hm-2,两者均呈现西部高于东部、中心高于边缘的分布格局,而化肥使用是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碳排放总量年均贡献率达58.8%),其所贡献的碳排放量与总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汾渭平原碳吸收总量从2.48×107 t先升高到2.69×107 t后下降至2.38×107 t,空间分...  相似文献   
43.
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因富集重金属,需稳定化处理后填埋处置。采用新型重金属螯合剂(0代端二硫代羧酸基聚酰胺-胺超支化聚合物(PAMAM/4DTC-0G))、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SDD/DTC)和乙二胺-双二硫代氨基甲酸钠(EDA/2DTC)对Pb浸出浓度较高的飞灰进行稳定化处理,考察螯合剂投加量、浸出液pH对其稳定化效果的影响,并通过Pb形态分布、红外吸收光谱和微观形貌表征探究稳定化机理。结果表明,2%(质量分数,下同)的PAMAM/4DTC-0G能使飞灰中Pb的浸出浓度低于《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限值;5%的PAMAM/4DTC-0G稳定化后的飞灰中Pb的浸出浓度在较宽的pH范围(2~14)内均低于标准限值;PAMAM/4DTC-0G可与Pb2+结合形成超大三维网络状螯合物,能实现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44.
45.
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真核微生物群落特性与地域性差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秦文韬  张冰  孙晨翔  陈湛  文湘华 《环境科学》2019,40(5):2368-2374
城市污水处理厂是控制水污染、保证城市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设施.真核微生物作为活性污泥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指示活性污泥性质、预测出水水质、强化净化效果、保障系统稳定运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来自北京、深圳和无锡的14个城市污水处理厂的61份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18S r 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并结合多种生态学及统计学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活性污泥系统内真核微生物群落特性与地域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空间尺度下,活性污泥系统内真核微生物群落优势种群组成相似,在Devision水平上,群落优势种群主要由真菌、原生动物(纤毛亚门)和后生动物组成,三者相对丰度之和高达86. 22%~89. 40%.不同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系统内真核微生物多样性存在差异,无锡群落的多样性(丰富度和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最高,北京的最低,且3个城市的活性污泥系统内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的地域性差异. partial mantel test和多元回归矩阵分析结果表明,曝气池混合液温度和出水总氮浓度与活性污泥系统内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较强.研究结果深化了对污水处理系统中真核微生物的认识.  相似文献   
46.
全国城市污水处理厂中微生物群落的溯源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张冰  吴林蔚  文湘华 《环境科学》2019,40(8):3699-3705
为深入理解城市污水处理厂(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WWTPs)中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特征,本研究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系统地分析了全国15个城市WWTPs中活性污泥(activated sludge,AS)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可能的微生物来源.结果表明,15个城市AS群落中相对丰度超过0. 1%的微生物(门水平)共有10种,包括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和Chloroflexi等,优势门的相对丰度之和占AS群落总丰度的94. 53%~97. 04%. AS群落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地理因素影响:超过3 000个OTUs只广泛存在于某一个城市的WWTPs中,且接近中国大陆两端的哈尔滨和三亚拥有更多的独特OTUs;同为沿海城市的三亚和大连,其WWTPs中的特征微生物组成最为相似,而成都和重庆WWTPs中未检测到特征微生物.溯源分析的结果表明,AS群落结构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WWTPs的进水性质及所在城市的地理环境特征.具体地,植物及土壤来源微生物在不同城市AS群落中均占有较高比例;淡水来源微生物在淡水资源相对较多的南方区域AS群落中所占比例较高;除三亚外,每个城市AS群落中都检测到一定量的工业废水来源微生物,这与城市WWTPs处理部分工业废水有关;而人体肠道微生物在各城市AS群落中的占比均较低.  相似文献   
47.
为系统揭示生活垃圾分类和末端处置匹配对全过程管理环境效益的改善,按照张家港市日均生活垃圾产量1850 t计,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和实测垃圾组分数据,通过测算污染物排放的直接总环境影响潜值和电能回收量折算后的总环境影响潜值,分析和预测了垃圾分类典型情况和不同末端处置能力匹配情景下的张家港市生活垃圾处置环境效益.垃圾分类后厨余垃圾的平均厨余组分质量占比(厨余垃圾纯度,95%)较未分类小区(66%)提高了29个百分点,其他垃圾中的厨余组分质量占比(41%)则降低了25个百分点.末端处置能力现状情景下,厨余垃圾分出量为150 t·d-1时,直接总环境影响潜值随厨余垃圾纯度提高逐渐降低,较垃圾未分类时(3.41×10-10,以PET2000计,下同)减少约10%;厨余垃圾分出量大于150 t·d-1时,厨余垃圾分出量和纯度不断提高,分流厨余垃圾的填埋处置将导致污染排放增多,直接总环境影响潜值逐渐增加.生活垃圾处置环境效益的提升不仅依靠分类效果的改善,也依靠末端处置能力的匹配.末端处置能力规划情景下,生活垃圾分类后直接总环境影响潜值(1.73×10-10~2.40×10-10)均低于末端处置能力现状情景.厨余垃圾处置能力充足,相同厨余垃圾纯度下,直接总环境影响潜值随厨余垃圾分出量增加而降低.末端处置能力现状情景下电能回收量折算后的总环境影响潜值为-0.89×10-10~-0.39×10-10,高于末端处置能力规划情景(-2.13×10-10~-1.82×10-10).结果表明,末端处置能力按规划扩建后,垃圾分类效果持续提升利于提高全过程管理的环境效益.从全过程角度协同提升垃圾分类效果与末端处置能力匹配程度,能有力改善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48.
本文报道了改性不溶性淀粉黄原酸酯(IISX)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方法、条件及工艺流程,并以电镀废水和味精废水为对象进行了试验.根据电镀厂实际情况,利用现有设备进行了生产规模的试验,处理后废水中重金属离子浓度低于国家工业废水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49.
李风亭  王铮  张冰如 《化工环保》2004,24(Z1):362-364
提出了以硫酸亚铁、硝酸、硫酸、硅酸钠为原料,在常温条件下采用一步法生产固体聚硅硫酸铁的方法.对该混凝剂与聚硫酸铁的应用效果做了比较.结果表明,SS和COD均能达到较好的去处效果,且采用一步法生产,其生产成本可以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50.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体中的低分子量胺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用在强碱性条件下加入电解质,使水体中的胺类进入气相,顶空进样至气相色谱分析。同时选用HP-1大口径毛细管柱及NPD检测器分析,既保证了各低分子量胺类物质的分离,又保证定量分析的高灵敏度。本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适应范围广,对水中各胺类的最低检出浓度分别为:甲胺0.4μg/L、二甲胺0.4μg/L、三甲胺0.4μg/L、乙胺0.5μg/L。本方法可用于水和废水中低分子量胺类的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