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5篇
安全科学   18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58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82.
利用自制的聚硅铝硼无机高分子絮凝剂 (PSBA)对靛蓝废水进行絮凝处理 ,确定了絮凝剂最佳投药量和相应的废水 p H值。经絮凝处理后 ,靛蓝废水的CODCr去除率最高可达 6 4 % ,脱色率可达 90 % ,絮凝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3.
聚合铝的水解聚合形态有Ala、Alb、Alc,其中最佳絮凝形态Alb的含量是衡量聚合铝絮凝活性的主要指标。采用一次加碱法制备聚合铝时,水解聚合形态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碱化度,加热温度,氯化铝浓度,碱浓度。实验确定的优化工艺条件为碱化度2.2,加热温度72℃,氯化铝浓度0.5mol/L,碱浓度0.7~1.0mol/L。检测结果表明在优化工艺条件下,制备的聚合铝中Alb含量为80.26%。应用实验表明在同等加药量的条件下,高Alb含量聚合铝对生活污水絮凝效果明显优于工业聚合铝和氯化铝  相似文献   
84.
广州市北部土壤天然放射性水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高纯锗g能谱分析仪测量了广州市北部土壤中放射性核素238U,226Ra,232Th和40K的含量,分别为167.5(43.0~605.0)Bq/kg, 171.7(47.8~603.6)Bq/kg,183.2(45.4~447.1)Bq/kg和871.7(70.5~1967.2)Bq/kg,与全国和广东省的平均值相比明显偏高.测量了采样点1m高空气γ辐射吸收剂量率,并与利用Beck公式的计算值进行了对比,计算值普遍高于实际测量值.还计算了等效镭浓度、外照射指数和年有效剂量率,平均值分别为502.0Bq/kg,1.4,284.7μSv/a,表明广州市的γ辐射外照射水平远高于全国和广东省平均值.  相似文献   
85.
采用剩余污泥厌氧发酵液为阳极燃料、铁氰化钾溶液为阴极电子受体,成功启动了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MFC).考察了厌氧发酵过程中剩余污泥上清液中各种挥发性脂肪酸(VFAs)含量的变化,研究分析了污泥厌氧发酵液燃料电池的产电过程、燃料消耗及电子供体. 结果表明,污泥厌氧发酵液中乙酸含量最高(约占总VFAs的50%),异戊酸和丙酸含量次之(分别约占总VFAs的18%及15%),正丁酸和异丁酸含量较少(均低于总VFAs的10%),正戊酸含量最低(低于总VFAs的1%);MFC实现了250h稳定电压输出(0.65±0.05V),库伦效率为9.09%;阳极总化学需氧量(TCOD)、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VFAs均呈现整体下降趋势, TCOD和SCOD的去除率分别为74.9%和86.4%; VFAs的完全消耗伴随着反应器产电性能迅速变差,表明VFAs是主要电子供体;在MFC产电过程中, VFAs的消耗与产生同时存在,消耗总体快于产生;各种VFAs消耗快慢依次为:乙酸>正丁酸>丙酸>正戊酸>异戊酸>异丁酸.  相似文献   
86.
林雪青  向伟  李志  张志强 《环境科学研究》2015,28(12):1939-1946
为了分析黄土塬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中NO3--N迁移规律的影响,在陕西长武黄土塬区沿东西方向设置6个样地,每个样地内均选择耕地、由耕地转变来的果龄10 a和20 a左右的苹果园(下称耕地、10 a果园和20 a果园)3种土地利用方式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NO3--N迁移的影响,并初步评估其对地下水污染的潜在风险. 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中NO3--N均出现累积现象,达到累积峰时的土层深度表现为果园>耕地,NO3--N最大累积量表现为20 a果园>10 a果园>耕地. 耕地、10 a果园和20 a果园土壤w(NO3--N)平均稳定深度分别为300、400和500 cm,平均稳定值分别为2.4、2.5和2.6 mg/kg. 地下水中ρ(NO3-)为15.3 mg/L,而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中ρ(可移动态NO3-)分别为14.2、26.2和26.3 mg/L,可见,与耕地相比,果园土壤中NO3--N淋溶至地下水的风险更大. 但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土壤水分运动和地下水补给存在差异,各土地利用方式对地下水中NO3--N的贡献率尚需进一步量化.   相似文献   
87.
在分析国际经合组织(OECD)、欧盟、英国、荷兰、瑞典、美国环境战略和环境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这些国家和组织环境战略和环境政策的重点领域①气候变化;②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系统(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保护;③人类健康;④土地保护和退化土地恢复。  相似文献   
88.
应用TY型燃油添加剂促进柴油燃烧更充分,降低采用无轨运输方式进行施工的隧道中空气污染.结果表明洞内 CO、Nox浓度及尾气烟度均值降低46%、55%、42%.测定值经统计学方差柱验,有极显著差异(P<0.001).  相似文献   
89.
微生物絮凝剂制备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物絮凝剂具有高效、无毒、无二次污染等特点,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然而,微生物絮凝剂的高制备成本限制了其推广应用。降低生产成本已成为微生物絮凝剂工业化制备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分析微生物絮凝剂制备成本偏高原因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微生物絮凝剂制备的最新进展,包括利用复合菌群产微生物絮凝剂、利用廉价替代培养基制备微生物絮凝剂和利用剩余污泥制备微生物絮凝剂等;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展望了微生物絮凝剂制备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0.
对主要国际组织和部分国家的PM2.5排放标准及其实施情况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欧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均已制定了PM2.5排放标准;墨西哥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制定了PM2.5排放标准,中国也制定了PM2.5排放标准,但还未正式发布.WHO除制定了PM2.5的日均浓度限值和年均浓度限值外,还设立3个过渡时期目标值.发达国家制定的PM2.5日均浓度限值比较一致(在25~35 /μg/m3),低于发展中国家(墨西哥和印度)制定的限值标准.发达国家中澳大利亚制定的PM2.5排放标准最为严格,而日本制定的PM2.5排放标准在亚洲最为严格.WHO、欧盟、美国、加拿大和印度还规定了PM2.5的达标判断要求,各要求有所差异,而中国还未规定PM2.5达标的判断要求.美国制定了PM2.5排放标准的详细实施计划,中国拟发布的PM2.5排放标准也将分期实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