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臭氧对植物新陈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气孔反应、膜透性变化、光合作用反应、物质代谢变化和酶活性变化等5个方面系统综述了臭氧对植物新陈代谢的影响。 相似文献
42.
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最有效的方式。本文从三江源区近60年的人口变化入手,分析三江源区教育和教育补偿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探索三江源区教育生态补偿的多元路径,建议制定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完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提高义务教育补助、创建内地三江源班(校)。 相似文献
43.
44.
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动态监测是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区域环境保护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项研究采用了遥感技术,对三亚城市景观中不同景观组分的优势度值和边界形状等空间结构指标,对林木覆盖率和生物量等景观稳定状况指标进行了监测,同时配合了典型采样和勘测等地面工作,提高监测数据的可信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监测体系和Sanya-Landscape信息系统,对三亚城市生态环境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价,准确地反映了该区域生态环境的现状和特征,为三亚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证明,本研究采用的指标及指标的采集方法是区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5.
生态系统价值核算是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评估的重要手段,也是支撑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关键技术之一.指标体系的设定是开展生态系统价值核算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但当前生态系统价值还缺少统一的核算指标,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态系统价值在生态系统管理与决策中的应用.在总结归纳当前生态系统价值相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服务于生态系统管理和相关绩效考核为目标,提出了包括生物生产性、人类收益性、保护成效性、实际发生性、实物度量性、数据可获性、持续更新性、非危害性在内的8项生态系统价值核算原则,筛选形成了包括7个功能类别、15个一级科目和26个二级科目的生态系统价值核算指标体系,并针对实物量达到一定数值才能形成服务的指标设定了核算基准.以厦门市为例探讨了这一指标体系的应用能力,其不仅包括了厦门市主要生态系统服务,而且体现了厦门市作为沿海旅游城市的区域特色.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开展生态系统价值统计核算的可能途径,主要包括建立生态系统价值统计核算公式,编制技术导则,开展培训、制定定期发布制度等,旨在为实现生态系统价值的业务核算及其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6.
破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难题,贵在创新、重在实践.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关方面,国内外相继开展了生动实践,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诸多启示.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应充分依托生态资源实现生态产业化,找准自身特点定位促进产业生态化,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公共性生态产品补偿机制,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带动土地溢价.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的认识误区,提出了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建议:①充分认识生态资源是经济发展的优质资源,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创造并实现生态产品价值.②改变原有补贴式、被动式和义务式的生态补偿方式,将市场机制融入公共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以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③转变传统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路径,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载体,使生态产品与载体整合一体化实现"共生增值",让价值转移到载体中并通过载体交易实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47.
风险区划是山洪灾害的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在理解山洪灾害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区划,可为科学地分析山洪灾害致灾因子,恰当地采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以多年降水均值、土壤类型、坡度、高程、最长汇流路径长度、最长汇流路径比降、糙率、稳定下渗率、人口密度、地均GDP、土地利用状况和植被覆盖度12项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结合确定权重,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完成闽江上游山洪灾害危险评价图、易损性图和山洪灾害风险区划图。并与1985—2013年近30年的灾害数据进行集成分析,比较山洪灾害风险区划与灾害发生情况,以期为不同风险地带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决策,为山洪易灾区居民提供风险信息。 相似文献
48.
采用传统生态足迹方法与GIS相结合的手段,分析了成都市生态足迹占用压力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成都市生态足迹压力为0~40 hm2/hm2,其空间特征表现为从山地、丘陵到平原依次增加,从中心城区、主城区、郊区依次降低;按照生态足迹压力将成都市分为压力较小区、压力一般区和压力较大区.通过与成都市实际对比以及为了方便管理的需要,将3个生态足迹压力分级分别作为城市发展重点保护区、引导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根据主城区生态足迹压力空间分布特性,指明了成都市中心城区的发展方向,即向东、南发展. 相似文献
49.
50.
生态足迹模型因其可以定量度量生态可持续发展、计算简单、结论易懂、全球可比等特点,提出之后得到了大量的关注和应用,同时也面临着一些质疑和争论。文章介绍了一种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生态足迹理论和计算方法,并以该方法和传统生态足迹模型分别计算了中国1961-2007年的生态足迹,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结果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表明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生态足迹模型结果可信。该种方法能够克服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部分缺陷,在均衡因子选取、土地生态功能假设、CO2吸收等方面有了较大改进,能够较好地反映不同生态系统在生产力上的差异;在时间序列分析方面也更加合理。但该方法本身同时存在着计算方法不完善、对生态系统变化不敏感等问题,如何更紧密地结合生态足迹和净初级生产力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