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64篇
安全科学   37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252篇
基础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51.
编码环羟基化加氧酶的基因常作为评价环境中微生物降解芳香族化合物能力的分子标记.近年宏基因组学技术的出现极大地加速了对环境中功能基因及功能类群的研究.本文总结了目前关于芳香族化合物环羟基化加氧酶基因的数据库,介绍了微生物降解芳香族化合物(苯系物、萘及其它多环芳烃)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各类功能基因,总结了环境检测中使用的分子引物,并综述了它们在各类复杂环境样本中的检测应用,此外对使用宏基因组技术来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降解芳香族化合物的能力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352.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国家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之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加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本文按照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成果导向原则,进行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总体设计,明确了识别生态环境风险及成因、支撑流域区域水质目标管理、构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综合解决方案、推广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先进适用技术、创新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协调机制和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智慧决策平台六项重点任务,并提出了虚拟机构、实体运作的"1+X"模式和行政管理与技术管理高度融合的联合研究组织方式。目前,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启动会已经召开,联合研究一期项目(涉及水质目标管理、综合解决方案和智慧决策平台)已经启动,联合研究的58个驻点工作组已经完成与地方的需求对接和方案编制,以水专项支撑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推荐技术手册(第一册)和"三磷"综合整治技术为代表的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形成初步成果,长江保护修复智慧决策平台"智汇长江"正在加快搭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正在从设计迈向现实。  相似文献   
353.
全氟辛烷磺酸(PFOS)对半滑舌鳎肝脏细胞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海洋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氟辛烷磺酸(PFOS)的生物毒性效应,以半滑舌鳎肝脏细胞(HTLC)为研究对象,将其暴露于含不同浓度PFOS的DMEM-F12培养基中,分别染毒24、48、72 h后,利用噻唑蓝比色法(MTT)和透射电镜实验评价PFOS的细胞毒性;同时测定活性氧自由基(ROS)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来探讨PFOS对细胞的氧化损伤效应。结果发现,细胞活性随PFOS浓度升高呈先促进后抑制趋势,当PFOS浓度达到1 000%mol·L-1时细胞活性受到显著抑制(P0.01);电镜结果显示PFOS能引起与代谢相关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等发生肿胀甚至破损;与对照组相比,ROS含量和SOD活性分别在20%mol·L-1、200%mol·L-1开始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证实在PFOS引起的氧化应激反应中SOD起到了清除自由基作用以维持细胞稳态。研究表明,PFOS对海洋鱼类细胞具有一定的生物毒性,能引起细胞产生氧化应激反应,并进一步破坏生物膜系统,从而导致细胞增殖和多种代谢途径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354.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SNCR)技术因其系统简单、操作方便、运行成本低等优势,在中小窑炉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陶瓷行业还未见报道。以SNCR技术在某陶瓷行业的应用为例,介绍和分析了SNCR脱硝技术、系统组成模块化以及反应温度、氨氮摩尔比、混合程度、停留时间等关键因素对脱硝效率的影响,为类似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55.
2013年9月采集洞庭湖区三口四水入湖口,东、西、南洞庭湖湖区以及出湖口沉积物,采用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测定了沉积物中的二英( PCDD/Fs).结果表明洞庭湖沉积物中二英的浓度范围为153—7144 pg·g-1 dw (干重),小河嘴最低,虞公庙最高.对比国内外其他淡水湖泊河流二英浓度,洞庭湖污染程度相对较低.二英污染水平依次为洞庭湖湖区>出湖口>入湖口,湖区内污染水平依次为南洞庭湖>东洞庭湖>西洞庭湖.主要同类物为OCDD,贡献率范围为77%—97%.PCDD/Fs的污染水平比1995年下降1—2个数量级,但和2004年污染水平相当.沉积物中二英的含量与水的流速成反比.洞庭湖出口处PCDD/Fs浓度相比入湖口和湖区浓度处于中间水平,表明洞庭湖中的二英可能会随水流进入长江中下游.  相似文献   
356.
马可婧  孙丽娟 《环境科学》2023,44(11):5997-6006
为了明确兰州市PM2.5中16种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和来源,采集了兰州市4个季节的PM2.5样品,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PAHs的浓度进行了分析,利用正定矩因子分解法(PMF)、聚类分析和潜在源因子分析法(PSCF)对PAHs的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兰州市PM2.5ρ(PAHs)均值为:冬季[(118±16.2) ng·m-3]>秋季[(50.8±21.6) ng·m-3]>春季[(22.2±8.87) ng·m-3]>夏季[(4.65±1.32) ng·m-3].相关性分析表明,兰州市PM2.5和TPAHs均与温度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性,与气压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性,与风向、风速和相对湿度的相关性较差.各环PAHs在4个季节的占比相似,其中4环和5环的PAHs占比为最大,其次为6环和2~3环.兰州市PM2.5中PAHs的主要来源在春夏季为工业排放和生物质及天然气燃烧,秋季工业排放占主导地位,冬季主要为燃煤排放,交通排放在4个季节的贡献比较稳定.聚类分析和PSCF计算结果表明,来自蒙古国、新疆东北部和青海等地的气流对兰州市环境空气质量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57.
城市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是影响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威胁.为探究开封市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分别于2015年和2021年对河流表层沉积物进行采样,对比不同时期沉积物中Cd、 Cr、 Cu、 Ni、 Pb和Zn的含量,使用地累积指数、生物毒性风险评价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两个时期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21年开封市河流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相较于2015年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Cd、 Cr、 Cu、 Ni、 Pb和Zn分别下降94.42%、 18.4%、 85.7%、 45.19%、 75.61%和92.28%,化肥河和惠济河两个时期重金属含量均高于其他河流.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开封市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源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产业布局、道路交通和土地利用等人类活动是其主要污染源.不同时期主要污染物存在一定差异性,2015年Cd、 Cr、 Pb和Zn是主要污染物,2021年Cd、 Cu、 Pb和Zn是主要污染物.地累积指数、生物毒性风险评价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开封市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时空差异大,惠济河和化肥河污染状况依然严重,仍属于中、高污染等级,特别是Cd污染...  相似文献   
358.
美丽中国建设需要各地区各部门社会各界共同推动,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地方实践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实践,全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样本和先行区,丰富建设内涵、深化建设内容、拓展建设领域、创新实践模式、完善实践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一批典型经验。进入新时代新征程,围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需要进一步发挥各地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深化美丽中国建设地方实践,坚持分区分类因地制宜,形成各美其美的美丽中国建设格局,坚持系统谋划,创新提升美丽中国建设地方实践模式,强化政策协同和宣传激励,形成各地区全社会合力共建美丽中国的良好氛围,为全面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丰富的地方实践和坚实的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359.
采用COMSOL仿真软件对流动与传热进行多物理场耦合,通过粒子追踪对失踪粒子的位置进行标记,对316L不锈钢和聚四氟乙烯这两类材质换热器在不同入口烟气流速和冷却水流速下的冷凝除湿效果进行模拟分析。研究表明:烟气流速<6.0m/s时,聚四氟乙烯材质的换热器出口烟气含湿量和冷凝率的变化幅度小于316L不锈钢材质的换热器,前者的冷凝除湿效果明显优于后者,特别是在冷却水流速≥0.6m/s时这种优势更为明显。冷却水流速<0.4m/s时,316L不锈钢换热器出口烟气含湿量下降得较快,聚四氟乙烯换热器出口烟气含湿量则在入口冷却水流速≥0.4m/s时下降得较快,考虑到实际应用中冷却水源及热量回收、建设成本及运行成本,建议将冷却水流速控制在0.4m/s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