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190篇
安全科学   4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299篇
基础理论   13篇
污染及防治   6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41.
应用A/O中试装置处理实际生活污水,研究了低DO浓度下系统对有机物、氨氮和总氮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低DO浓度下COD和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5%和92%.由于进水C/N比仅为2.93,总氮平均去除率仅为64%,但提高亚硝酸氮积累率可以提高总氮去除率,当亚硝化率从15%增加到85%,总氮去除率将增加12%.氨氮去除率和硝化速率、总氮去除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维持低DO浓度可以实现亚硝酸型同步硝化反硝化反应,基于氮的物料平衡可知它占系统总氮去除率的5%~12%,增加DO浓度将破坏同步硝化反硝化(SND)现象.  相似文献   
342.
污泥缺氧好氧消化的减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奕娜  彭永臻 《环境工程》2006,24(3):62-64,56
实验主要进行缺氧好氧工艺在不同运行条件下消化效果的研究;在常温和中温下,与传统污泥好氧消化处理的效果对比,并进行pH等控制参数的统计规律分析,提出优化处理工艺条件,也为污泥缺氧好氧消化工艺的设计、运行管理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43.
阳极氧化与Fenton法结合的可行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Ti/Sn、Sb氧化物作阳极的反应体系中,以甲基橙和刚果红为模拟污染物,用紫外光谱和TOC测试揭示了其降解历程.Ti/Sn、Sb氧化物电极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Na2SO4为电解质,电压为15V,电解24min时,0.01mmol/L的甲基橙和刚果红色度去除率达100%,色度去除能以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表征;电解5h后,TOC去除率分别为80.5%和78.6%.由于阳极电催化体系产生的S2O82-、SO52-对Fenton反应有阻碍作用,所以阳极电Fenton法的运行机制并不完善.  相似文献   
344.
采用两级SBR工艺(TSSBR)处理COD与氮浓度较高的工业废水,SBR1去除有机物,SBR2主要进行硝化反硝化。TSSBR与传统SBR工艺相比,COD降解速率和硝化反应速率明显提高,COD去除率由84%提高到93%,2种工艺的反硝化速率没有明显差别。在原水COD浓度较高的情况下,TSSBR可有效克服高COD浓度对硝化反应的抑制,硝化反应速率是传统SBR的2倍。对于COD和氮浓度较高的工业废水,TSSBR明显优于传统SBR,是一种理想的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345.
磷缺乏引起的非丝状菌活性污泥膨胀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啤酒废水为研究对象,用SBR法研究了进水中不同有机物与总磷浓度的比值(以BOD/P计)对活性污泥膨胀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水中BOD/P为100/0.8以上的条件下,污泥的沉降性能良好;当进水中BOD/P分别为100/0.6和100/0.3时,出现高含水率的黏性菌胶团过量生长的现象,发生非丝状菌膨胀;在进水中BOD/P为100/0.4的条件下,发生更严重的非丝状菌膨胀.试验中还研究了磷缺乏条件下微生物对氮源和磷源利用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346.
运行温度对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347.
沈琛  张树军  彭永臻 《环境科学》2020,41(6):2805-2811
为考察羟胺对两种典型亚硝态氮氧化菌(NOB)活性的影响,分别以富含硝化杆菌(Nitrobacter)和富含硝化螺菌(Nitrospira)的污泥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批次试验,分别考察了相同pH、不同羟胺浓度梯度和相同羟胺浓度、不同pH梯度条件下,羟胺对两种NOB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在相同pH条件下,Nitrobacter的活性随羟胺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在相同羟胺浓度(HA=5mg·L~(-1))条件下,羟胺在较高pH环境(pH≥7.5)中产生更多的游离羟胺(FHA),会对Nitrobacter产生更好的抑制效果,低pH环境(pH≤7)中离子态羟胺的存在可能会促进Nitrobacter的活性.羟胺对Nitrospira的抑制效果有限,当pH=7.5,羟胺浓度=45mg·L~(-1)时,Nitrospira的相对活性为82%.分别采用NOB生长速率动力学模型和非底物抑制线性方程描述FHA对Nitrobacter和Nitrospira活性的影响,其可决系数R~2分别为0.90和0.94,FHA可能是抑制Nitrobacter和Nitrospira活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48.
基于GIS的非点源污染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非点源污染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环境问题,数学模型是非点源污染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本阐述了GIS与非点源污染模型结合的意义及其必然性,分析了两结合的基本组成及集成方式,并对两不同集成方式进行了描述。分析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状况,最后结合项目给出了GIS和非点源污染模型相结合的应用示例。  相似文献   
349.
350.
为了解析进水C/N对生物膜法处理性能的影响,研究了C/N从2. 5下降至0. 14过程中生物膜形态特征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生物膜系统在进水C/N为2. 5条件下启动并运行54 d,生物膜污泥浓度增至19. 6 mg/cm3,生物膜呈黑色且形态疏松,系统氨氮去除率由初始的88%逐渐降至20%。进水C/N降低至0. 14并继续运行105 d,进水C/N降低后,生物膜逐渐脱落,生物膜污泥浓度降至10. 1 mg/cm3。随后生物膜的生物量开始稳定,并逐渐增至C/N降低前的水平,氨氮去除率逐渐恢复最终达到88%。进水C/N波动对生物膜形态和微生物群落均有显著影响。随着进水C/N降低,生物膜形态密实呈砖红色,微生物多样性增加,生物膜中的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减少,绿弯菌门和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增加,Denitratisoma、Nitrosomonas和厌氧氨氧化菌逐渐被富集,生物膜系统逐渐稳定,实现了良好的脱氮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