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0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82篇
安全科学   149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46篇
综合类   302篇
基础理论   64篇
污染及防治   42篇
评价与监测   27篇
社会与环境   32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5 毫秒
591.
<正>我国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经过"十一五"和"十二五"的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工作成效,对于提升政府安全监管监察能力和加强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安全生产信息化的整体水平仍十分滞后,尤其相比于公安、消防、金融等其他领域的信息化及其应用水平,差距悬殊。安全生产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也较为突出:信息化缺乏统筹规划,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安全生产信息技术标准体  相似文献   
592.
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是实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业务快速、准确、高效管理的根本保障。安监执法与隐患排查是我国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各类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阐述了安监执法与隐患排查系统研制的背景,给出了系统的整体功能架构和网络拓扑结构,重点研究了安监执法和隐患排查治理系统的政府端、企业端以及移动端APP各功能的设计和开发,总结了系统的特点和性能。充分利用最新的移动互联网和云服务等信息技术,开发安监执法与隐患排查治理移动智能终端与系统,对于创新安全监管模式,提高安全监管监察效能和隐患排查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93.
农户视角土地利用对环境压力的适应研究已成为气候变化和持续性科学领域的热点。 文章从适应能力决定因素识别、适应障碍和限制因素诊断、适应的生态环境后果评估三个方面综述了农户土地利用对环境压力的适应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梳理了农户适应环境压力的研究方法:综合指数法、参与式评估法、统计和计量经济模型法、适应的共同管理模型法。基于已有研究的特征和转型适应的需要,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①构建适应研究的理论框架,为经验研究提供理论支撑;②重视提高农户适应能力的制度政策和农户适应实践的生态环境后果评估,为持续适应提供依据;③跨多层次主体综合考察农户土地利用适应过程机理; ④基于系统论思想、多学科和跨学科知识,以及现有方法论基础,构建涉及多层次利益相关主体的农户土地利用对环境压力的适应共同管理模型,以实现适应的科学的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594.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与环境变化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作为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文章总结了国内外 LUCC 与环境变化关系的主要研究成果和方法,继而从气候、碳循环、土壤环境、水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对土地利用方式的限制等方面概括了 LUCC 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LUCC 通过改变大气成分和下垫面性质对气候造成影响;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带来土壤污染、土壤养分迁移等土壤质量问题;并且引起水体的非点源污染,影响区域的产水量和水循环。同时,环境变化对LUCC具有限制作用。不仅通过特定的气候环境直接限制土地的利用方式;还间接通过借助人类生态环境意识的改变,实现对区域土地利用强度与方式的约束。LUCC既是全球环境变化的原因,也是全球环境变化的结果。LUCC 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的动态反馈关系。进一步探讨了当前 LUCC 与环境变化关系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相关研究方法,针对目前存在的缺乏统一的指标体系,研究区域、时空尺度单一,以单要素静态研究为主,实验研究相对薄弱以及动态模拟不够等问题,提出加强跨学科综合交叉研究、注重多尺度探讨LUCC的环境效应、构建一个 LUCC 环境效应研究的统一指标体系及加强“3S”技术与模拟模型的融合等建议。为寻求更科学更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提供了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595.
以一株高絮凝活性的丝状真菌菌株——糙刺篮状菌(Talaromyces sp.CC-1)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热提取法、离心沉淀法、阳离子交换树脂法、NaOH-超声法等4种方法对该菌株胞外多聚物(ECP)的提取效果,结合细胞破坏程度(核酸含量)、ECP的提取效率、化学组成分析对这4种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Talaromyces sp.CC-1产生的ECP的化学组成以多糖为主,4种方法中多糖分别占ECP总量的中97%、73%、72%、67%.其中,热提取法既能提高ECP的提取效率(提取量为940 mg·L-1),又不会在提取过程中对菌株细胞造成破坏(核酸仅占ECP总量1%,为离心沉淀法、树脂法和NaOH-超声法的0.06、0.04、0.03倍),是较适宜的ECP提取方法.红外光谱(FI-IR)对热提取的ECP的进一步分析表明,ECP结构中含有较多的羧基、羟基、氨基等絮凝活性基团,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显示,ECP的分子量分布为1.7×105—3.4×106Da之间,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ECP的单糖组成,发现ECP中多糖主要由葡萄糖、甘露糖、木糖和半乳糖等单糖构成(物质的量之比为95.7∶5.8∶1.8∶1).  相似文献   
596.
车,多为供人乘坐之物。然而在古代,车的用途要比现在广泛得多。"车辚辚,马萧萧",战车的种类之多充分显示了古人卓越的军事智慧。号称轩辕氏的黄帝,轩辕二字均从车。传说黄帝大战蚩尤,蚩尤施大雾,黄帝就以指南车为士兵领路。春秋时期的战车是中国古代的正式战车,配置长兵器武士,射手和御手各一名。诸葛亮为运送军粮而发明的"木牛流马",称得上战车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597.
污泥生物炭在污泥好氧降解中的原位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300,500,700℃下热解获得的污泥生物炭C300、C500和C700,分别添加至污泥中进行好氧降解反应,研究降解过程中污泥性质的变化,及反应前后污泥生物炭重金属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污泥生物炭提高了污泥降解产物的稳定性,降低了污泥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添加C300的产物稳定性最高、重金属生物有效性最低,相比对照工况,其产物的5日耗氧量降低了27%,Cu、Zn、As和Ni的生物有效性分别降低了24%、15%、26%和19%.反应后C300和C500中水溶性重金属含量没有显著变化,而C700中水溶性Cu、Zn和Ni的含量分别增加了16,94,4mg/kg. C300作为污泥好氧降解添加剂经济可行.  相似文献   
598.
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是生态环境和卫生健康管理决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之一,从政策制定、技术规范、制度试点、能力建设和管理应用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工作现状。指出,我国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制度存在各部门对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的认识偏差,部门职责不清晰,管理需求不明确,技术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生态环境和卫生健康部门应结合各自职责与需求制定相关工作办法,开展试点探索,条件成熟时制定专门法律;厘清生态环境和卫生健康部门在环境健康风险管理中的职责;紧密围绕生态环境和卫生健康管理需求,开展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工作;借鉴国外经验,完善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规范体系;从机构设置、技术队伍培训、合作共享、学术交流等方面提升环境健康风险评估能力。  相似文献   
599.
复合氧化物催化材料上碳颗粒物的催化燃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柴油车排放碳颗粒物的控制 ,研制可应用于柴油车排放碳颗粒物催化再生复合氧化物催化材料 .通过运用热分析仪 (TGA)和程序升温氧化反应装置 (TPO)对复合氧化物催化材料的活性进行评价 ,研究了催化材料的组成、原子配比、催化材料与碳颗粒物质量比、H2O的加入、焙烧温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双组分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中 ,Cu-Mo-O有较好的活性 ;多组分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中 ,Cu-K-Mo-O在原子比Cu∶K∶Mo =1∶1∶2 ,催化剂与碳颗粒物质量比为 5∶1时活性最好 ,其碳颗粒物起燃温度为 32.7℃ ,同时H2O和焙烧温度对该催化剂的影响较小 ,是能够应用于柴油车排放碳颗粒物控制催化再生的良好催化材料 .  相似文献   
600.
安徽省近40年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安徽省79个站点1971—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近40年安徽省参考作物蒸散量(ET0)以及ET0对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温度等气象因子的敏感系数,并对ET0的时空分布和4个气象因子敏感系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安徽省年平均参考作物蒸散量为862 mm,自1971年以来,年平均参考作物蒸散量总体上呈现波动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上,基本呈自北向南、自低向高递减趋势;ET0与平均温度、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风速的敏感性方面,ET0对相对湿度的变化最为敏感,其次是日照时数、风速,对平均温度的敏感性最低。从近40年各气象因子敏感系数的多年变化特征来看,平均温度、日照时数和风速的敏感系数以平稳波动为主,年际间变化不是很明显,而相对湿度敏感系数则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通过0.01的显著性检验),其绝对值有明显的减小趋势,表明相对湿度对参考作物蒸散的敏感性在减弱。在年内变化特征方面,总体来说,相对湿度敏感系数年内变化表现为明显的双峰型变化特征,而平均温度、日照时数和风速年内变化特征为单峰型。在这4个气象要素对ET0的贡献率方面,贡献率最大的是相对湿度,四个影响ET0的气象要素对ET0变化的总贡献为-1.33%。综合敏感性和贡献率两方面因素分析,日照时数和风速的变化趋势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ET0呈下降趋势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