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9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25篇
安全科学   119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86篇
综合类   458篇
基础理论   96篇
污染及防治   65篇
评价与监测   42篇
社会与环境   41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51.
电镀前处理废水中含有大量难降解有机物,成分复杂,用传统生化法难以处理达标。本实验采用Fenton氧化技术对前处理废水进行预处理,再用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后续降解COD,使出水中COD达到《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表3的水质要求。实验采用实际电镀生产废水,COD=300 mg/L,通过芬顿-生物接触氧化因素实验,优化工艺参数,去除率可达到83%以上,COD降到50 mg/L以下.最佳芬顿反应参数为:pH=3.0,COD/H2O2=1.5,Fe2+/H2O2=2,反应时间t=10 min;生物接触氧化法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7 h,进水pH在6~8之间。  相似文献   
752.
采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N2吸附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FT-IR)对高炉瓦斯泥(BFS)进行了表征,测得其BET比表面积为21.13 m2/g、并且含有羟基、酯基等功能性官能团。实验考察了吸附剂用量、pH值、吸附温度、Cu(Ⅱ)初始浓度对高炉瓦斯泥吸附Cu(Ⅱ)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u(Ⅱ)初始浓度为100 mg/L时,温度为313 K、高炉瓦斯泥用量为1.5g/L、pH=5时,20 min可达到吸附平衡,吸附率为99.99%。并且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反应模型以及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其表观活化能Ea=58.27 kJ/mol,该吸附过程是自发的、吸热的熵增过程。  相似文献   
753.
光催化氧化-Fenton组合方法降解高浓度正丙醇废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1%和10%2种浓度正丙醇废水在光催化氧化-Fenton组合工艺条件下的降解情况,分别考察了H2O2加药方式及剂量、Fe2+浓度、TiO2浓度,以及废水的初始浓度对反应的影响,得到了优化工艺参数。结果显示,在23 W的低压汞灯照射下,当Fe2+离子浓度为0.44 g/L,TiO2为0.4 g/L,H2O2分6次等幅递增投加,增幅为均值的10%,投加总量至28.6 g/L时,反应6 h后,组合工艺可将1%浓度正丙醇废水的COD从17 200 mg/L降低至2 000 mg/L。H2O2总用量为136.5 g/L,其他条件及加药方式不变条件下,废水浓度提高至10%,紫外光能量利用率明显提高,反应15 h后,可将COD从172 000 mg/L降至1 000 mg/L以下,降解速率随浓度降低而下降。  相似文献   
754.
以高炉瓦斯泥为铁源,通过其在酸性条件下与H2O2形成Fenton/类Fenton反应体系来处理硝基苯废水,考察了p H、H2O2用量、高炉瓦斯泥用量及反应时间对硝基苯降解率的影响,并对降解机理进行了分析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在p H为3、高炉瓦斯泥用量为0.5 g/L、H2O2用量为10 m L/L、反应时间为60 min的条件下,100 mg/L的硝基苯溶液中硝基苯的降解率达87.88%;硝基苯先被氧化生成硝基苯酚、硝基苯二酚、对苯醌等中间产物,然后再进一步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达到降解的目的。  相似文献   
755.
城市环境总体规划是对城市中长期环境管理的综合安排,是环境保护基础性的规划,其核心问题在于规模、结构和布局,即从城市环境、资源与生态约束角度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提出限制(环境、资源与生态红线),从环境承载力与发展生态适宜性分区角度为城市发展规划提出发展适度规模、结构与布局。在城市"多规融合"的实践过程中,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作为政府综合决策的重要支撑之一,可以为其他的规划编制提供约束条件以及土地供给能力测算值,使得各规划间能够相互支撑、相互融合,因此有必要先行。本文以北京市丰台区环境总体规划为例,从布局角度出发,基于区域土地资源供给能力对丰台区进行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并得到土地生态适宜性区划图,从而提出丰台区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限制条件,为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先行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56.
应用人工阶梯 深潭系统治理泥石流沟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石流的主要破坏性在于其能量巨大,输送大量物质造成生命财产损失,消耗泥石流的起动及运动能量能防止泥石流发生或使泥石流的破坏性大大降低,为泥石流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在甘肃西汉水流域的泥石流支沟拦山沟进行人工阶梯 深潭系统试验,2009~2010年汛期观测发现阶梯 深潭系统能增强沟道阻力,抬高侵蚀基准面,从而控制侵蚀下切,且多级的阶梯 深潭系统通过跌水和水跃能有效消散水流能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泥石流的起动和加速,使得泥石流在阶梯上游停留堆积,淤满的阶梯在河床纵剖面仍能保持阶梯形态,起到增强阻力消能的作用,减小了拦山沟泥石流对下游的破坏。消能结构对大坡度山区河流起重要作用,不论是人工消能结构还是自然消能结构,都能起到增阻消能的作用,对山区河流治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57.
水丝蚓生物扰动对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不同投放密度和不同环境条件下水丝蚓的生物扰动对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研究表明,水丝蚓的生物扰动作用对沉积物磷释放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与未投放水丝蚓的空白组相比,当水丝蚓密度为1 ind./cm2和2 ind./cm2时,上覆水中总磷的平均浓度分别提高了190%和230%.温度的提高,会加大水丝蚓生物扰动对磷释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58.
针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即规划布局的优化调整问题,以海南博鳌亚洲论坛特别规划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该地区的功能定位及其生态环境特征,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因子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因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工具对该地区生态适宜性和敏感性进行评价。根据生态适宜性与敏感性评价结果,进行案例区主体功能区划分。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主体功能区划与案例规划布局,从建设用地地块层面提出具体的规划布局优化调整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规划的141个建设用地地块中,约四成位于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建议控制项目规模或者取消项目。通过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规划布局优化调整方法及其案例研究,从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角度指导该地区规划布局,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759.
南四湖新薛河湖滨带湿地修复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南水北调东线南四湖新薛河入湖口湖滨带人工湿地修复区的植物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对该地区的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以评价退耕还湿措施对湖滨带退化湿地的生态修复效果.结果表明,经过2年的生态修复工作,湖滨带退化湿地中的植物物种数量由修复前的16科25种提高到修复后的24科47种.修复后的湖滨带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其物种多样性明显高于未修复地区,其中,修复后的湿地高位台田区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匀度指数分别为1.619、0.745和0.860,远高于未修复高位台田区的0.060、0.012和0.065.通过退耕还湿措施修复的湖滨带人工湿地系统对于恢复南四湖湿地的物种多样性、实现湖滨带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60.
长期施肥条件下水稻土磷素分布特征及对水环境的污染风险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太湖地区稻麦轮作黄泥土进行23 a长期施肥试验,设14种处理:不施肥(C0)、氮肥(CN)、氮钾肥(CNK)、氮磷肥(CNP)、磷钾肥(CPK)、氮磷钾肥(CNPK)、稻草加氮肥(CRN)、有机肥(M0)、有机肥加氮(MN)、有机肥加氮钾(MNK)、有机肥加氮磷(MNP)、有机肥加磷钾(MPK)、有机肥加氮磷钾(MNPK)、有机肥加稻草加氮(MRN)。结果表明:(1)与无磷处理比较,耕层(0—15 cm)全磷(TP)、有效磷(O lsen-P)和无机磷(I-P)含量均显著增加,有机磷(O-P)含量仅在MNP、MPK、MNPK和CPK处理中显著增加;耕层以下O-P无显著增加,MNPK、MNP、MRN和MN处理中I-P下移可达25 cm,而MNPK处理中TP及MNPK、CNP处理中O lsen-P下移可达30 cm;耕层磷素积累量及磷素下移深度与施磷量、施肥模式(化肥磷、有机肥磷;单施、混施)和磷素形态有关。(2)有机肥I-P下移深度比化肥I-P深。(3)不同施肥处理对水体环境存在不同的污染风险,其中以MNPK处理下土壤磷素对水体环境的污染风险最大;地表水的污染风险大于地下水,稻季的污染风险大于麦季,丰水年的污染风险大于平水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