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0篇
安全科学   14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130篇
基础理论   18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含水率是影响河道底泥后续处置效果与成本的重要因素,采用响应曲面法(RSM)和中心复合设计法(CCD)对Fe(Ⅱ)-过硫酸钾(K_2S_2O_8)优化河道底泥脱水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K_2S_2O_8投加量为22.26 mg·g~(-1)TSS、Fe(Ⅱ)投加量为43.63 mg·g~(-1)TSS(K_2S_2O_8和Fe(Ⅱ)投加摩尔比为1∶1.9),初始pH为5.95时,其脱水效果最佳,CST削减率在10 min内能够达到86.16%,与优化响应器拟合的最佳CST削减率86.44%基本一致。基于RSM建立CST削减率预测模型,模型的相关系数R~2和R_(adj)~2分别为0.905 8和0.821 1,拟合度良好。经回归模型方差分析(ANOVA),底泥脱水效率受Fe(Ⅱ)投加量影响最大(P0.001),其次是初始pH(P=0.023),最后是K_2S_2O_8投加量。与市场上常用聚合硫酸铁(PFS)和聚丙烯酰胺(PAM)相比,具有优越的经济性和良好的脱水效果。  相似文献   
152.
乍得某油田注水系统前期采用地下水,后期采用油田采出水和地下水混合水作为回注水。由于油田采出水和地下水含有钙、镁和钡等成垢盐类,溶解氧较高,存在硫酸盐还原菌(SRB)等微生物,容易引起注水系统中管道和设备的严重腐蚀。采用向注水系统中分别添加缓释阻垢剂、杀菌剂和脱氧剂,减少上述物质对注水系统的腐蚀。注水罐入口加入缓释阻垢剂和杀菌剂,注水罐出口加入脱氧剂。在本项目中采用有效容积1 000L的加药罐和流量100L/h的加药泵(1用1备)组合合成的加药撬装设备。  相似文献   
153.
推进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实施的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相关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着力培育的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一些地方政府和利益团体,不是抓住机遇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新发展循环经济上,而是放松对发展循环经济和环境管理的要求,热衷于上一些"两高一资"项目或者国家明令淘汰的项目,使发展循环经济失去了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形势下推进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实施,必须正确处理好应对金融危机和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关系,抓紧制定出台<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配套法规标准和制度,并理顺保障法律实施的体制机制,加快出台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激励政策.  相似文献   
154.
我国不同土壤铜的生物可利用性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我国8种典型类型土壤,运用生态毒理学的方法研究土壤中铜的生物可利用性。选取大麦根长和生物量为反应终点,运用计算Dose-response的S-Logistic模型计算出引起反应终点比对照减少10%和50%时的土壤总铜浓度(EC50、EC10)和外源铜浓度(EC10a、EC50a)。结果表明,由根长数据得出的EC10a、EC50a为最佳的分析8种土壤铜的生物可利用性的指标。8种土壤的EC10a在25.3~170.2mg/kg,EC50a在58.1~429.5mg/kg,数值分布范围较宽,说明8种土壤中铜的生物可利用性存在差异,生物可利用性的大小依次为:漳州>海口>烟台>武威>西藏>上海>铜仁>洛阳。ECX与pH和CaCO3呈显著正相关,而这两个指标都是土壤酸碱度的表征,说明土壤的酸碱性能显著影响土壤中铜的生物可利用性。土壤对铜的最大吸附量xmax与ECxa呈显著正相关性,提示土壤对铜的吸附能影响铜的生物可利用性。  相似文献   
155.
156.
1株低温石油烃降解菌的分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磊  李丹  孙丹  谢玉娟  马挺  梁凤来  刘如林 《环境科学》2007,28(9):2101-2105
从渤海油船泄漏区域的海底泥中筛选到1株能降解柴油的低温石油烃降解菌T7-2,初步鉴定为红平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研究表明,利用工业乙醇无机盐培养基培养液体种子是适宜的,其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15℃和7.8,工业乙醇最适加入量为0.5%,菌体浓度为108 CFU/mL.接种人工海水烃降解培养基后,通过补加氮源 (NH4)2SO4 2.64 g/L、磷源Na2HPO4 2.5 g/L和酵母粉 0.015 g/L后,15℃振荡培养7 d,降解率可以达到73.2%.该菌降解烷烃的范围很广泛,C12~C36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解.  相似文献   
157.
水体的石油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的长期影响和破坏,是一直以来全球重点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生物炭及其复合材料作为可有效吸附石油烃的富炭多孔材料,已成为目前水体修复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文章对近年来生物炭及其复合材料在水体环境中石油烃吸附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整理,总结了生物炭的类型、理化性质及其常见的制备过程,介绍了表面改性、磁性改性以及纳米改性等生物炭复合材料制备方式。在此基础上,简述了生物炭及其复合材料吸附石油烃时的原材料性质、污染初始浓度、外加物质以及盐度等内外因素的影响,讨论分析了去除石油烃过程中疏水相互作用、孔隙填充、π-π相互作用、毛细管效应以及表面吸附等作用机理。针对当前研究中所存在的生物炭及其复合材料的生态风险不明确、多数研究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吸附过程机理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提出了强化吸附材料风险评估、优化其制作工艺、提升其循环再生性能和深化吸附机理研究等方向,以期为生物炭及其复合材料吸附水体石油烃的大规模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8.
生活垃圾堆肥浸提液组成及其演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堆肥浸提液与渗滤液组成相似,研究生活垃圾堆肥浸提液组成与演化特征可以为堆肥过程污染控制和堆肥质量改善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基本理化指标和三维荧光光谱分析,研究了生活垃圾堆肥浸提液的组成和转化特性。结果显示,在堆肥一次和二次发酵过程中,浸提液p H由5.43上升至9.24,无机阴离子无显著变化,电导率(EC)稳定在7.50m S/cm上下波动,ORP为正值,总氮从611.08 mg/L下降至177.43 mg/L,NH+4-N和NO-3-N浓度变化不明显,NO-2-N从未检出到后期达10.28 mg/L,有机氮从246.64 mg/L下降至172.52 mg/L。溶解性有有机物含量(DOC)从7 419.00 mg/L降至5 569.00 mg/L,其中的有机物发生降解和转化,生成胡敏酸和富里酸等物质。浸提液中重金属Fe、Cd、Cu、Zn、Cr、Mn、Ni和As浓度升高。通过研究发现,在堆肥中添加木屑等填料可以降低浸提液中NH+4-N的浓度,具有除臭作用,同时对p H值、EC和ORP均有调节作用,能提高堆肥的土地可利用性。  相似文献   
159.
利用相关性和通径分析研究了从扎龙湿地土壤中筛选的抗性菌株对Pb、Cd的去除率与其生理生化特性之间的关系。相关性分析表明:细胞长宽比与Pb去除率呈显著负相关性;淀粉酶水解、过氧化氢酶和甲基红与Pb去除率均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性;V-P与Cd去除率呈显著负相关性。通径分析表明:细胞长宽比、淀粉酶水解、甲基红对Pb去除率有明显的直接作用,但总的间接作用不明显;酪蛋白和过氧化氢酶对Pb去除率有明显的负向直接作用,但总的正向间接作用很大;淀粉酶水解对Cd去除率有明显的正向直接作用;V-P对Cd去除率有明显的负向直接作用,间接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0.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当前重大社会问题,了解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需求与驱动力对于促进其主动市民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就是其在城镇就业、定居进而构建并不断提高生活满意程度的过程,因而生活满意度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实质驱动力。利用四川省成都市的实地调查数据与实证分析,基于296份新生代农民工的问卷调查,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技术,探讨了经济收入、社会福利、社会地位及社会关系等对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具有追求平等、发展与融入城市的强烈愿望,其生活满意程度取决于经济收入、社会福利、社会地位及社会关系等方面与城市人的横向比较结果。最后提出了就业环境公平化、社会福利均等化及市民化教育等对策建议,从而有利于促进其从经济、社会到心理的城市融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