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3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56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16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废水综合毒性反映了废水对水生态系统的危害程度,在废水处理、排放、监督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方法包括微生物法、水生动植物试验法以及其他方法,如Ames试验、蚕豆根尖微核试验、彗星试验等.水生动植物试验又包括藻类、蚤类和鱼类的毒性试验.各种研究方法间缺乏相关性评价,结果间的可比性不强.选择何种生物作为废水综合毒性研究的目标,这些生物是否能保护本国或本地区的水生态系统,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发光细菌法因其时间快、重现性好、具备成熟的毒性监测设备等而较其他生物方法更广泛地被应用,而如何建立其他快速、稳定的废水标准生物毒性方法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42.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在厌氧消化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磷,因此厌氧消化是潜在的可以实施磷回收的工艺。利用数学模型可更清楚地描述厌氧消化过程中生化和物理-化学反应过程。由国际水协会提出的厌氧消化模型1号(ADM1)没有包含对磷行为的描述。主要介绍了目前基于ADM1描述厌氧消化过程中针对磷的行为所作的修改与扩展,总结了与磷释放和沉淀有关的生化过程和物理-化学过程模型,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43.
以污水处理厂剩余活性污泥作为研究对象,在中温条件下,按照不同投加量和投加方式投加过氧化钙(CaO2)进行预处理,考察其对污泥发酵产酸和产甲烷的影响,以期确定CaO2最佳投加量和投加方式.结果表明,在(35±1)℃条件下,投加CaO2可提高剩余污泥发酵液pH值,从而促进有机物的快速溶出.在同样投加剂量条件下,一次性投加比多次投加更有利于污泥的溶解以及短链脂肪酸的积累.当一次性投加0.2g CaO2/g VSS时,发酵液中乙酸浓度在第7d达到最高值(169mg COD/g VSS),同时乙酸在6种主要酸中所占比例达到最大(71.0%).与一次性投加方式相比较,多次投加CaO2对产甲烷的抑制作用较小,不利于SCFAs的积累.  相似文献   
44.
活性污泥对四种非极性有机物的吸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苯酚、氯仿、氯苯和萘作为目标有机物,进行了活性污泥吸附非极性有机物的试验研究,根据活性污泥对非极性有机物的吸附由表顽吸附和分配两个部分组成的假说,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q=k1Ce^1/k k2Cr,试验结果与模型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45.
6种含氮杂环化合物对发光细菌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了吲哚,吡啶,喹啉,异喹啉、2-甲基喹啉和8-羟基喹啉6种含氮杂环化合物对发光细菌的急性毒性作用及上述物质两两混合对发光细菌的联合毒性作用。结果表明,上述物质对发光细菌的EC50分别为11.75、591.50、24.30、8.24、52.26和0.88mg/L,毒性由强至弱依次为8-羟基喹啉、异喹啉、吲哚、喹啉、2-甲基喹、吡啶。所有物质两两混合的联合毒性作用均表现为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46.
试验采用A1-A2-O 生物膜系统处理焦化废水,对好氧段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好氧段HRT为28.1h, 出水pH值为7.7~8.0,剩余碱度为150~200mg/L,池中部加碱,进水C OD负荷<0.22kg/m3·d,氨氮负荷<0.05kg/m3·d时,系统对 COD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可达87%和98%,出水COD浓度平均低于150mg/L ,氨氮浓度低于15mg/L.  相似文献   
47.
随着污泥产量的逐年增加,污泥资源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厌氧消化是当下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目前,针对强化污泥厌氧消化效果的研究较多,而涉及污泥有机质对厌氧消化影响的机理研究仍在发展.本文从污泥中占比最高的有机质——蛋白质和多糖入手,讨论了其对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并从成分和结构两个角度归纳了对蛋白质和多糖的主要解析技术,其中对于污泥中蛋白质与多糖高级结构的解析方法仍处于起步阶段,这也是限制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有机质转化机制研究的因素之一,在未来需要更深入地探索.  相似文献   
48.
对黄浦江表层水样的过滤液进行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扫描,并测定了溶解有机碳(DOC)、N-亚硝基二甲胺(NDMA)及其生成潜能(NDMA-FP),探讨了黄浦江溶解有机质(DOM)的光学特性与消毒副产物NDMA生成潜能的关系.结果表明,黄浦江水中NDMA-FP随DOC浓度增加而增加(r=0.487,P<0.01),但与DOM的比吸收系数(SUVA254)和腐殖化指数(HIX)均呈负相关(r=-0.605,P<0.01;r=-0.396,P<0.01);NDMA-FP还与相对较低分子量的类酪氨酸、类色氨酸等类蛋白物质的荧光强度呈显著正相关(r=0.421,P<0.01;r=0.426,P<0.01),而与类腐殖质的荧光强度则呈显著负相关(r=-0.422,P<0.01).因此,黄浦江水中消毒副产物NDMA的生成潜能随着溶解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特别是与DOM中的类蛋白组分含量密切相关,但随着DOM的芳香性和腐殖化程度的增强而减少.  相似文献   
49.
以巢湖市某污水处理厂实际污水为处理对象,基于节能降耗的需求开展A2O工艺中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溶解氧从2mg/L降至0.5mg/L时,COD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0%和90%,去除性能并未受到影响,没有出现亚硝酸积累,而TN的去除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从15%提升至44%.低溶解氧条件下,温度降低主要对TN去除率产生影响,从夏季的44%下降至冬季的29%,而氨氮的去除率仍维持在90%以上.由于进水碳源不足,出水主要以硝酸盐氮为主,低温脱氮率仅为29%.长期低氧条件下运行,AOB和NOB的优势种属为Nitrosomonadaceae和Nitrospira,相对丰度分别为2.33%和6.40%.系统NOB在数量和动力学性能上均优于AOB,同时发现存在Denitratisoma好氧反硝化菌,其相对丰度为1.59%.研究结果为低氧条件下实现城市污水脱氮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50.
典型含氮消毒副产物的形成及去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的消毒处理会导致大量副产物的产生,其中以卤代乙睛、亚硝胺及卤代硝基甲烷三种物质为代表的含氮消毒副产物(N-DBPs)具有强烈的致毒致癌性,成为当今一大研究热点。文章结合历年国内外学者对N-DBPs的研究成果,总结了三种典型N-DBPs的分析方法,并对其形成机制和去除途径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文章展望了今后有关N-DBPs的研究思路及方向,对深入研究N-DBPs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