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8篇
安全科学   19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79篇
基础理论   21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高香玉  崔益斌  胡长伟  钱新  孔志明  李梅 《环境科学》2009,30(11):3388-3392
采用GC-MS方法分析了太湖梅梁湾水样的主要有机污染物成分和含量,共检测出15种目标化合物,表明该区域水体已经受到有机物污染;纤细裸藻(Euglena gracilis)在低浓度浓缩水样处理下(1倍组)生长无显著影响,叶绿素a、b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比对照组显著增加,而高浓度下(5倍和10倍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呈下降趋势;抗氧化酶系统中SOD和POD活性呈上升趋势,显示有机污染物胁迫可诱导抗氧化酶活性;彗星试验中,Olive尾矩和尾动量增加,纤细裸藻细胞DNA损伤程度随着太湖水样污染物浓度增加而加重,呈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提示太湖梅梁湾水样具有潜在致突变性.结果表明,慧星试验和SOD活性试验结合使用在水环境中的遗传毒性监测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适合作为水体有机污染监测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42.
拉萨河流域重金属污染及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凤  李梅  张荣飞  崔益斌 《环境化学》2012,31(5):580-585
在分析拉萨河水体重金属污染现状以及水质理化参数的基础上,对重金属含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并运用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其进行了健康风险的初步评价.结果表明Cd、Pb、Cu、Mn、Ni和Zn未超过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限值,As和Fe严重超标.8种重金属含量与pH值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Zn、Ni与Pb污染存在一定的同源性,而Ni与Cd来源不同,As、Mn、Fe、Cu之间污染具有多源性.污染物通过皮肤接触途径所造成的危害要远小于饮水途径,致癌物风险比非致癌物高2—8个数量级.其中As对总风险贡献率为99.60%,成为主要的风险污染物.拉萨河水体中污染物引起的总健康风险高于EPA推荐的标准值,具有显著的风险,应引起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部门的关注.  相似文献   
43.
介绍了纳滤膜的特征及分离机理.论述了纳滤膜对各种无机和有机污染物、消毒副产物、微生物的处理效果与研究进展.列举了纳滤膜技术在国内外饮用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实例.展望了纳滤膜的发展前景,并指出纳滤需要在膜材料和抗污染性等方面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44.
<正>自2012年8月以来,泉州市以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三年行动"为契机,坚持高起点,解决重难点,紧扣突破点,狠抓"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和科学治理",渣土车整治成效可观。今年1~6月,泉州市涉及渣土车交通事故四项指数同比分别下降了41.67%、45.90%、55.28%和22.43%,未再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较大事故。  相似文献   
45.
专栏寄语     
正目前,不少高校在生态毒理学科研领域人才济济、成绩斐然,但对生态毒理学教学却重视不够,有的学校甚至还没有开设生态毒理学课程。相对于科研的日新月异,教学的发展却较为缓慢,教学与科研之间的不平衡势必会造成科研发展的后续动力不足。为推动生态毒理学教学的发展,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让更多的高校开设生态毒理学课程,借助"第五届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的平台,《生态毒理学报》编辑部于2018年4  相似文献   
46.
以稻壳为原料制备铁铜改性生物炭(FCBC300),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元素组成分析仪、X-射线衍射光谱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其进行了系列基础理化性质表征,通过批量吸附实验研究了FCBC300在不同pH和干扰离子及有机物腐殖酸(HA)等条件下对双氯芬酸钠(DCF)的去除效果和吸附机制。结果表明,改性后稻壳炭表面负载Fe3O4、γ-Fe2O3和CuO,芳香性增强、亲水性降低,对DCF的吸附性能大幅度提升。pH=5~9条件下,改性稻壳炭对DCF的吸附量约是未改性稻壳炭的20倍,吸附机制以静电作用为主;PO43-的存在对吸附几乎无影响,SO42-、Cl-和HCO3-对DCF的去除虽有轻微抑制作用,但去除率下降幅度均低于5%,HA存在则明显抑制吸附能力;FCBC300对DCF的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预测最大吸附量为4...  相似文献   
47.
由于过去大量使用及其持久性,导致有机氯农药林丹在我国水体普遍存在,当过量的林丹汇聚于水体时,不免抑制水生生物生长发育。为评估和保护受林丹污染的地表水体,本研究筛选收集了37种本土代表性水生生物的林丹急慢性毒性数据,依照物种敏感度排序法(SSR)及物种敏感度分布法(SSD)推导出林丹的水质基准,并运用商值法和联合概率曲线法评估分析国内典型流域中林丹水生态风险。结果表明,针对保护95%水生生物的林丹急性基准为2.34μg·L-1,慢性基准值为0.05μg·L-1。商值法结果表明,林丹可能在我国部分水体具有高生态风险,联合概率曲线法结果显示我国约有53.57%的水体可能使超过5%的水生生物受到林丹长期污染危害的风险。该结果可为我国林丹水质基准及地表水体生态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8.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吸光度加和性原理,对苯酚、苯胺和苯甲酸的同时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调整待测物质溶液的pH值,可以使其分光光度法的吸收峰发生红移(或蓝移),从而有利于确定该物质的最佳吸收波长.对苯酚、苯胺和苯甲酸的分析测定表明,在碱性介质中该系列化合物的吸光度具有较好的加和性,其相对误差在10%~15%之间,适于多组分同时测定.本方法的苯酚、苯胺和苯甲酸的线性范围均为0~70 mg/L;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5.8%~107.8%,97.6%~117%和93.7%~108.5%,测定2组水样时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84%、3.20%,2.71%、1.06%和2.61%、5.10%.  相似文献   
49.
悬浮颗粒物在自然水体中广泛存在,大量小颗粒物(粒径<1μm)可吸附、聚集水中多种污染物,从而形成新的复合污染,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已有研究表明,颗粒物粒径越小,传统饮用水处理工艺越难以去除,因此,其表面吸附的污染物也会随之残留在水体中,对饮用水安全产生影响。本研究对南京某自来水厂进水和出水中的颗粒物进行了测定和对比,并选用3种不同种类的模式生物包括发光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纤细裸藻(Euglena gracilis)和蚕豆(Vicia faba L.),对饮用水源水中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毒性效应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传统水处理工艺对小颗粒物(粒径<1μm)的去除效果并不理想;经传统水处理工艺处理后,出水仍显著抑制发光菌发光强度以及纤细裸藻生长,对蚕豆的污染指数较高,可能存在一定健康隐患;进水中颗粒物粒径<1μm组对发光菌发光强度和纤细裸藻生长的抑制效应显著大于粒径≥1μm颗粒物组,蚕豆根尖的污染指数也更高,毒性更强。本研究结果可为饮用水的生物毒性检测和水处理工艺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0.
为了提高污水溯源效率,同时降低溯源成本。采用三维荧光光谱-熵权法对污水进行溯源,使用含有不同成分的水样,检验其溯源效果。结果表明,在不同水样等体积混合后,混合后的水样与混合前各水样三维荧光光谱相似度接近的前提下,该批水样按不同体积混合后,体积占比越大,其与混合样的相似度越高,体积越小反之。该方法在a、b两市成功溯源出违法排污企业,同时其还可以对雨污水管网混接错接等行为提供排查指导方向。相比于传统方法大大提高了水污染事件等的溯源排查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