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篇
安全科学   3篇
综合类   36篇
基础理论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1.
中国中南部典型酸雨区森林土壤酸化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重庆铁山坪(TSP)、湖南蔡家塘(CJT)、广东流溪河(LXH)和贵州雷公山(LGS)4个观测站土壤样品的研究结果表明,4个观测站均属于土壤严重酸化区,酸化强弱顺序为TSP>CJT>LXH>LGS,阳离子交换量(CEC)和盐基饱和度(BS)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而吸附态SO42-量和铝离子饱和度(AlS)均随土层加深而升高.4个观测站的BS与AlS呈负相关性,说明Al3+对盐基离子有较强的置换能力.  相似文献   
12.
高盐废水处理技术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盐废水盐浓度高,离子强度大,处理方法主要有生物法、电化学法、生物与物化组合法等。该类废水的生物处理主要是利用耐盐嗜盐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在对国内外高含盐废水处理技术的实验研究成果及其在实际废水工程中的应用进行调研对各工艺的运行条件及处理状况进行综述的基础上,进而介绍根据文献及笔者对高盐、高氰和高氨的三聚氯氟废水的处理效果发现的生物物理、物化组合法,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处理工艺,是高盐废水处理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氯酚类化合物是我国河流中广泛存在的一类优先控制污染物. 利用基于相似作用模式的混合物风险商(RQm)的方法,对我国主要河流中五氯酚、2,4-二氯酚和2,4,6-三氯酚组成的混合物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 结果表明:我国河流中3种氯酚化合物的RQm均小于1. 黄河中3种氯酚化合物的RQm最高为0.377,长江、珠江、淮河和松花江中3种氯酚化合物的RQm分别为0.055、0.039、0.035和0.010,其他河流的RQm均小于0010. 整体上看,我国北部河流3种氯酚化合物的RQm比南部河流高.   相似文献   
14.
以二甲胺、二乙胺、甲乙胺、吗啉和N-甲基苄胺5种二级胺代表物质为例,分别使用气相色谱-氢火焰(GC-FID)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检测饮用水中二级胺质量浓度。结果表明,使用优化的预处理方法处理后进样分析,5种代表物质的线性范围在20~2 000μg/L,相对标准偏差(RSD)≤0.46%,最低检出限在3.18~24.19μg/L。FID比MSD具有较强优势。该方法对于直链脂肪类和杂环类的二级胺都有良好的检测效果,可用于对饮用水二级胺类物质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采用GC-MS法对2005年9月8—15日采集于长江口区域的沉积物中的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进行测定,并对其组成和空间分布趋势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该区域沉积物中共检出半挥发性有机物44种,包括多环芳烃类化合物14种,酯类化合物6种,酚类化合物10种,取代苯类化合物5种,醚类化合物4种,其他类化合物5种. 长江口南支沉积物中w(SVOCs)普遍高于北支入口和徐六泾,南支附近城市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可能是该区域半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来源. 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类化合物(PAHs)的风险评估显示,除C采样点苊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外,长江口其他区域PAHs的潜在生态风险很小.   相似文献   
16.
采用彗星试验和微核试验,协同探索了五氯酚钠(Na-PCP)、二(口恶)(口英)类物质联合作用对血吸虫病流行区和正常生活区的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实际用药区居民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以及用五氯酚钠与二(口恶)(口英)类物质联合作用处理过的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其彗星率与微核率均高于对照组,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有剂量效应关系;基本的联合毒性作用推测为Na-PCP中的杂质PCDs与PCDFs等多种化学物质会损伤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其毒性作用比单一的二(口恶)(口英)类物质作用强.  相似文献   
17.
以2-n-丙基酚为研究对象,分3个质量浓度系列研究其在人工模拟海水中的耗氧特性及降解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在该模拟海水体系中,ρ(DO)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ρ(DO)变化过程与2-n-丙基酚的生物降解过程密切相关,ρ(DO)最低值出现在2-n-丙基酚降解率达85%~90%的阶段.2-n-丙基酚在该体系中的生物降解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其生物降解速率与2-n-丙基酚初始质量浓度有关.2-n-丙基酚初始质量浓度增加,生物降解速率下降,滞后期和半衰期也相应延长.   相似文献   
18.
五氯酚钠与二英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五氯酚钠(Na-PCP)与二(噁)英(2,3,7,8-TCDD)作为受试物,观察了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彗星率和微核率.结果显示:Na-PCP与二噁英各质量浓度组的彗星率与微核率均比阴性对照组有明显的增高(P<0.001),而且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高,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阴性对照组与助溶剂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Na-PCP与二(噁)英(2,3,7,8-TCDD)会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造成损伤,而且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其对DNA的损伤将更加严重;Na-PCP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造成的损伤为联合毒性所致.   相似文献   
19.
太湖流域双酚AF和双酚S人体健康水质基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双酚A(Bisphenol A, BPA)的替代物,双酚AF(Bisphenol AF, BPAF)和双酚S(Bisphenol S, BPS)在工业中被广泛使用.近年来,BPAF和BPS在水环境中不断被检出,由于其难降解特性和较高的毒性效应,可能会对水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基于此,本文以太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开展太湖的人体健康基准研究,依据本土化人体暴露参数、水质参数、BPAF和BPS的生物累积系数等相关数据,推导出太湖流域BPAF和BPS基于人体健康风险的水环境质量基准值(Ambient Water Quality Criteria, AWQC)分别为0.4455μg·L~(-1)和10.02μg·L~(-1).此外,通过对特殊人群和普通人群的人体健康基准值进行比较,发现特殊人群的基准值均低于普通人群的基准值.该研究推导的BPAF和BPS基于人体健康风险的水环境质量基准值,可为我国双酚替代物的环境风险管理、人体健康基准研究和水环境质量标准的修订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NP(nonylphenol,壬基酚)作为一种具有雌激素效应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可对水生态系统产生不可忽视的有害影响,并且随着生产及使用量的增加,NP在国内外水环境中被不同程度地检测出来,引起较大关注,因此有必要对其生态风险进行研究.通过综述部分淡水水体中NP的污染现状,采用物种敏感性分布法(SSD)和联合概率曲线法(JPC)对NP的生态风险进行分析;构建基于生长和发育、生物化学、繁殖和细胞毒性终点的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基于4个毒性终点数据,采用联合概率曲线法评估国内外部分淡水水体中NP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①我国辽河、珠江和骆马湖的ρ(NP)均高于国内平均水平,且总体上我国ρ(NP)平均值为0.709 μg/L.②基于生长和发育、生物化学、繁殖和细胞毒性终点推导的HC5(5%物种受损有害浓度)值分别为0.694、0.589、0.142和0.317 μg/L.③在所调查水体中,以生长和发育为毒性终点的生态风险相对较小,处于可接受水平;以繁殖、细胞和生物化学为毒性终点的生态风险较高,应采取相关措施保障水生生物的安全.因此,NP对水生生物繁殖的毒性较明显,应持续关注其长期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