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安全科学   14篇
废物处理   1篇
综合类   34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51.
沉积物-水界面氮的源解析和硝化反硝化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掌握沉积物-水界面氮的循环过程,对有效控制地表水氮污染具有关键的作用.通过采集西湖不同季节的柱状芯样,利用氮、氧同位素技术及稳定同位素源解析模型(stable isotope analysis in R,SIAR)并结合乙炔抑制法研究沉积物-水界面氮的来源及迁移转化.结果表明,硝酸盐(NO_3~-)和氨氮(NH_4~+)在沉积物-水界面均存在浓度梯度,NO_3~-自底层水向间隙水扩散,是为沉积物累积;NH_4~+自间隙水向底层水扩散,是为沉积物释放.西湖底层水硝化作用明显,硝酸盐来源包括生活污水(粪肥)、土壤氮、化肥和降雨,生活污水(粪肥)是主要来源,其在夏季贡献率高达60.8%.间隙水中特别高的δ15N值反映西湖沉积物-水界面存在强烈的反硝化作用.西湖沉积物-水界面硝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的平均值分别为2.85 mmol·(m~2·d)~(-1)和23.51μmol·(m~2·d)~(-1),沉积物-水界面在水体氮素去除过程中作用显著.硝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时空变化显著.温度和溶解氧是影响西湖沉积物-水界面氮迁移转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2.
本文对沈阳市4条检车线汽车排气的检测情况做了简单介绍,并把测试数据进行了概括分析,根据实践经验提出限制汽车污染物排放的几项建议.  相似文献   
53.
哲里 《沿海环境》2001,(8):14-15
环境教育的根本目标正是-重塑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促进一个民族自身的完善,同时对全球的环境改善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4.
2008年(第九次)“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在组委会的领导下,在有关部委和湖南、贵州、云南3省的大力支持与积极配合下,自2008年6月12日至6月30日,历时19天,行程4000余公里,先后在湖南、贵州、云南3省11个地市(州)的23个区县以及社区、乡镇、村组等基层单位开展活动。  相似文献   
55.
采样误差是抽样式污染源气体分析仪最大的误差来源之一。采样的气体浓度越高 ,越需要高精度的气体采样计量泵。文章介绍的计量泵精度可达 0 .1 1 %。应用该计量泵可以基本消除气体分析仪采样方面的计量误差  相似文献   
56.
氮氧同位素联合稳定同位素模型解析水源地氮源   总被引:13,自引:9,他引:4  
找出作为优质水源地的水库氮的来源对控制其富营养化问题非常重要.本研究选取杭嘉湖地区的4个水库(青山水库、对河口水库、四岭水库和里畈水库),利用氮、氧同位素技术结合稳定同位素模型(stable isotope analysis in R,SIAR),对水库的硝酸盐(NO_3~-)来源进行了识别并计算了各污染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4个水库中存在严重的氮污染,以硝酸盐为主,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的青山水库,污染严重.4个水库86%以上的δ~(18)O值小于10‰,93%样品的δ~(15)N/δ~(18)O值小于1.3,说明水库中硝化反应明显而反硝化作用不显著.4个水库硝酸盐的主要来源是化学肥料和土壤氮,两者的贡献率为75%~82%,种植业面源污染给水源地水库带来的氮污染已非常严重;青山水库硝酸盐的来源还包括贡献率为25%的生活污水及粪肥、贡献率为7%的降水和贡献率为6%的工业废水,说明在人类活动强度大的区域生活污水及粪肥的污染也不可忽视;对河口水库、四岭水库和里畈水库硝酸盐的来源还包括降水,其贡献率分别为21%、24%和15%,可见在人为干扰较少的地区,降水对于水体硝酸盐的影响也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57.
讨论了有机溶剂极性对植物类脂提取的影响,分别采用(Ⅰ)非极性正己烷和(Ⅱ)极性三氯甲烷∶甲醇(2∶1)溶液从青椒和油麦菜干样中索氏提取植物类脂,进一步研究了上述植物干样、提取类脂和去类脂组分对菲的吸附.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提取得到的类脂含量不同,方法(Ⅰ)从青椒和油麦菜中提取得到类脂含量为(1.9±0.1)%和(5.0±0.4)%;而方法 (Ⅱ)提取得到的相应值分别为(2.6±0.2)%和(9.5±0.5)%.两种方法得到提取类脂对菲的吸附贡献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约占整个青椒干样对菲吸附的20%,而油麦菜的这一比例约为60%.但采用正己烷提取可避免极性物质的析出而更好地分离类脂和去类脂组分.去类脂组分在青椒和油麦菜中对菲的吸附贡献分别约为80%和40%,即去类脂组分对菲仍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因此不能简单视为碳水化合物.  相似文献   
58.
稀释倍数法的误差分析和色度检测仪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稀释倍数法是目前废水色度检测中常用的方法,文章对该方法存在的误差进行了分析,并设计了一种新型色度检测仪,可以大大降低色度测定的误差,同时简化了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59.
基于多同位素的不同土地利用区域水体硝酸盐源解析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对所在流域内的水质产生不同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典型城市河流(京杭运河杭州段)和典型山林农业区河流(余英溪)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同位素技术(δD-H2O,δ18O-H2O,δ15N-NO3-δ18O-NO3-)结合稳定同位素(stable isotope analysis in R,SIAR)模型,对运河和余英溪的硝酸盐来源进行了识别并计算了各污染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运河和余英溪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氮污染,运河以NO3--N和NH4+-N为主,余英溪以NO3--N为主.运河和余英溪水的氢氧同位素(δD-H2O,δ18O-H2O)沿当地大气降水线分布,两者存在明显线性关系(R2=0.78),表明降水是这两条河流的主要补给源.运河和余英溪水体NO3-的氮同位素值(δ15N-NO3-)均小于15‰,说明这两条河流中主要存在硝化作用.部分运河水样NO3-δ15N-NO3-/δ18O-NO3-值介于1.3~2.1之间且伴随着低浓度的DO和NO2-,可见部分运河水体存在反硝化作用.运河水样δ15N-NO3-值(均值:6.1‰)明显高于余英溪水体δ15N-NO3-值(均值:2.3‰).各NO3-源对运河的贡献率:生活污水/粪肥(37.0%) > 土壤氮(35.7%) > 化学肥料(19.1%) > 降水(8.2%);对余英溪的贡献率:化学肥料(46.1%) > 土壤氮(22.8%) > 降水(17.3%) > 生活污水/粪肥(13.8%).在人类活动强度大的城市区域的河流(运河)中由于生活污水的零星排放和城市降雨径流的汇入导致生活污水/粪肥类氮源的污染明显加剧.化学肥料不可避免地成为山林农业区河流(余英溪)的主要污染源,可见农业面源污染带给所在区域水体的氮污染已非常严重.人类活动强度大的区域,降水对于水体NO3-的贡献降低.反硝化作用产生的同位素分馏对利用SIAR模型计算各NO3-源的贡献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生活污水/粪肥和化学肥料的影响很大,对土壤氮的影响其次,对降水的影响最低.  相似文献   
60.
水热条件与土壤性质对农田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水热条件、土壤性质和耕作管理影响了土壤的硝化作用从而影响农田氮素循环和平衡.本试验选择中国东部3个气候带上的主要农田土壤:中温带黑龙江海伦的黑土、暖温带河南封丘的潮土和中亚热带江西鹰潭的红壤,在上述3个地点的生态试验站建立土壤置换试验,对比研究不同水热条件和土壤类型对玉米单作系统中土壤硝化作用的交互影响.2006~2007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在玉米抽雄期,从海伦到鹰潭(月均温由22.3℃上升到26.8℃,月降水由100.8 mm增加到199.6 mm),3种土壤的硝化作用强度均随着月均温和月降水的增加而下降,黑土、潮土和红壤分别下降了64.2%~67.2%、 52.1%~52.5%和41.7%~75.2%,土壤的硝化作用强度与气温(r=-0.354,p<0.01)和降水(r=-0.290,p<0.01)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类型也显著影响了土壤硝化细菌的数量和硝化强度,硝化细菌数和硝化强度的大小顺序为:潮土> 黑土> 红壤.土壤pH对土壤硝化强度有显著影响,其相关系数r=0.551(p<0.01).总体上,在玉米抽雄期,区域水热状况及土壤类型、施肥均影响了土壤的硝化强度,水热×土壤类型、水热×施肥、土壤类型×施肥、水热×土壤类型×施肥等对硝化强度有着极显著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